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3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概而言之,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危害。其一,从科学界生态建设的角度来看,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败坏了学术空气,助长主动求“名”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侵占他人劳动成果;助长主动送“名”者钻营取巧、贪恋捷径,利用学术成果进行不正当“经营”;助长急功近利、功利主义思潮在学术界的蔓延乃至泛滥。其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的存在,对方兴未艾的科学合作、论文合著计量研究是无声的戕害。学术论文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形式,研究论文合著现象必然成为探讨科学合作、科学生产关系问题的题中之义。最近二三十年以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都对学术论文合著的相关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学术论文署名乱象的出现,大量虚假合著论文的出现,无疑为论文合著计量研究提供了“注水”数据源,使关于作者合作网络、作者合作度、作者生产力、作者成熟度等问题的研究结论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从而最终使相关研究成果对于科学管理实践的参考借鉴价值大打折扣。
完全、彻底地消除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在目前条件下也许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们的有限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和遏制虚假合著现象,其基本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三条对作品合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作者在行使署名权时不能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更不能有欺骗行为。著作权具有排他性,著作、论文等学术成果不是可以随意“拿”来、“送”去或用于进行某种“交换”的商品或礼品。不折不扣地贯彻《著作权法》,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之外,还应不断补充、完善各种相关制度,包括单位审稿规定、编辑编稿规定等。据一些期刊编辑介绍,当稿件被通知录用后,作者要求变更合作者署名次序、增加作者的情况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状况,编辑部可以通过《投稿须知》或《投稿规定》明示“署名以第一次投稿为主为准”的原则,如果确实需要变更署名,则要求单位开具证明,确认署名人对该项研究(论文)的真实性,甚至可以要求提供者清楚地注明每位作者贡献量的百分比。另外,还要废除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如关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的级别、数量的要求等。
第二,加强监督网络建设。著作权的监督,包括学术论文合著情况真实性的监督,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上下联动、左右通达的监督网络。其中,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在学术成果署名监督中的作用。学术论文作者所在的基层社会组织(学校、研究院所、医院等),最了解科学研究合作的实际情况,理应成为封堵学术论文虚假合著行为第一“防线”。编辑人员是期刊编辑出版具体工作和责任的承担者,要敢于坚持原则,在可能的范围内尽职尽责地把好论文署名关。《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3期和第4期刊载了该刊《关于防止、杜绝“伪署名”的通告》,对来稿者提出了三条要求:(1)请来稿者在“作者简介”中写清楚自己的专业定位和研究领域;(2)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者来稿,请每位作者写出自己对来稿的实质性贡献,并签名确认;(3)对弄虚作假而伪署名者,本刊将毫不留情,坚决揭露,立即曝光。这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坚信,通过认认真真、切切实实的长期努力,在学术界、期刊界、出版界必将共同建立起具有实效性、连续性、持久性的著作权监督网,坚决治理学术论文署名乱象,为遏制虚假合著行为做出特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由于对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进行鉴别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范虚假合著现象的发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从作者自律抓起,是遏制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途径和措施。中国生物化学家邹承鲁1948年至1951年在剑桥大学师从凯林(D.Keilin)攻读博士学位,他完成的第一篇论文,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均来自凯林。当邹承鲁将几经修改的论文完成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时,凯林看到自己的姓名被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上,提笔就将自己的名字划掉了。他鼓励邹承鲁独立地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篇论文。邹承鲁成为学术带头人之后,一直按照“凯林原则”对待署名问题,坚决反对没有实质性贡献却要留名的做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多年来严格恪守自己提出的“署名三原则”:没有参与的科学研究成果和论文决不署名,合作的论文不亲自审核校对不署名,学生的论文和实验不亲自验证不署名。在学术界,像陈懋章教授这样明确提出“署名原则”的学者也许并不很多,但我们坚信,坚守不乱署名原则、信守学术道德的学者还是占绝大多数的。这是60年来中国学术在曲折、波动中走向初步繁荣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未来中国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被国家、民族寄予厚望的中国学术界,需要大批像邹承鲁、陈懋章这样既有重要学术贡献又有高尚学术道德的名师、良师,需要他们的言传身教,需要他们的标杆效应和榜样作用。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弄虚作假、投机取巧都是不行的。在学术界必须长期进行知耻教育和自尊、自律教育,引导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弘扬诚实、朴实、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诚实信用原则下善意行使论文署名权,牢固树立尊重他人劳动、保持人格尊严的学术良心,对“求名”、“送名”现象以“零容忍”取代司空见惯、听之任之的漠然态度,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要强势者不做“求名”之事,弱势者没有利己目的的“送名”之举,求名、求利的“搭车者”不做非分之想,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在某些时段上、在某些机构中会趋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