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1、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学生、教师和学校(院系、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等多个主体,看似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工作,实则与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都密切相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样一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影响深远的工作,如果采取一人一事、因人而异、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管理,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使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资格准入、过程监管节点与内容、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使教师、学生和学校(院系)各主体的职责分明,教师、学生和学校(院系)的激励与奖惩有法可依,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公开、公平竞争并得到公正评价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干扰,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好的制度不予落实,只是一纸空文,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对毕业设计(论文)而言,制定涵盖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各主体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更为重要。每个高校都有各自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相关文件,且内容可能也大同小异,但由于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力度的差异,才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实际效果。
为使生效的规章制度能顺利实施,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仅要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性,更要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为尽可能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应充分博取规则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理解和同情。为此,在规则制定阶段,不仅要求规则制定者要“绞尽脑汁”,还应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进行广泛的调研,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并对其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吸收利用。此外,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既不能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也不能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总之,完备的制度建设以及制度的有效执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简化管理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目标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应恰如其分地予以设定。一般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有双重任务,一是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二是作为检验培养质量的媒介。
从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检验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手段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可以不问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过程,而仅凭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判即可。一个毕业生只要能在规定的时限内独立完成一个合格的毕业设计或写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就可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也就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献检索复制十分方便,仅仅凭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很难确定该设计(或论文)是否是其本人独立完成。现实中,平时作业抄袭的情况不在少数,由此推论,如果不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进行监管,毕业设计(论文)张冠李戴、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的现象恐怕也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作为培养合格毕业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适度的检验。从这个角度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性训练比毕业设计(论文)所取得的成果更为重要。不以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结果成败论英雄,而是要全面考察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工作态度、工作计划、工作思路、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测试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结果表达,以及所完成的工作量等。因此,必须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管,设定监控时间节点,如选题审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前预审、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并进行相应的检查监督,由此,既可掌握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进度,对不恰当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适时作出调整,也可防止无结果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出现,并对防范学生临时拼凑、甚至抄袭毕业设计(论文)交差的风险也有一定的作用。
3、增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实验条件的相对短缺,既影响了师生的工作效率,又打击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尤其如此。材料学科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无论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还是材料的组织与性能评测,都对实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实验设备条件的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几乎寸步难行,而材料专业的分析测试设备价格一般又都比较高,如比较常规的分析测试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价格都在百万,甚至千万以上,另一方面,材料专业的研究消耗也比较大。因此,对材料专业来说,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很难开展的。
4、提高师生认识,激发师生的内在热情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可选手段,但不是理想的最优手段,因为制度的执行在人。面对众多的被监管对象,管理层能否投入足够的人力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进行全程监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何况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又加大了制度执行的难度。更为特殊的是,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创新型劳动,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参与者又是智商不低的广大指导教师和毕业班学生,对智商不低的群体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如果简单地采取监督与控制的方法,企图用相对“死”的制度去规范“活”人的柔性活动,可能会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处于不合作状态,甚至是“敌对”状态,以致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显然,这不是大家所期望的。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制度建设和过程监管都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如何使管理者(校、院、系)与被管理者(指导教师和毕业学生)达成共识,密切配合并相互支持,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使广大指导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毕业学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激起他们内在的工作热情,并产生尽力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内驱力,师生双方都愿意为毕业设计(论文)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这才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