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本科毕业论文在一级学科范围答辩的实践


2015年06月0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检验专业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的科学研究思维,是学生综合素质再提高的过程。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学生而言,是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对教学管理者来说,是了解学生完成研究课题的情况,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所选课题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是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评价的重要工作程序,是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

大多数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安排在第8学期完成。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一个学期内,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花费不少精力用于找工作,导致毕业论文的工作时间很难得到保证。很多学生无暇顾及或者根本不重视毕业论文工作,论文抄袭、买卖行为时有出现,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对个别学生而言,毕业论文工作不但未能提高科研能力,反而助长了敷衍塞责和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有些学生甚至抱怨毕业论文成为影响他们求职的干扰因素,认为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中的“阑尾”,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感。有些专家也开始提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

大学教育十分注重基础知识传授,不同学校化学专业的总学时大约在2500~2800学时之间,毕业论文学时数约占总学时的10%左右,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逐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用于科学研究综合训练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而言,毕业论文作为学生集中精力从事的一项较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如果被忽视,将缺少一项重要的创新性研究基本训练和扩充学科知识面以及了解多学科研究工作的教学环节,显然会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质。通过充分认识科学研究与综合素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的程度,合理支配时间,是完全可以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的。在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的时候,在一级学科内组织答辩是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和强化业务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传统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多数是在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内进行的,有的甚至是在课题小组范围内举行,同一组参加答辩的多名学生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内容基本类似,不利于拓宽视野。虽然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由于学生与参加答辩会的教师比较熟悉,教师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常常具有较多的包容心,致使答辩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均在优、良之间,造成了师生对毕业论文都缺乏足够的责任心。还有的导师借助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甚至很少参与本科论文的选题和日常指导等工作,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成为同实验室博士或硕士论文的一部分。这些问题在本科生答辩时一般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学生对所做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和前景的认识模糊。比如有一位做纳米材料的学生,在答辩时居然回答不出对纳米材料尺寸范围的定义。

(2)由于没有充分阅读文献,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往往是表面的。在答辩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讲“这是某化合物的质谱图”等类似介绍性语言,然而对于该图谱说明了什么问题却一知半解。

(3)对于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了解太少。分析化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了解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而无机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有机配体的合成方面往往表现不佳。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解释碳负离子参与配位时,由于对所选配体不了解,而解释为是电子参与配位。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我院在2005年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改革。我们按学号随机抽取了15名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反映参与毕业论文时间不够的5位学生进行全院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每个专业选派1~2位教师组成。最后在答辩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现象:

(1)两名同学由于参与毕业论文工作时间短,不敢参加答辩,毕业论文被评为0分。说明这次试探性的改革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冲击力度。

(2)论文质量普遍提高。论文的写作比以前要专业、认真、系统得多,在学生陈述论文研究内容时,可以看出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对研究课题的目的更明确,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更专业、更具体、更有逻辑性、更深入,论文的阐述也更加流畅、简练,主题更加突出,为答辩准备的幻灯片制作精致,表明此次改革至少使学生和教师都从心理上对本科论文开始重视。

(3)答辩过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以往的答辩组织形式是由答辩教师就论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有“问”有“答”,往往以倾听和提问为主,且所提问题多局限于本专业的问题;甚至有为了顾及其导师的情面,所提问题无关疼痒,使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的情况;答辩会场除了答辩委员会成员之外,只有要答辩的学生,很少有其他年级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参与。而由不同专业教师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教师所体现的身份也不同于以往,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在答辩过程中有“问”有“答”有“辩”,形成很好的“教”、“学”互动过程。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比如对于一个化合物,有机专业的教师可能提出与有机配体相关的问题,分析专业的教师可能针对测试手段、结果等提出问题,而无机专业的教师则可能对配合物的结构、性质等提出问题。总之,学生在准备论文和答辩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内容,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就必须将基础课的相关知识都准备好。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的看法也会不一样,使得在答辩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一“问”一“答”之外,还有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辩论。这种有“问”有“答”有“辩”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理顺基本理论知识的时机。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将各个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起来解释问题,从而使“辩”的过程既能烘托气氛,有所收获,又能检查出学生对论文的创造性见解、消化掌握程度以及对所涉及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对答辩教师而言,也许不太熟悉非本专业学生所做的课题,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的课题也许会对教师的研究有所启发,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有一片新天地,因此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总之,这种答辩过程在内容、组织形式、手段和主体等方面灵活多样,力求创新,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多方都有收获,实现了教学增值。

(4)吸引了非毕业年级、化学辅修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参与答辩会,这是以前很少见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方面是因为对新的答辩方式的好奇,许多低年级的学生要先熟悉答辩流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加强了答辩的宣传力度,以前在专业内答辩,多数情况下只通知参加答辩的学生和答辩委员会的教师。而这次答辩,我们除了在院里贴海报,还在各教学楼及网上发通知,从而吸引了那些对化学有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学生。

这次试探性的改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实际上的收获,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功:从教师到学生都开始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学生的论文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论文答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而且,我们还发现,学生虽然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论文,但是并未影响到他们找工作或考研。

在2005年答辩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将2006年及2007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进一步改为全体学生在全院答辩,并且在本届毕业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预先告知毕业论文的答辩方式,将所有学生随机分成5个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仍然是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包括无机、分析、有机、高分子、物化以及实验中心的教师)组成。

从实际效果来看,2006年及2007年的答辩情况比2005年更加令人满意。

(1)由于2005年有放弃参加答辩和论文答辩未能通过的学生,因而从教师到学生都非常重视这次答辩,而且准备非常充分。

(2)论文的质量相对于2005年明显有所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数据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讨论都更加清晰、有条理。

(3)从答辩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对于在论文中反映的理论或实验现象的讨论,学生都是经过认真消化的。以往曾出现过学生论文写得很好,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的现象,说明那些论文可能根本不是出自学生之手,而是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学生本人并没有领会理解。在近两年的论文答辩中,基本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4)在答辩过程中,教师也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术品德。比如,教师经常会问到学生所做的课题与课题组其他人所做的有何异同,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整个研究内容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防止出现本科生论文从硕士或博士论文中节选抄袭的现象。更让人欣喜的是,教师的提问不再局限于表面的问题,而是提出了更尖锐、具体、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经过充分准备的,较少有以往连自己研究课题的基本名词和原理都不懂的现象。

总而言之,这种形式的论文答辩,虽然要比传统的论文答辩方式更费时费力,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都增加了,学生的论文质量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次严格的答辩过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也是我院改革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