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在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拓宽视野,选准角度。
一、选题的原则和方法
学位论文是本科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带有学习总结性的作业,是对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和从事科学研究综合能力的考察。学位论文虽然也属于学术性论文的一种,但学位论文又有其独特的写作前提和要求,它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交和答辩,作为大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因此,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方法。
(一)选题的原则
1.把握时间。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有时限性的,它不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资料,精心构思、仔细推敲,也不可能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搁置一段时间,给予重新构思整理思路的机会。因此,一旦进入论文写作的阶段,就应该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不能因为忙于应聘找工作或因其他事情而延误论文的写作,那样会得不偿失。
2.把握难度。既然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有时限的,那么,论文的选题就应该难易适中,量力而行,视自身的学业成绩和写作能力而定,也就是说论文的选题宜小而不宜大,切忌选题过大、过难甚至过空。选题小一点的论文,只要材料翔实,说理充分,写深写透,远比那些选题过大,内容空洞,说理不够的选题要好得多,也有利于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3.把握方向。学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既是对大学本科段几年学习的检验和总结,也是未来科研工作的发端,既有学术精神和学术价值的要求,又有社会价值和政治立场的要求,因此,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力争具有前瞻性、学术性和方向性,努力把握学术方向和政治方向,使之成为自己未来科研发展的方向并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选题的方法
1.在自主学习中获取选题。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处在其在校学习阶段,除了应对课堂的知识学习外,还应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广泛阅读专业书籍的基础上,还应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去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勤做读书笔记和文摘卡片,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关注他人论文写作的格式和用语等,充分利用课程论文写作的锻炼机会,为日后学位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
2.在社会生活中寻找选题。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交流平台和媒介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更为方便和快捷,日渐开放的国家政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彩的时代里,必定会产生出很多鲜活的语言和交往的方式,这对于外来语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毕竟,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像,它会呈现和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因此,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找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3.在资料收集中遴选选题。论文的写作离不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参考资料是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探索,是论文写作的物质基础。因此,占有资料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质条件,但是资料的占有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拼凑嫁接,而是用培根所说的蜜蜂式的治学方式,采了花去,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经过酿造而产出新的成果,孔子也告诫人们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在教师指导下确立选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做人做学问方面应是导师和引路人,教师应占有更多的科研经验和更高的学术地位,因此,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这不仅是应当的,也是必须的。学生在确立选题时,应多和老师沟通,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反复商榷,最后确定,把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确定选题开始写作。
二、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确定选题
语言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相互隔离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而互相交融、借用和影响。语言作为劳动创造的成果和人类交际的手段,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从来也没停止过,自汉朝时代起,历经了明末清初,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翻然醒悟的中国志士们开始意识到,要使自己积贫积弱的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就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
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仅从语言文化即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心理和核心价值观等来确定选题还是不够的,在选取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向和思路时,还可以从实物文化、通俗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沉积中,发掘出现代意义,从这一方面确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案更具现实价值。
