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文写作:学者型教师成长“飞跃”的助推器


2015年07月0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论文写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每一个研究者必备的基本功,是作者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底的综合反映。纵观中外教育史,可以肯定地说,大凡知名的学者型教师,都在论文写作上取得过突出的成就。于漪先生有14本著作,数以百计的文章;洪宗礼先生有8部专著,300多篇文章;李震先生多年来发表了论文论著80多篇(部),10余次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平凡的教学中,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一生撰写了600多篇小论文。研究成果是学者化的标志。能不能写论文,会不会写论文是学者型教师与“教书匠”的分水岭。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而研究者必须善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以文本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自己学术水平。教育实践反复证明:经常思考教育问题,论文写作,是促进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学者型教师,又称专家型教师,西方称之为“反思型教师”。这种教师是学者,也是研究者,他们具有教学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还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结果、教育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宽广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处理的能力。他们经常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其特征:一是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底蕴,并能进行更完整的知识整合;二是具有较高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三是富有敏锐的解决问题的洞察力。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给出新颖而恰当的答案。学者型教师的内涵要求当代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而研究者必须把研究成果付诸于文字。

一、论文写作可以促进学术积累、终身学习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要求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以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更应如此,而且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论文写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选择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因为要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就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寻找、充实用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根据,就要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而这个梳理加工的过程就是补充、丰富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就是变知之不多为知之更多的过程。试想,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阅读书刊,翻阅资料,吸收各种研究新成果、新思想,重视学术积累,要想写出观点新颖、有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鲁迅为了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小说史,鲁迅围绕小说所做的工作是孜孜不倦的。1921年上半年2—4月,教育部不断欠薪,鲁迅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经常四处借贷,但是,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三个月,鲁迅仍然购读了16种古小说。当然,这些资料并不能满足鲁迅研究的需要,于是他向北平各大图书馆借阅,正如他自己所说;“《小说旧闻抄》者,实十余年前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所集史料之一部。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馆等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难也,颇亦珍惜。”此外,他还向友人借,日记中均有记载。从最初的《中国小说史略》的油印讲义,到初版上、下卷本到再版合订本,再到最后修订本,绵延10余年,鲁迅不断地学习、积累,借鉴,增删,修改,终于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学术专著。

二、论文写作可以促进学思互动,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提出问题,“思”就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人们没有认识而应该认识的东西,表明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论文写作是一项启人深思,质疑问难的工作,它常常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即先要解决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的问题。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社的张志公先生同叶圣陶、吕淑湘等同志在指导语文教学实验中发现,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效率低的问题,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经常挤出时间深入学校进行调查,为语文教育改革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认为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抓住规律才能使训练更为科学。例如,改正错别字、病句之类,不能用像治虱子、蚊子那样靠“捉”、“熏”的办法。这是消极的、落后的,必须掌握它们的习性,摸清他们的滋生规律,适时地施以“六六六粉”等药剂,才是积极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张志公论语文》、《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等论文中,他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讲求实效。第一,要反对不问具体实际,不加分析变通,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抽象定义出发的机械论;其次,语文教育研究要多一点辩证法,不要搞一刀切、绝对化、片面性,不要照搬照套外国的东西;第三教无定法,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到处使用,一成不变,要力戒模式化、程式化;第四,要重视理论与实践中间环节的研究;第五,要重视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如对教材的研究,因为教材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制约着教学辅导材料的编写,以及考试等;第六,要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的识力,“求效”关键在教师。这些探索虽然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从论文写作的角度看,张志公先生关注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经历了调查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产生看法———写出论文,这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写作过程,这个过程环环相扣,使张志公先生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的论文论著,令国内外瞩目,张志公先生也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三、论文写作可以激活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论文写作是开启创造力的一把钥匙。论文写作作为教师的一种行为活动,不仅只是记录思索的结果,而且可以诱发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性人才。从表层看,论文写作的功能是将思维活动物态化,使自己对它进行批判性考察,例如,揭露逻辑上的矛盾、理论上的失误、论据上的无力、语言上的偏差等等,使思维受到进一步的锤炼,从而保证思维习惯的严密和思维成果的完善。从深层看,在锻造已有思维成果的同时,又常常引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写成的字句往往可以成为思想的刺激剂”,在这种刺激下,“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是辗转生发。”郭沫若曾把自己的名剧《屈原》说成是“意外的收获”。因为,据他说,他事先并未对全剧做周密的设计,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现出来的。经常写论文的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一次写作过程中常常诱发出一个乃至几个新问题,导致下次写作行为的启动,就像一串鞭炮,一次迸发引发另一次爆发。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思维引爆中,激活了创造性思维,生成了创造素质。

