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术论文的异化与学术回归


2015年02月1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1、学术论文异化的原因

由于学术水平难把握, 同行评价的公正性难保证,有人提出了貌似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将论文质量简化为刊物级别,对成果要求简化成有几篇规定级别的论文,一个数字就解决了复杂的评价问题,造成科学公正、简单高效的表象,迅速在学界大行其道。这种一目了然的标准,赋予了论文表观指标一票否决的权力,如此本末倒置,使期刊和论文寻租皆成可能;与名利的紧密挂钩,为操纵论文的表观指标提供了强大动力。

2、学术论文异化的危害

1)科技成果难转化, 中国的知识难变成力量。只重视论文级别和数量,必然忽视质量、放弃成果转化。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低落,核心技术都掌控在外国手中, 中国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力量。

2)科技论文大量外流,不利于科技发展。201 1年我国尖端科技论文外流超过80%E ,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堪忧,我国期刊质量全面下滑,科技信息被无偿甚至付费提供给国外出版, 中国想用这些信息需支付高昂版权费; 国内同行不能最快获悉最新成果。

3)误导实际工作, 隐患无处不在。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论文在实践中将原形毕露。如果将这些影响广泛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造成的后果将难以估量。

4)败坏学风,后患无穷。论文级别比内容更加重要,成为南郭先生的天赐良机。期刊、机构、学者各显神通,熟谙此道者快速功成名就,求真务实却难立足; 论文和教授越来越多,成果和人才却越来越少。科研变得与其本来目标南辕北辙,学术已面目全非。这才是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最大伤害,中国学术界正在举刀自戕。

3、学术论文的本来角色

3.1学术论文的本质是“科研产品”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本质就是科研的产品。 ’

3.2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是“创新”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创新”。

3.3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

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是有所创新,提出了新观点或发现新方法;二是有意义的创新。研究结果或能为科学宝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资助。库增添新知识、攻克科学难题、推动科技进步,或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效益。

3.4学术论文是评价对象,而不是评价标准

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成果质量和学术水平,使论文间接具有评价功能。但论文应该被评价,不能直接用作评价标准。必须先评估论文的核心价值,再衡量学术水平及贡献。

3.5学术论文的角色错乱,造成学术界是非不分

以论文出身论水平、数量分胜负的评价机制,将评价对象直接当成评价标准,使论文的角色错乱,形成了“以刊评文”的错误观念,抛弃了对质量的追求。学术成果好歹不辨,导致学术界是非不分。

4、探讨学术回归之路

4.1明确学术论文的角色是评价对象

直接用论文级别衡量学术水平,无异于将评价对象当成评价标准,等于对科研产品免予检测和监督。无数事实证明,产品免检只能催生假冒伪劣,失去监督就会滋生腐败,科研产品也概莫能外。

4.2学术共同体是学术质量的守护神,同行评价不能走过场

虽然对“以刊评文”的批评不断,却苦无他法,学术评价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同行评价的极度弱化和形式化。学术水平不能靠规定级别分出高低,同行评价的关键是对成果的核心价值进行评估,学术共同体才是学术质量的守护神。以刊评文将学术评价变成了“分级别、数数字”的游戏,使外行评价内行成为可能和现实,将同行评价轻而易举逐出了学术评价领域, 同行评价已名存实亡。

4.3学术回归之路——确保同行评价的客观公正

“以刊评文”能大行其道,并非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它“不太坏”。正是以刊评文的相对“公正”打败了同行评价的相对“不公正”,使以刊评文屹立不倒。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同行评价标准、公开透明的评价和监督平台才能对同行评价形成有效制约,克服其不公正的致命弊端,同行评价才能重获新生。

4.3.1政府科教行政管理层面

1)转变政府职能, 为学术评价掌舵,为学术回归提供动力。政府的职责是制定科技政策法规, 指导和督促政策落实;研究能反映学术成果核心价值的指标,评价政策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革机制、纠正方向。简言之,就是为学术评价掌舵、为制度改革提供动力。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学者的使命是创新、传承和传播学术。评价目的是鼓励真正的学者,使之鞠躬尽瘁做学问, 而不是将学者变成欺世盗名之人;其次,学术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术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而非损害和扭曲学术。如果评价结果适得其反,只能说明评价制度有问题,政府必须干预和拨乱反正。

2)构建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为学术回归提供制度保障。叶继元提出的对学术成果进行形式、内容和效用三维评价的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对评价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实践中,关键是制订标准和实施细则,保证执行到位。

