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新国标的变化和特点


2015年10月1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位论文是作者提交的用于获得学位的文献,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大部分的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的前奏。国家标准局于1987年颁布了GB/T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下称原标准),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发布了GB/T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下称新标准),该标准替代了原标准中关于学位论文的编写规则,并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学位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最终形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这两项国家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分析新国标的变化和特点,以便于学位论文管理机构、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了解学位论文编写规则的变化,并能尽快贯彻、落实。

1、新标准的变化

1.1标准的适用范围

原标准的编写格式适用于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手稿和印刷本、缩微复制品等,也适用于年报等科技文件。尽管其中学位论文的编写规则部分已被新标准替代,但该标准对于科学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其他科技文件的编写规定依然有效。本文仅讨论该标准中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内容。

新标准部分替代原标准,指出本部分“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与质量保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可参考本部分制定专业的学术规范”,即明确了该标准的推荐属性。标准适用于印刷型、缩微型、电子版、网络版等形式的学位论文,而且指出同一学位论文的不同载体形式,其内容和格式应完全一致。显然,新标准对于学位论文编写的指导更具专业性、时代性。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原标准以附录(补充件)的形式列出了与学位论文编写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物理量符号、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等,共10项。

新标准在正文第2章列出了与学位论文编写相关的文件(国家标准)。明确指出这些“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7713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标准还明确了其与这些文件的新版本的关系,即“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涉及的引用文件数量共34项,比原标准增加了一倍多,如增加了《文摘编写规则》、《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学科分类与代码》等。体现了近年来我国标准化的范围逐渐加大。

1.3术语和定义

原标准仅对学位论文给出了定义。新标准不仅给出了学位论文的最简洁的定义(即作者提交的用于获得学位的文献),而且给出了封面、题名页、摘要、摘要页、目次、目次页、注释、文献类型、文献载体等9项术语的定义。

1.4一般要求

原标准规定学位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宜用A4(21”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

新标准规定学位论文必须是打印件、印刷件或复印件;应用A4标准纸。新标准还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如正题名必须包括中、英文;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全文统一,并符合规范化要求;外文专业术语、缩略词在首次出现的译文后用圆括号注明原词语的全称。

1.5组成部分

1.5.1学位论文的构成

原标准的学位论文包括4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和结尾部分。

新标准将参考文献从原标准的主体部分抽出,单独作为一部分,列于主体部分之后,更加强调了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此外,每一部分的组成也都有了一定变化,下面就主要内容分别阐述。

1.5.2前置部分

原标准前置部分的组成顺序是:封面、封二、题名页、序或前言(必要时)、摘要、关键词、目次页、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术语、名词等注释表(必要时)。

新标准前置部分的组成顺序是:封面、封二(如有)、题名页、英文题名页(如有)、勘误页(如有)、致谢、摘要页、序言或前言(如有)、目次页、插图和附表清单(如有)、缩写和符号清单(如有)、术语表(如有)。其组成和顺序均有所变化,主要是增加了英文题名页、致谢和勘误页;将摘要和关键词合并为摘要页;颠倒了摘要页与序言的顺序。

1.5.2.1封面

原标准对封面应包括的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内容多达11项,如分类号、单位编号、密级、题名、责任者姓名、申请学位级别、专业名称等。

新标准对封面应含有的信息作了较大简化,仅说明“学位论文封面应包括题名页的主要信息,如论文题名、论文作者等。其他信息可由学位授予机构自行规定”。

1。5。2。2题名页

原标准规定题名页的内容应在封面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著录项,如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等。

新标准十分清楚地列出了题名页的内容,包含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UDC(国际十进分类法)、密级、学位授予单位、题名和副题名、责任者、申请学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论文提交日期、培养单位,共12项。其中,对题名字数的限定改为“一般不超过2《字”(原标准为2”字),并取消了对外文题名实词数的限制,但要求题名“应中英文对照”。

1.5.2.3致谢

在原标准中,致谢属于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列于结论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在实践中通常的致谢做法是:在摘要页之前感谢奖学金或基金的资助(如有),而在附录之后感谢导师和其他给予帮助的单位和个人。

新标准对原标准的致谢位置进行了较大变动,规定致谢属于前置部分,并放置在摘要页前。对于通常的致谢做法给予了尊重,并进行了精简。这一规定的变化较大,应引起注意。

1.5.2.4摘要页

原标准对摘要字数的范围限制较紧,如规定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不利于各类学位授予机构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摘要字数要求。

新标准放宽了对摘要字数的限制,规定“中文摘要一般字数为300~600字,外文摘要实词在300个左右。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新标准对关键词的内容提出了一定要求,指出“关键词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1.5.3主体部分

原标准的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标准对主体部分的格式、序号的编排、引言、正文(包括图、表、公式、符号等)、结论、致谢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新标准的主体部分仅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标准对主体部分提出了一般要求,对图、表、公式、引文标注、注释、结论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些要求基本与原标准相同,主要变化是:

1)增加了注释,这充分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编写要求,因而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2)明确了每一章应另起页。

3)表的编排建议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线表。

4)明确了引文标注的写法,给出了示例。

1.5.4参考文献表

原标准规定:参考文献表属于主体部分,位于结论和致谢之后,其编写方法按GB/T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

新标准规定:参考文献表是一独立部分,位于正文(主体部分)之后,并另起页。其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按新标准GB/T7714)2005的规定执行。

1.5.5附录

新标准对附录的编写要求与原标准相同。

1.5.6结尾部分

原标准规定的结尾部分的内容较为简单,仅包括论文特征数据、分类索引、关键词索引等。新标准规定的结尾部分内容较为丰富,不仅包括分类索引、关键词索引和学位论文数据集,还包括作者简历(含参加项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包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对学位论文数据集列出了详细的数据项,共33项,其中必选项有22项。这些新增内容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

1.6编排格式

原标准规定,论文的章、条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即1、1.1、1.1.1等),并给出了学位论文的构成图,但仅给出了一个学位论文封面的参考示例。新标准规定,论文的章、节的划分建议参照CY/T35)2001(即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这个“建议”是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最大尊重,因为这些论文的习惯编号方式是“一、(一)、1、(1)”等。新标准还给出了较多的规范性示例,包括学位论文的结构图(附录A)、正文编排格式(附录B)、封面编排示例(附录C,含中、英文)、题名页示例(附录D)、摘要页示例(附录E)、目次页示例(附录F)、参考文献示例(附录G)、学位论文数据集(附录H)。给新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新标准的特点

从以上的对比和分析,不难看出新标准区别于原标准有如下显著特点。

2.1专业性

标准专门规定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更加专业化。

2.2时代性

标准采用了我国最新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学位论文内容的编排要求也充分吸收了我国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对学位论文规定的有益做法。

2.3包容性

标准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学位论文,对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撰写也给予了充分考虑。

2.4科学性

标准确定的学位论文的结构、数据(项)和具体参数更加科学、合理。

3、实施新标准的意义

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20年以前发布的学位论文编写规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许多高校纷纷自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学位论文编写规定,但这些规定都缺乏国家标准的指导。因此新标准的颁布是非常及时的,它对于推进全国学位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最终形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这种转变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化问题。新标准的颁布为广大学位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份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参考文献,对提高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具有积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