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3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选题,就是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选择论题进而确定论文题目。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没有研究的对象、目标和范围,论文的写作就无从谈起。选择好论题,进而就要确定论文题目,而题名的撰写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论题的选择和题名撰写的规范是论文写作者必须走好的第一步。
一、论文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的确,选题的优劣对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选题不当,或者研究的课题过于陈旧,缺乏新意;或者题目太大,无法把握;或者题目太小,价值不足等等,你的研究就会受到各种困扰,即使写出了论文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选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因此,选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说:“课题选择的本身,恐怕也很能检验出自己的学识、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选题的原则
选题的优劣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价值,而选题通常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论文选题除了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学术性、价值性外,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勤于思考,力求创新
为了使自己的选题具有创新性,最好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以填补学科领域的空白。正如李政道博士所说:“对于选择研究课题之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人家做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了解人家不曾做过什么。”但对于一个初涉学术研究,初学论文写作的人来说,要研究“人家不曾做过的”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因此,要选取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主要从选题的角度和研究方法这两方面着眼。同样的研究对象,别人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选取不同于别人的新的角度来审视。一个新颖的角度不仅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还能引起读者和报刊主编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增加论文被刊用的可能性。如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的研究可以说是研究得极为充分,难出新意了,但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却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外,采用不同的全新的研究方法对同样的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可能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新的研究方法同样能赋予选题新意,使论文产生新的价值。
要使论题具有创新性,就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同时注意收集材料,积累材料和分析材料,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
2.大小适中,难易适度
“大小适中,难易适度”是指论文选题应符合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概括地说,就是要求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完成的课题。一般来说,每一位研究者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又都存在各自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科研能力的差别。因此,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选择那些有利于发挥专业特长,有利于发挥自身才智的大小适中、难易适度的课题。
“大小适中”是指选题范围要适中,不能太宽泛,也不能过于具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明确指出:“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肤浅,没有价值。”因此,选题时应遵循“小题大做”的原则。题目小,挖得深,讲得透,能见前人之所见,文章就有了深度,有了价值。有些题目,如《论交际教学法》、《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等,因为论题太大,不好把握。而《论交际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中的使用》、《西部地区中学生英语词汇量状况全程调查》这样的题目就容易写得比较深刻。当然,论文选题中的“小题”是相对的,并非越小越好。如果范围太小,太具体,没有足够的论证空间,就会走入死胡同,失去论文的价值。
“适宜性原则”还要把握的是“难易要适度”。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否则,如果选题难度过大,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旦盲目动笔,就很可能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被动境地,到头来迫使自己另起炉灶、更换题目,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容易使自己失去写作的自信心。反之,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却将论文题目选得过于容易,这样也不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而且也达不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因此,每位研究者把握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及才智,挑选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目标的课题。
3.客观出发,兴趣入手
“客观出发,兴趣入手”是指论文选题须坚持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从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来看课题能解决的可能性。客观条件包括资料信息来源和完成论文的时间保证等。论文写作首先要考虑资料信息的来源,因为充足的材料是论文能顺利完成的一个首要条件。因此,在论题选定后,我们必须考虑是否通过自己的亲自考察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或到图书馆、资料室查询目录、报刊索引和任何相关的参考文献,或在因特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能获得充足的多样性的及具有时效性的第二手资料。随着资料查询的逐步展开,作者也许会发现手中的资料有限,并且由于受国内外研究水平的限制,一时无法找足有价值的资料,根本无法保证论文的顺利地按时完成,此时应对原有的论题进行修改甚至是放弃该论题。而主观条件除了包括个人的专业特长和研究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兴趣深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杜威(JohnDewey)说过:“好奇心的产生,是由于研究者对事物之观察与材料之累积所引起的,也就是研究者对问题产生兴趣。好奇心属于纯粹求知的性质,为积极求知的能力。”可见,兴趣是能力的源泉。
(三)选题的途径
论文的选题从何而来?高小和(2006,106~107)曾就论文选题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是自创性选题,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发现了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如在认真听老师讲课及学术报告过程中;在阅读期刊、书籍刊出的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始终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确定论题。二是借鉴性选题,即借助于外在因素的作用而获得了适合自己的课题。与自创性选题不同,借鉴性选题不是自己发现和提出的,而是受外部某种因素的引导、启发而获得的,如在导师及有关专家指导帮助下确定的选题;从文献资料所提供的论文参考题目中选定的论题,通过与别人交流而豁然开朗而得到的选题等。当然,在选题的实践过程中,这两条途径常常是交叉渗透,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
二、题名的撰写规范要求
论文题目是论题确定后所要考虑的首要事情。题名又叫文题、题目、标题,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词语逻辑组合,它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各类文章的题名,尽管样式繁多,但不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从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对于每篇论文来说,论文的题名总是首先映入读者的眼帘,是读者判断是否阅读该文的主要依据。因此,题名是一篇论文的缩影与代表,是“提纲的提纲”,其撰写应符合以下要求:
1.准确得体
题名应准确无误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述出议题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应该避免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的词藻、或不恰当的程度用语。题名定得准确得体,可便于读者查阅目录或索引时决定取舍,并根据标题大致判断出论文的基本内容。如写得抽象、笼统,就会使读者在查阅时因不得要领而颇费思考,有时检索到手,一看内文却是非己所需,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2.概括简练
为了便于记忆和引用,题名应简短明了,通俗易懂,切忌用复杂的主、谓、宾完整的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虽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但一般应控制在20个汉字以内。短一些的题名不仅能节约读者的时间,便于贮存和检索,而且还能使主要内容更集中、更突出,以提高题名的信息量。所以题名拟好后,还要反复推敲,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删去,做到意惟其多,字惟其少。但题名的简练不等于苟简。苟简就是文虽简而理不周,话没说完,走到极端,这是应该避免的。因此,在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范围和深度时,可采用副标题的方法来补充说明。
3.方便检索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规定,学术论文的题名“应为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提供方便,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目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现代化的二次文献编制及检索机构,而且已收录了几千种的学术期刊,并提供题名、关键词、作者等多种检索方式。为此,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质量,而且还要同时具备较高的可检索性,也就是要按照目前比较统一的写作规范,才能更好地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