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创新性或首创性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和要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意”。学术论文反应科研成果,在创新中既有批判、继承、突破、超越,也有首创。当然这些都要以具有实践价值为基础。否则只能算创造而算不上创新。学术刊物讲究论文的学术性,更追求新意;没有学术性就称不上学术论文,自然不能发表;只有学术性而没有新意的论文,一般不会有多大学术价值,同样会失去发表的意义。可以说,新意是学术论文赖以优先推山的重要条件。为此,作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发掘新意;编者处理学术论文,也要善于发现新意。新意是学术论文的作者和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就学习和编辑实践所得,粗谈浅见,希望能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辑有所裨益。所举例子凡取自我刊《贵州教育学院学报》文章,不再一一注明刊名,只标明出版年和期数。
写作学术论文不难,要写出富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十分容易。出新需要创造,要创造一套全新的理论,做到“首次发现”、“首次提出”更不容易。比如自然科学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邓小平的“—国两制”论,都是出自伟大的人物,是天才的发现或发明,一般人确实难以企及。不用说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就是—般理论,要出新也不那么容易。古往今来在各个科学领域已有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多如星斗的丰硕文章,似乎该写的别人都已写了,要说的别人都己说了,要出新确实太难。诚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科学理论,但是世界无穷、新事物无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极有限,还有很多新事物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去发观、去发掘;科学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前人(或他人)的旧有理论也不一定都很正确或完善,还有修正或补充以求发展的必要,甚至于有被推翻的可能。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充满信心:科学理论的领域有广阔的天空,文章论坛多有未开垦处女地,即使是“老生常谈”的旧论题,也有“寻缝插针”的余地,新意论文出自有心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对论文的新意有具体明确的认识和全方位的了解。论文新意应包括观点、结论、研究(或论证)方法、论述角度、选用材料等方面,不少写作书对此多只有简要阐述,本文再结合编辑实践,举实例进一步加以分析阐明。
一、观点新、结论新
观点指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论文中体现为论点,对观点所下的论断是结论。观点可以体现在中心论点、主要论断,也可以体现在分论点、次要论断。观点新有三种含义:创新、更新、拓新。有的写作书上归纳为“翻新、出新、创新”(如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学术论文写作导论》第二章),尚可商榷(“出新”包括“翻新、创新”)。创立他人未有的科学理论、提出他人未发表过的观点是创新;否定或修订他人的已有理论,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见解是更新;在他人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拨正、充实和提高是拓新。我刊发表过的几篇字词考据文章正好可以用来说明:
典故“炳烛”,又为“燃烛以照明”,可以引申为“老而好学”,但“炳”无燃烧之义。《“炳烛”是炳烛”之讹———兼议“秉烛”》(1998,2)的作者由此产生怀疑,经考证指出“炳烛”之“炳”是“炳”字的讹变,原因在于字形相似。这个观点前所未有,是创新。
《“加”的词义分析与义项归纳》(1997,1)通过分析和梳理,否定了辞书有关旧有注释,提出“`加'的副词,`更、更加'义项应予撤销”,“应当设立`加'”的动词,`变化、变更'义项”破旧而立新,是更新。
对于“焚”字的本义,一些重要辞书或只释为“烧”,进一步释为“用火烧山林宿草”,皆欠精确完善。《释“焚”》(1996,2)经考证,认为该词的本义应当是“火烧山林草木以驱兽,然后聚而围猎的一种田猎方式。”这个观点和结论是在他人原有观点和结论基础上的补充,使之臻于完善,是拓新。
创新、更新、拓新,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其“新”:或如奇葩破土而出,独秀一枝;或如改换新装,推陈出新;或如锦上添花,更加完美。其中以创新价值最高,而更新、拓新也难能可贵。科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发展中得以丰富和完善的,更新、拓新少不了对旧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就是创新也往往有借鉴。比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这个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的新学说,也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出新的过程中闭门造车并不可取,应该充分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
还得注意,观点新不能只靠徒有“商标”的“标新”,靠的是言之成理的货真价实。这就要求我们,对提出的某种观点,除了一些合乎逻辑的又一时难以证明或猜测以外,必须有严密的论证,论据材料要确凿、充分。否则会如无本之木成为无据的空谈,便够不上真正的新。
二、选点新、角度新
选点与选角这里指在相同或相似论题中选取一定的切入点与适当的角度。这好比照相,拍摄的选点与角度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有的论题虽然研究文章已经很多,成了“老生常谈”,但总有某些方面、某些问题少有人涉足,甚至于无人问津,捷足先行者便有出新的效果。
忠孝观是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封建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生活中二者之间经常冲突而产生矛盾,使之不能俱全。对忠孝观的研究讨论不乏其文,探析其矛盾的产生及解决方法却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中国古代的“孝”、“忠”观念及其矛盾》(1998,1)正从此入手而获得新意。
