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一、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与管理的现状及其变革趋势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衡量标准,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近年来,因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各种争论与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一方面,一些学者与媒体困惑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的普遍下滑,以及因学生就业、考研、实习等因素的冲击而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滑坡和抄袭、拼凑现象的泛滥,发出了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呼声。另一方面,更多的高校教育研究与管理者正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的问题,努力寻找原因,积极更新理念,以高等教育学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寻着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本科毕业论文潜在价值及其挖掘策略的研究、学生优秀论文价值检索系统的开发与利用、科研导师制、论文写作咨询体系的研究以及大学创新教育新模式的创建研究,等等。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内许多高校以过程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建立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切合高校实际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一些高校(如宁波大学)还自主研发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逐步形成了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评价等贯穿整个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为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有必要对上述认知和行为进行重新审视。
首先,我国高校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形势,是否已经到了非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不可的地步。对此,学者蒋亦华在5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6一文中,从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法律支撑、实践效能、条件保障等多个层面出发作了精辟阐释与明确应对: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条文的有效呈现和本科培养规格、培养质量的表现维度,更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动力因素以及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我国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强化不够,实效性差的客观实际,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远远不够,目前尚未具备消取本科毕业论文的前提条件,任何试图取消这一制度的构想,都是对现实困难的回避或是盲目超越,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下滑。
其次,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施行的基于过程管理为重点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如何,其体系是否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应该说,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毕业论文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手段。但是,毋容否认,以过程管理为主的质量监控模式是一种外控式管理方式。该管理方式注重程序式管理,强调过程材料的抽检与总结性评价,在管理过程中,较多地突现了教学管理部门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却较少考虑教、学、管三者的互动与交流,也缺乏与监控体系相对应的保障性机制。
另外,在理论研究领域,虽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力图探寻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管理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如何构建一套科学而民主的、集质量监控与机制保障于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却呈现空白。
当代教育管理学理论启示我们,科学的管理是走向和谐、走向主体间性的管理,其主体应是多元而平等互动的。监控主体的单一,极易造成高校师生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情绪上的对立与不合作,难以实现师生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协作;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也使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抵挡学生就业、考研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教学时间的有效保证和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落不到实处,最终势必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鉴于此,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媒体,探寻一套由多元主体构成的、融质量监控与机制保障为一体的创新型管理体系。
二、创新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理念与基础
(一)走向主体间性的管理模式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主体间性最早萌芽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而作为一种理论建构则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被逐渐引入我国教育领域。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是复数主体的确立和主主关系的开拓,其宗旨是通过传统主客体关系模式向新颖的主主关系模式的转变,力图摆脱以往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学生、教师、管理者之间非此即彼的对立局面,进而营造共存与互存的新天地,达到主体间的和谐与合作。目前,教育主体间性问题已成为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相关领域,如学校内话语权的主体间走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建构,主体间性视野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师生交往关系,等等。
管理创新理念先行,创新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是理念的创新。突破以往主客体对立的局面,确立多元主体共存的关系模式,创建走向主体间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是我国当前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指向。走向主体间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是多元主体共存的管理,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皆为管理的主体,共同应对毕业论文这一自然客体,并以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为旨归;走向主体间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是平台化模式下多元主体和谐发展与平等对话的管理,既重视平等条件下主体间相互的塑造与发展,更强调多元主体交往过程中的彼此融合与相互欣赏。
(二)保障机制的系统建构
缺乏保障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保障机制的完善是创新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与支撑。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需要构建系统性的保障机制与之相应。
1.网络背景下的平台互动
创新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是多元主体同存共处的管理模式,实现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是创新的着重点。交往必须通过相关的中介才能顺利实现。语言是目前获得共识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实施工具与中介。然而,仅凭语言这一中介,要快速实现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等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与即时共享,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我们需要拓宽视野,寻求更加现代化的媒介以满足所需。
