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论文的标题,千姿百态,人们对它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对其基本要求可用12个字概括之,即:简洁明了,准确恰当,新颖多样。根据学术论文标题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人归结出了“三宜”、“三忌”,即“宜直接,忌隐晦”,“宜准确,忌含混”,“宜雅洁,忌烦琐”,意在强化选择性注意,促进选择性理解,强化选择性记忆。我以为,这是可资借鉴的。
1.简洁明了。这是对学术论文标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标题越简洁、越易懂越好。“文章造语平淡难”,标题的撰写尤应如此。
所谓简洁,就是指用语简明、洁净、雅致、精当。要立片言而居要,一语破的,直接了当,力戒拖沓、冗长。“有人根据人们对语言的一般记忆特点,提出标题最好控制在12个字以内,否则记忆力就会降低50%”。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十分重视控制标题的字数。笔者曾对几种刊物的标题做过一些统计,《编辑学刊》1996年1-3期共发文章95篇,其标题的平均用字为12.24字;《编辑之友》1995年共发文章(包括专访等)179篇,其标题的平均用字只有11.26字。由此不难看到,为强化读者的理解和记忆,严格控制标题的字数是非常必要的。烦冗是目前论文标题的通病之一。为使文题简洁明了,应当注意做到:不重复,不烦冗。标题用语必须精炼概括,要尽最大努力挤掉“水份”,删削冗枝,突出主干,只保留有效信息。如《送教上门,以专题讲座、对应示范课、对应研讨形式,探索继续教育之路》(《乐山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不仅用语重复堆砌,而且“以……形式”来修饰“探索”也欠通,此题如改成《送教上门——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或《继续教育途径新探》,是否会更为妥当?再以笔者处理的一篇文稿为例,原题为《对中学管理现状的哲学思考——由参加第4期校长培训班引起的联想》,“思考”的内含大于“联想”,用后者补充前者,似为错位。再说副题也属蛇足,应当删去。为使文题简洁,标题应尽量避免用完整的句子,能用一个词的,不用词组,能用简单词组的,不用复杂词组,要突出标题的“短语性”特点,尤其要慎用、少用介词短语作修饰语。据笔者统计,《编辑之友》1995年发的179篇文章中,有副标题的只有12篇,占6.7%;《编辑学刊》1996年的前3期中,有副标题的也只有9.47%。
当然,要求文题简洁是有前提有限度的,也决不能因一味地求简求短而忽略了“明了”,否则即走到了反面。就副标题而言,非用不可的,也不能因咽废食,草率砍掉。国家标准要求,“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我们应该达到这个要求。
2.准确恰当。这是论文标题的突出个性。所谓准确,主要是指标题能概括文意,能准确恰当地、实事求是地表达文章中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文题相符。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标题不能失之“过宽”或“过窄”。过宽,题目就会大而不当,把文章未论及的结论也包容进去;过窄,易将论文涉及到的某些内容摒弃在论题包容的范围之外,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比如《市场经济呼唤全能编辑》(《编辑学刊》1994年第3期),“全能”编辑的提法就失之过宽,而且也欠准确。
细读全文得知,作者是在论述作为社长和总编辑助理的“策划型”编辑。如果说可以有专以策划为职业的话,那么这也只是编辑队伍中的一种类型,而以“全能”称之,就容易造成误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差。再如《微型书评在当下中国的运命及前瞻》(《编辑之友》1996年第3期)一题中,“当下”和“运命”均属用词不当。“当下”之意为“当即,立即”(见《辞海》第1257页);也可解释为“就在那个时刻”(见《现代汉语词典》第214页)。如能改用“当前”、“当今”或“目前”中的任何一词,都远比“当下”妥切。“运命”系生造词语。作者开题即承认“标题有点拗口”,于是,不得不用160余字的一段与正题毫无关系的话作“题解”。作者也自知不能自圆其说,只好以“如同在争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有趣”打诨。如将“运命及前瞻”改为“发展趋向”是否更简洁而易懂?愿与作者商榷。标题提倡“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今不宜古,宜实不宜虚”的原则。笔者曾处理过一篇《我教学生写“杂记”》的教学研究文章,作者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教学生写“杂记”的13种方法,颇具借鉴价值。但文题却是个随笔式的。经过认真考虑,将之改为《教学生写“杂记”十三法》选用,文章发表后反响良好。
当前,部分由正副标题组合而成的篇名,往往正题玄虚空灵,副题较为实在,遇到这种情况,应将正题删去而保留副题。笔者在阅稿时,曾碰到不少类似情况。如《无奈的池莉——简论池莉创作观的嬗变》、《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试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美》,正题都大而无当,泛指笼统,无具体内容,不利于编制题录和检索,均可删掉。但有些正副题在揭示论文内容上具有互相补充、进一步说明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正副标题都应保留,否则就会影响论文标题的完整性和反映论文内容的准确性。如《对女性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则必须配设“评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的小说集《流逝》”之副题。有些属于商榷性的论文,也多配设副题。
