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构成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而注重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鉴于上述原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认为,其中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把好研究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关,不仅可对整个培养过程起到重要的督促作用,而且也是一次最后的综合检验。
1.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通过对学位论文客观、公正的审查和评阅,可较好地促进其总体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学位论文评阅领域。以往学位论文的评阅多由导师确定本学科教师进行评阅,碍于“熟人”、“面子”等人情因素,不能直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扩大送审学科领域,增加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听取他们的评阅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人情因素,更重要的是使研究生和导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和创新思路。
2)有条件时,邀请港、澳、台地区甚至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这非常有利于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2004年我们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系的陈超扬教授和凌健华博士担任本学科系2004届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人,他们对学位论文的评阅认真仔细而且非常严格,与内地专家评阅所不同的是,他们在肯定论文研究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并对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大到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和语句结构,小到单词拼写和标点符号,使整个英文摘要的表达更加规范,而这些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3)认真执行并适当增加学位论文的盲审条例。学位论文盲审是指送审论文中不含学校名称、导师及学生姓名,而导师和学生也不知道论文评阅者的单位和姓名。我校已于2003年试行了学位论文盲审条例,虽然比例不多,但对提高论文质量起到了明显的督促作用。由于盲审的人为控制因素较少,为了能顺利通过盲审,导师和研究生对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提高了重视程度,进而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但是,现有的盲审比例较少,一些学科几乎没有过盲审论文,因此可能产生侥幸心理。
2.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考核研究生对论文相关工作深入了解和掌握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可反映其表达能力,是研究生离开学校以前最后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我们的建议如下:
1)强化答辩秘书的职能,严格执行答辩程序。客观地说,每个学校都有答辩细则和程序,问题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否严格执行,从而使答辩不致流于形式。如宣读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常常被忽略或省略;研究生在集中回答问题时对自己不甚清楚的问题常常避而不答;答辩决议应由秘书参阅论文评阅意见而拟定,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些学科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在有限的时间段里安排较多的学生进行答辩,使答辩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而如同“走过场”。这些问题均可通过强化答辩秘书的职能而有效地改善。
2)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改革答辩委员会主席的职责。香港硕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名委员组成,其中1名是导师,1名校外考试委员,另1名是本校的教授或副教授,而答辩委员会主席由研究生院另行指派,但不作为答辩委员,主席的职责是主持论文答辩考试,既不参加投票,也不对学位论文提出学术问题和意见。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论文答辩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化。
3)公开答辩,鼓励答辩委员以外的教师和学生提问。现行的答辩会上虽有不少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但他们只是单纯的旁听,很少有提问的机会。一是答辩时间有限而不允许,二是担心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给研究生和导师带来难堪,三是没有这种提问的习惯和氛围,即使有问题也不好意思问。这种状况使答辩者和“旁听者”都失去了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
4)有条件时,邀请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和参与答辩。一方面可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可即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更客观地评价我们自己研究成果的水平,以实现真正的与国际接轨。2001年和2004年我们曾两次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这对本学科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所涉及到的实验研究方法、论文的写作,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写作和交流等多个方面,对导师的带教能力也有所促进,同时有利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
总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除了直接反映出我国高校的培养教育水平外,也间接反映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潜在危机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所导致的科技论文的质低量少的差距。科技论文是衡量科研活动、科技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论文的差距,就必须加快研究生培养的步伐,重视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而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不失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