3)改革学术评价标准和制度,赋予成果的核心价值一票否决权,为学术回归设岗。

(1)期刊评价不等于论文评价。期刊和论文的评价标准不同,期刊不能越俎代庖。

(2)级别!数量!评价的法宝!论文和课题的级别及数量已成为各类学术评价的法宝。若将课题比喻成栽种学术成果的“化肥”,各级政府给想种“学术庄稼” 的人分化肥;政府和学术机构则按化肥来源的级别、分到化肥的数量和入库数量论功行赏,却不管田里长的是“野草”还是“庄稼”,不管人库的是学术成果、还是垃圾!岂不荒唐?如此评价,结果只能是人人热衷“争化肥”,无人有心“种庄稼”。

(3)职称!职称!学者的命根!职称牵涉了太多利益,已成为学者的命根和最有力的指挥棒。甚至有人为了晋升职称而不择手段,如果论文和课题级别成为职称晋升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可以想象,为了晋升职称他们会怎么做,对科学事业又能贡献什么?

(4)以职称评聘作为学术评价回归的突破口。职称不仅意味着功名利禄,还能一劳永逸,激励作用无与伦比。因此,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可以此为突破口。

A、改变现行的职称评聘标准和条件

a、取消论文和课题数量、级别等表观指标的刚性限制,改用代表作制。表观指标与学术水平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本末倒置的限制只会为操纵表观指标提供可能,明紧暗松,只能将不愿粗制滥造的学者拒之门外;而代表作反映本人学术水平更准确,又能减轻评审工作量,优越 明显。

b、让成果核心价值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具有一票否决权。职称评聘中应赋予成果核心价值一票否决权, 由同行专家把关,每个评委必须给出有关成果的创新点及其重要程度的具体评估意见和依据,并署名负责,彻底摈弃“分级别数数字”式评价;取消论文和课题限制,扩大了竞争范围,成果核心价值实际是明松暗紧的评价标准。只有斩断与成果核心价值无关的利益链,才能启动创新基因。

c、构建职称评聘的监督和申诉制度。评价过程、关键步骤及评价结果等应有详细记录和责任人签名,适时公开、接受监督;可借鉴美国的法律补救机制,只要发现不公正的评价,人人有权诉诸行政或法律、质疑评审结果;如果胜诉,将予补救和赔偿。

B、使职称评审和聘用真正分离

目前的职称评聘:第一, 只分不离。聘用指标一定时,晋升环节卡人,只聘用已有职称者,形成职称垄断。第二,任意扩大双肩挑范围。只对群众限制聘用,领导全是“双肩挑”。第三,聘用岗位职责不清。真正的评聘分离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让破格聘用制度化,实现全方位的、公平的学术竞争。

(5)学术管理设置必要的专业技术岗位。学术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学术机构中的管理岗位不能评职称,导致管理人员极少有人研究学术管理,双肩挑的领导们无暇顾及管理。落后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有必要设置学术管理的职称岗位和岗位职责并严控聘用条件,激发管理队伍活力。

4)打造大众化的同行评议平台,为学术回归铺路。只有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评价和监督平台,才能为同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术回归铺平道路。同行评价才不会随心所欲。

这个平台非学术期刊莫属。但目前的学术期刊与学者正日益疏离,要实现科学公正的同行评议,障碍重重。只有完善学术期刊体系,才能发挥学术评价平台的作用。

5)建立学术诚信体系,为学术回归保驾护航。诚信乃学术治理之本。很多学者却不以学术失信为耻,学术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应从高校和学生抓起,使教师成为学术诚信的典范,将学术道德规范作为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必修课,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4.3.2学术机构层面

学术机构的微观制度直接涉及学者切身利益,对学术行为具有直接而强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将宏观政策比喻成“开药方”,微观制度就是“抓药治病”,如果“不照方抓药”也无人监管, 自然沉疴难除。只有将政策细化成实施细则,加强监管,宏观政策才能发挥威力。因此,宏观制度改革必须有微观制度配套,并先从微观制度突破。

1)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研究机构:在学术相关事项决策中,让学术价值成为决策的最高准则。

2)学术出版和评价等学术服务机构:坚守学术本位,加强审查和监督,引导科学公正的评审,严把学术质量关;建立学术评价的元评价机制,严格约束评价行为。

3)学会和协会等学术团体:充分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学术评价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监督和技术服务。

4.3.3科技工作者层面

科研人员肩负着学术发展和评价的重任。必须坚持真理和诚信,坚守科研道德规范;心无旁骛地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提升学术能力,攀登学术前沿高地, 洞悉学术发展动向和趋势,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专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勇于负责,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学术评价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