在黔东南方言中,副词“很”有与动词直接结合(如“很玩”、“玩很”)的特殊语言现象,但还未有过专题文章。《黔东南方言中“很”跟动词的直接组合式》(1997,3)归纳并详细阐述了这种语言特性,在黔东南方言的研究中切入点不可谓不新。
先秦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有个著名命题“臧三耳”,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把它作为一个单纯的哲学命题或逻辑命题,对其深奥的含义朦胧不得其解。按“臧”字的不同意义,或理解为“羊”,或为“奴隶”,皆是望文生义的猜测;有一种释“臧”为“藏”的倾向较为合理,但又缺乏充分论证,仍没有切中命题的实质。《试论“臧三耳”命题的心理学意义》(2001,6)认为,“`臧三耳'命题不仅是哲学问题,而且是心理学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审视、研究;而应该站在一个新的思维高度应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于是又结合心理学进行新的论证,断言“臧三耳”就是“藏三耳”,指出在人的两只外现耳朵之外,还藏有无形的“第三只耳朵”。新的研究和论述角度也提供了新的论证材料,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
三、研究(或论证)方法新、论据材料新
科学有效的研究(或论证)方法和充分、确凿可信的论据材料是使论文观点(论点)能够成立的必要条件,学术论文的新意也体现在这些方面的新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科学研究中新的方法不断产生,且越来越高级,由此得出的结论也越发可信。比如对地体的认识,人们因观察由远而近的船桅逐渐升高,产生了大地是球体的意识,但这只是凭最普通的现象观察进行推理而得到的结果,研究方法简单,论据也还不够充分。直到1519年西班牙麦哲伦船队定向绕地球航行,三年后返回起点,才得到大地是球体的明证。这种研究方法比前者复杂费事,也较高级,得出的结论虽然也靠推理,但论据更确凿、充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天科技迅猛发展,人可以乘坐宇宙飞船远离地球到其他天体,凭借科学仪器观察地球并摄下地球全貌的直观影相,对大地是球体的证明可以不再凭逻辑推理而作出直接判断。如果将这些研究证明反映到论文里,就可以看出研究方法越科学,得到的论据材料往往更新颖、更充分、更可靠。
世上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孤立又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研究中限于某种学科自身的研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可以从相关的其它学科研究去找答案,于是跨学科的研究应运而生。比如上文所举的《试论“臧三耳”命题的心理学意义》,研究论证就兼有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几个学科;再如字词考据学,除了有文字资料考证的方法,还有结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丙”字字源的认识,众说纷纭,有代表性的如《尔雅·释鱼》认为鱼尾之形(“鱼尾谓之丙),直到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干支》“丙之像鱼尾,可无庸说”,并无异议。《“丙”字本义考及“灶”文化》(1998,1)经大量文字资料研究,结合出土文物资料考察(丹阳出土的东汉铜灶、南昌出土的东汉铁釜和架),再结合民俗文化学(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沿用的原始灶具、各民族“灶”文化生活及其意识)研究,认为“丙”字本义源于原始灶形,当释为“火塘”或“灶”。研究及论证方法新,论据材料也相应新。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在当今学术界很时髦,反映到论文里能使论证达到理想的效果,所具新意不言而喻。
在科学研究中,有一些靠合理假设或推测形成的重要观点,当初或只能说是理当如此,还期待着证明材料加以验证或证实,如数学上有名的“费尔马大定理”,17世纪由法国数学家费尔马提出,过了3个半世纪,到1995年才被英籍数学家韦尔斯证明;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偶完全数定理”,其逆定理到18世纪经过了2100年才被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这种论证材料的补充,其价值和意义非同小可,无异于创新。
学术论文的新意决定于作品本身的学术价值,有时也还有个时效问题。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成果,抢前先发表者则为新,滞缓后发表者便是旧。如何求新而避旧,对于作者和出版者都值得重视和研究。
能否有效推出具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不只是作者或编者某一方单方面的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对作者来说,研究和写作前的调查十分重要,除了要掌握自己从事学科的研究历史,还要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已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空白;哪些已很完善,不必再去做重复徒劳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哪些还需要充实、拓展或更正。这样既可以提高研究和写作的效力,避免走弯路或减少走弯路,也可以尽量避免步人后尘去“炒冷饭”。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审稿除了依靠专家,更要依靠自己,这就要求对分管的学科起码要熟悉,要经常关心了解学术动态,尽可能在学术水平上达到一定高度,甚至成为专家;这样才有助于鉴定和发掘稿件的新意,并正确判断其档次。另外处理稿件要及时,学术论文虽不同于新闻,但类似文章也担心落后于人而失新。编辑人员在鉴别、判断上的失误或推出处理上的迟缓,往往会因视而不见使一些作品“明珠暗投”被埋没,或因放“马后炮”而降低其出版的应有价值。
总之,学术论文的新意是一个多维概念,关系到论文各要素的方方面面,应包含观点、选点、选角、方法、材料等诸因素,不必只囿于某一个方面。作者与编者都应有全方位的了解,掌握有关知识,才能拓开思路,从而多多推出有新意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