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5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上期就学术创新问题发了一点议论,本期则想对学术论文的规范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是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同志近期以来,在不同场合强调学术著作的出版要有严格的门槛,要有基本的出版规范,索引、注释、主题词、参考文献等基本要素要健全,并提出总署将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二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年终要对院内各部门、各单位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比,其中科研论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院内外的学术委员对不少送评论文颇有微词。原因是,这些论文不能说没有撰写者的心血,但仔细较起真来,问题真还是不少:有的是书评式的,太浅、太短、太简(并非说书评不可以成为优秀科研论文);有的其实是一种总结式的综述性文章,虽然也有某种作用,但科研含量太少、太轻;有的倒是表现出一定的感情,文笔也不失为流畅,但与科研论文相去甚远。一些文章虽然显露出一定的思考、见解与创新,但是引用不严谨,引文无出处,有出处者也不乏转引者的再转引。
其实,学术论文撰写不规范的问题,只是一种现象,追溯下去,根子还是扎在学术研究不扎实、多浮躁的“土壤”里。为学者已被市场经济、就业压力等搞得晕头转向,哪有时间和心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真正地啃几本书,琢磨几个问题,提出若干真知灼见,写就一篇翔实论文;为师者也被同行竞争、年度考核、利益追逐等缠得气喘吁吁,能把自己的眼前任务对付下来,已相当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去精心指导弟子出成果、成高徒呢?就研究岗位上的一些同仁而言,也被社会的种种浮夸的活动拽得难以自已,读书功夫欠缺,研究功底见弱,拼凑论文多为晋升或达标,害得出版界也跟着出了不少的泡沫书、泡沫文章。“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何克服与诊治这种不规范的学术、科研疾病呢?是不是有这么几种思路,不妨一试。
其一,观念上的正本清源。学术研究乃一国理论之根基,思想之源泉,文化之依托;学术论文或专著则是学习研究的成果之体现,心血之结晶,文明之传承,应首先强调学术研究上的态度端正。毛主席他老人家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只有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潜心钻研先贤、他贤,且持之以恒,才可能有论文和专著中的真知灼见。反过来,我们强调学术论文和专著的规范,目的仍在于倒逼学术研究的严谨成风与深入持久。是国,就不能没有专家、学者,是专家、学者就不能不做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就不能不遵守公认的学术规范。
其二,制度上的抑恶扬善。观念上的正本清源,还需要制度上的配合与衔接。从正面讲,针对付诸刊发或出版的学术论文及学术专著,应有一套类似“检疫检验”的制度。从接收稿件开始,一直到刊出和出版,应该全流程、全方位地设置审查环节,不经过此系统环节,则不能“出生”。凡“出生者”均应达到规范底线。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的制度和规章还需要对违背这些正面的要求,乃至对社会和学界造成某种损害和不好影响的情形进行某种批评和“惩罚”,以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样做是完全不可以的。如是去做,就会使比较自觉的学者、学子得到褒扬,而不够自觉的学人受到限制和压力,从而有利于规范风气的形成。
其三,执行上的特别较真。如果一件事情,理念的问题解决了,制度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再就是“执行力”的问题了。而我们的问题,在好多时候出在执行力方面,因此对执行及执行力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在哪些问题上要体现出我们的执行力,由哪些部门对哪些问题负有责任(政府、协会、抑或是单位、个人),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进行何种程度的检查与制裁,包括媒体如何曝光等等,只有把这些环节和内容都规定清楚了,并且都找到了对应的处置办法,才会从理念制度一路走来,使我们的种种努力得以实现,而这些又反过来加强我们的理念与制度。遵守学术规范应该从出版界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