1.实物文化上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西文化中,对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和山河的理解,都有不同的隐喻和含义。以“天”为例,在西方文化里,天(theheavens)是众神和上帝的住所(theabodeofthegods,orofGod),也是天国的军队(celestialarmies)和上帝选民的灵魂(thesoulsoftheelect)的居留地。古代的创世神话(mythsofcreation)认为,宇宙原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是天和地的原始的统一,是天地阴阳两性的结合。尔后天地被分开,是为了给空气和人类腾出空间。由于光和生命都是来自于天上,因此天被赋予一种宗教的含义,天也就成了上帝和众神的比喻。
天的观念,在中国神秘文化中,有着两重意义:一是自然之天,一是神格之天。作为自然之天,是指与地相对应的天空。这样的“天”,是一种自然存在,没有意志,不能干预人事;在神格之天中,天被神格化为至上神(“帝”与“上帝”),它是世界万物之主宰。
在论文选题时,还可以从对动、植物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进行对比来确定选题,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伤害和损失。如水仙牌洗衣机的英文名(narcissus),就与希腊神话中那西塞斯(Narcissus)同形,而在欧洲市场上销路不好,究其原因便是文化差异所致。因那西塞斯(Narcissus)遭到报复女神尼迈西斯(Nemesis,thegoddessofrevenge)的惩罚,喝下了赫利孔山(MountHelicon)的泉水而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直到憔悴而亡,溪水边就长出了一株用他名字命名的水仙花。因此,narcissus便成了自负(vanity)、narcissim(自恋)和narcissist(自恋者)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中,水仙却是水中仙子所化,高洁脱俗,宋代朱熹就有“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之佳句。
2.通俗文化里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婚宴嫁娶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文化差异。如关于年龄,在英美国家里,对这个问题就十分敏感和忌讳,一般都不愿意别人问起和谈及,也避免使用old这个词,而改用older(年纪较大的);elder或elderly或senior(年长的);notasyoungasIwas(不如我以前那么年轻)等,称年老的女性为bluehair,年老的男性为whitetop,而在英国称老年人大学为universityofthethirdage;但在中国尊老爱幼被誉为美德,汉语中的“老”多含褒义,在自称中会有老夫和老朽的谦称,在他称中有老兄和老前辈的尊称,也有很多成语对“老”的赞赏,如老当益壮和老马识途等,包括询问别人的年龄显示的也是关心之情。
在中西文化中对颜色的喻义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对红、白和黑三种颜色的认知。比如红颜色,中西方有认知相同的一面,即红色(red)都具有生命的颜色(thecolouroflife),也具有火焰和血的颜色(thecolourofthefireandblood),但在英语中,和红色相联系的词语却常含有贬义,如inthered(亏损);seered(非常生气);redbrick(非名牌大学)等。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还象征着革命的立场和信念,如红军、红色政权和又红又专等。表现在婚丧仪式的着装颜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婚庆吉事的特定用色,结婚便是红喜事,新房里要贴红喜字和红对联,即便客人送礼都要用红纸包;而在西方,婚礼被称为whitewedding(白婚),新婚穿的是传统的白色婚礼服并披白纱,婚礼请柬要印白银字,与白色相关的英语词语也多含褒义,如:days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hitthewhite(完全正确)等。在西方的丧礼中,人们穿黑衣戴黑纱以寄托哀思;在中国的广大农村遭遇丧事之人,都要戴白帽穿白色,坟上还要插上系有白布的竹杆以示招魂。
3.精神文化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精神文化方面,涉及到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诸多的领域和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课题可供发掘和立项,仅从英美文学的研究方面就有很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丁芸老师在其所著的《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一书中,提出了英美文学研究的五大走向:一是从单向度向多维度审美理念转化。如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剧在中国,就可以从现代经济学、女性主义和现代法制理念等方面,显现出莎剧审美内涵的无限境界;二是从社会历史美学向接受美学和结构美学延伸。如霍桑小说《红字》中A的象征功能,它既是接受美学的深度演绎,又是结构美学的立体化诠释;三是从文本研究向视听形象研究领域拓展。莎士比亚的37个戏剧,绝大多数都曾被搬上银屏银幕,如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王子复仇记》等,将一部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实际上也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理应包含在当代英美文学研究的范畴之内,并与文本研究相映成辉;四是从男性作家作品中发掘女性主义。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美国作家霍桑在小说《红字》中,就敢于超越“天使或魔鬼”的传统偏见,吐露出西方一代女性的心声,而在国内关于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研究;五是从荒诞载体的深层结构把握现代主义。如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都是以演示现代荒诞意识为艺术手法,以此来展示人类生存困境的现代主义作品。
如要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选题的话,就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要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所谓“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另一方面还要作知识的储备,既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就要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较深的认识,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还要有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等。
中西文化各自都有几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未来的传承,在人类文化的宝库里,存放着并正创造着很多的奇珍异宝,并非三言两语一篇短文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撰写论文可能是平生第一次,也许观点老套,笔触稚嫩,这都无关紧要,需要努力养成的是一种学术理念和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