江苏名师李震就是通过论文写作提高创新能力的典范。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前沿课题特别是提高中学语文能力的研究。他认为学生语感的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思维。于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着力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直觉思维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开始了《在语文教学中训练科学思维方法》、《论直觉思维》等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上述认识引发了新的思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固然重要,但是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起着动力、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往往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当学术界有关“非智力因素”问题一提出,他便在实践中着意探索,不久,他又写出了《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初中起始年级语文学习管理的激励法与评估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控制》等系列论文。这些论文相继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震老师系列论文的写作,是他问题意识的勃发,也是他思维持续活跃、逐步深入,最后凝结成研究成果的研究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培育了学者化必备的敏锐品格,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研究能力、治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论文写作可以促进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纠偏、自我完善

教师职业成长,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主要有两大方面:

穆厚琴,葛仁福/论文写作:学者型教师成长“飞跃”的助推器一是外在的影响,即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的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这种内在的追求非常注重自我的反思性发展,即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表现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者型教师都善于总结经验(通过论文写作),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找出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不断地纠偏反正,使自己“学会教学”。调查发现,学者型教师的教学札记、教后感、教学微博和教学论文蕴含着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对于他们的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可能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如果他不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他永远不可能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当代学者型教师于漪的成功就在于她善于反思。60年代,于漪认识到自身教育中存在着某种形式主义的倾向,1964年,她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教改心得《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实一些》,文中充满了自我解剖、锐意进取的反思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于漪老师始终不停地追问、学习、反思。例如,最初,她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但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具课,而应该注意这门课的思想性。后来,随着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和认识深化,他对自己语文教育思想进行认真反思,先后写出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等论文,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两者互相沟通交融,互相渗透。这种认识更加准确、更加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征,达到了语文性质观确认与阐释的最高阶段。于漪老师正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论文写作),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论文写作)的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构建了具有个人特色和创见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五、论文写作可以促进讨论,形成头脑风暴

论文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具备德、识、才、学等多种才能。但个人的精力、才智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通,德、识、才、学兼备更难,这就需要学会合作,寻求别人的帮助,在互动的良好氛围中互相启发,以致激发头脑风暴,促进知识互补和对研究问题、写作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使合作者的知识创新能力得到共同提高。据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统计,1901—1972年间,共有286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185位是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升至65%,而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达到79%。在知识经济社会,个人的成长发展,取得成就越来越离不开合作。

论文写作同样如此。具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的写作思路受阻时,与同事的交流、争议,常常能够暴露矛盾,解决矛盾,使你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争论是一种无形的合作,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精辟的见解、闪光的论点,常常在激烈的争论中形成和深化。不仅如此,这种争论,还会使每个参与者重新组织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使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1902年到1905年,爱因斯坦经常同索洛文、哈比希特、贝索等年轻朋友在瑞士伯尔尼一家咖啡馆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尽管用餐非常简单,但大家的话题却极其丰富。从休谟、马赫的哲学著作到黎曼的几何基础,都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这里没有权威和圣贤,只有理性和真理。常常是一个人发言没有结束,立刻引起争论,各持己见。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这种讨论氛围中孕育的。在这篇划时代的著作里,爱因斯坦没有引证任何文献,却提到了贝索对他的启发。直到半个世纪以后,他还深情地赞颂那时的自由讨论,认为它“所闪耀的光辉依然照耀着我们”。由此可见,争论这种特殊的合作,深化了认识,辩明了真理,促进了新思想的诞生。

论文写作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和高层次业务进修,那些成功的学者型教师正是凭借这个强劲有力的“助推器”,产生一次又一次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