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和改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传统模式。在网络化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高校方兴未艾,“网络评教”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网络评教的兴起,显示了网络技术在教学质量管理领域的潜在能量。而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技术的成熟与稳定,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技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空间也越来越大。对此,我们有必要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诸如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滞后性、信息利用率的低下性、信息互动的闭塞性等等问题。网络的资源优势开阔着我们的视野,网络化背景下,借助网络的资源优势,搭建主体间交流的平台以推动多元主体的互动,乃创新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之基本保障。
2.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的塑造
创新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目标与灵魂。为此,我们应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学模式、资源利用等的变革与完善,塑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
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的塑造应从多方面着手。第一,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创导从游式、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精神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范畴,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第二,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强化学科的引领与导向功能,将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纳入学科建设工作范畴,鼓励学生将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结合在一起。第三,重视团队文化建设,提倡团队合作下的互助共赢。第四,创建校内外资源共享系统,开拓互动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塑造新型的校园文化体系,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保障。
三、创新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构建
(一)创建互动平台,拓宽信息渠道
1.建立毕业论文网络管理专栏和师生互动群。为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在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借助网络的资源优势,创建毕业论文信息管理与互动平台,以实现主体交往,强化信息功能,提高管理效能。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在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上作了有意义的实践尝试。首先,在学院网站设置本科毕业论文文件下载专区,将导师的研究专长、联系方式,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要求、指导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毕业论文的表格和材料种类以及论文质量要求与格式规范、答辩程序、评分标准等材料予以上网公布,以方便学生了解信息,掌握要求,下载材料。同时,我院以文艺学学科为试点,以QQ群的形式构建了师生互动平台,较好地弥补了因学生外出实习等原因造成的时空冲突,为师生间的互动拓宽了新的途径。
2.搭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安排在毕业学期,而该学期往往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因此,只有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保证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对此,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在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教学时间(第六学期末召开学院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布置落实毕业论文教学具体事宜;第七学期初落实导师,公布信息,正式启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绍兴市劳动保障局联手打造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汇集筛选各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在教学楼大厅设立大型电子屏幕,以屏幕循环滚动形式发布就业信息。此举使学生足不出户而对招聘情况了然于胸,能够有效避免应聘的盲目性,减少外出应聘的次数,从而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
(二)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本科毕业论文是以创新为主的教学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从96年开始本科教学工作以来,一直以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与师生合作教学为抓手,致力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1)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重大科研项目子课题招标工程活动,提供经费资助,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并着力扶助学生科研团队,增强学生科研意识与合作精神,营造项目研究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的良好环境氛围。(2)推行科研导师制,组织学科资深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加强成果培育,至今已公开出版学生论文集、个人论著多部,有多篇学生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以上刊物。(3)开设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实行教师值班制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从事科学研究。(4)提倡论文教学生师双向选择与合作共赢,采用商讨式教学方法,由师生共同确定论文题目与写作思路,使教学相长。
(三)设立准入机制,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与学生学习态度是制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两大要素。为提高论文教学质量,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设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准入机制,以优化师资队伍,加强监控力度。(1)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每年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前,对学院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筛选,确定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并具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将拟任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如研究方向)上网公示,接受师生监督。(2)论文开题答辩。第八学期初由学院牵头按学科归属分别组成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小组,指定学科负责人担任小组组长,学科其他老师为小组成员,审查学生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举行开题答辩。通过答辩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后期教学;不能通过答辩的学生,则暂停其论文教学的后续进程,师生共同反思修正前期教学,待补答辩通过再准予进入毕业论文后期教学。(3)人才培养。通常针对大型精密仪器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有4项,分别是独立完成操作的人数、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和功能利用与开发。本文考虑到教学仪器使用目的不同,将其简化为2项,即教学实验独立完成操作的人数和服务收入,主要原因是教学仪器主要针对本科生和专科生,仪器档次普遍不高,在科研上应用很少;同时在仪器结构简单,很难通过增加附件等方式开发新的功能。
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人数可以以班级和实验课程为单位统计,从而减少统计工作量。至于涉及开放性项目、学生科研和毕业设计方面的同学,可以由指导教师统计后,统一上报,由实验人员汇总。服务收入是实验室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而不少教学仪器针对性强,可满足社会和企业一般产品的测试需求。学校和院系可通过商业宣传、实验人员绩效激励(如社会服务收入实验人员提成不少于20%)等方式,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承担一部分社会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仪器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