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1. 选题过大
不少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的研究范围不合适,大多数情况是选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范围。如下面几个选题: “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从边缘到主流———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型”、“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新诗的大众化研究”等,题目的新颖性姑且不论,其选题显然都有些偏大,超出了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篇幅所能承载的容量。如“新诗的大众化研究”这个题目,显然涉及不同时期的诗人诗作、诗歌流派,同时还涉及诗学观念的论争、时代语境的变化等,显然是一部专著的分量。
2. 选题模糊
也就是研究的问题不明确,对论文题目涉及的概念不清楚。如上面提到的“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这个题目,对“女性小说”这个概念显然缺乏必要的界定,到底是研究那个时期那个朝代的“女性小说”? 同样是“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中外、古今之分,也有着不同的流派、题材等差异,这样的题目选取,显然是很随意的。另外还有“世界累积性型小说研究”这个选题,“累积型”小说到底是什么,这个文学史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同学探讨之后才知道原来就是对同一主题的小说不同时期的创作研究,这个题目即便是解释清楚了,并有其一定的新颖性,但因为大而无当缺乏必要的界定也不是一个好的选题。所以,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在题目的表述中应该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够使人不得其解,只能望文生义。
3. 选题重复、陈旧,缺乏新意
这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不相符合。重复陈旧的选题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整体上在低水平徘徊,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性论文。就笔者近年来指导的论文中,现代的沈从文、张爱玲、曹禺、老舍、巴金,新时期的池莉、王安忆、余华、路遥、余秋雨等成为学生选题的集中领域,每年都有既和上一年度的选题重复的,也有和自己同学重复的,有时候同一答辩小组有几个同学选的题目大同小异。当然,这说明这些作家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在大学生中的持久影响,而且这些题目也不是不能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的还是非常适合的选题,如“《长恨歌》中的悲剧意识”、“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等,前者对作品的把握比较到位,选题的大小也适中,后者研究余华作品中被人忽视的女性形象,这些都是很好的选题。但是由于选题的重复性,使这些论文观点陈旧,结果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劳动。
综上所述,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很多,既影响了论文写作的质量,也使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训练目的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之所以普遍地存在于高校的毕业论文写作中,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外部因素来说,就业、考研的影响使得学生不重视甚至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多数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而这期间正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阶段,就业和考研的竞争使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复习和备考方面,对毕业论文很少投入或者干脆心不在焉。尤其是许多单位都要求学生在签约前必须去单位实习,这使得很多学生根本不在学校。这样不仅查找资料不方便,也没有时间来仔细考虑论文的事情,所以事到临头随便选一个题目,在网上拼凑一篇了事。还有学生因为单位并不重视毕业论文,或签约单位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而敷衍了事。
其次,导师把关不严,组织管理不到位。的确,目前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论文的质量,且制定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和相关的格式要求等管理条例。但是总体上看,学校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对毕业论文的评价也只是看论文格式是否规范、成绩鉴定是否达标、过程是否齐全,而过程管理方面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鉴定往往流于形式,不及格率偏低甚至没有。特别是经过本科教学评估之后,由于评估时期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更多的是看硬性的规范和格式等,内容因专业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忽视了毕业论文内容质量方面的提高。所以,目前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有限精力大多数放在了论文格式的规范、各种表格的填写等“面子工程”方面,导师也因为学生毕业在即、工作难找,不会在这方面给学生设置什么“障碍”,阻止学生毕业。
最后,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问题意识”缺乏。由于扩招,高等院校里师资力量和资源相对匮乏,大学也不再秉持精英教育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科研素养及其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为了就业考研等目标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外语学习和社团活动等方面,对专业课的学习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汲取较为薄弱。不少学生的研究意识非常淡漠,在写作本科毕业论文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相应的学术写作训练,到上报论文题目时盲目选题或随意拿来一个应付了事。不仅学生如此,不少老师也认为从事学术研究是研究生、教师的事情,与本科生没有太大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去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