除了概括内容的“适切”和用语的精当外,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据笔者统计,《编辑学刊》1996年前3期和《编辑之友》1995年1-6期,标题中有标点符号的分别占23.16%和24.58%,有近1/4的论文标题中有标点符号,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引号、顿号、间隔号、书名号和冒号等。从目前情况看,表示并列成分的有多种表示法:(1)并列成分之间用空一格方式表示的,如《借鉴 修养 实践——发挥学报伯乐作用之我见》(《《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2)用逗号来隔开的,如《小脚,辫子,英国诗》(《随笔》1996年第5期);(3)用顿号来分开的,如《数量、质量、结构》(《编辑学刊》1990年第2期);(4)用间隔号分开的,如《自由·必然·法制》(《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1)(3)种为传统的表示方法,(2)的用法似不伦不类,不值得提倡。
(4)的表示法醒目,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和采用。间隔号分开的部分,是相对独立彼此互不包容的若干单元,不能带有共同成分,否则易造成误解。如《写作·文化·人的随想——兼评现代写作及其他》(《遵义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读者粗看,会误以为间隔号分开的3部分是并列部分,其实“人的随想”并非与前两项并列,“随想”是前三者的中心调。其实删去“的随想”似乎更明确。《成语·格言·比喻三者关系试析》一文中,“成语”、“格言”、“比喻”三部分是并列关系,改为顿号才妥当。用破折号分开的,如《比较——研究——运用》,此并列成分之间有种递进性、连续性和循环性。顿号与连词搭配使用的,如《劳动商品化、财产社会化和市场机制的生成——价格改革理论和战略探讨》(《经济研究》1988年第9期),正题中的用法,除表示并列关系外,还可表示层级关系,“劳动商品化”和“财产社会化”是并列关系,处第1层面,整个标题用语处第2层面,表示前二者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生成”的关系。
3.新颖多样。标题的新颖性,是由科学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所决定的。所谓创新性,“主要表现为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新知识,或开拓一个新领域、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或构架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提出一个新观点,或发掘了新的资料、作出了新论证,或运用了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这是人们最关心或最感兴趣的东西。反映上述内容的论文,其标题就醒目、引人,也容易达到新颖、独特。此外,探讨现实问题或人们普遍关心的学术热点、难点问题的文章,其标题也容易达到新颖、独特。新颖的标题依赖于新颖的内容,若内容中并无题目中提到的创见,这样的题目就是哗众取宠。绝不能为了新颖而用夸大的、渲染的、象征意义的词语去“拔高”论文的题目。
学术论文标题的新颖性还取决于题式和用语的多样性。多年来,学术期刊的标题似乎庄重严肃有余,而新鲜活泼不足。多数标题“仍是老面孔,死板沉闷的旧形式和八股味仍未见多少改变。不是`浅论’、`浅见’、`浅探’,就是这`思考’、那`管见’,众口一腔,千人一面。有一期刊物中,同一类标题(如《关于……的思考》)即达五六处之多,给人一种单调滞重之感。”使标题生动活泼而又庄重典雅,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强化标题艺术意识。学术文章的作者,一般都不大注重标题的提炼,只求文题相符,因而平直的题目较多。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对标题进行一次再创造。而学术期刊的编辑,受传统之影响,对标题的准确性注意较多,而对其新颖多样的艺术性看得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对正文的修改,可谓精心备至,而对于标题的推敲乃至“再创造”,就显得用力不足。笔者从多年的编辑实践体会到,改好改定一个标题,确实需像古人“炼字”一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改文不易,改题更难。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时改题所花的心思,往往不亚于修改正文所下的功夫。多浏览一些品味高的文化期刊(如《读书》、《随笔》等)的标题,会使我们受到启发,从而提高我们的标题制作艺术。
总之,只要潜心研究,精心拟制,认真求实、求善、求美,就必然能把学术论文的标题制作得醒目、准确、精美,使之充分发挥其眼睛、旗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