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遵循的四点一线路径


2015年01月1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为培养基础教育高层次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在历经10年之后,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论文撰写、案例教学环节迫切需要改进。其中,论文撰写既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提升环节,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检测环节。通过论文撰写,可以审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际效果,也可以检验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但目前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撰写还存在着选题困难、大题小做、重点失衡、写作失范等诸多问题,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因此,需要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从选题到写作进行反思。

一、找准切入点:以问题为核心进行选题

教育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教学的骨干力量,但他们缺少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缺少综合应用教育管理理论对实践问题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因此,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选择经验性题目,试图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完成论文;二是倾向于选择包揽性题目,试图以凑字数的形式完成论文。前一种情况实际是学生有了对问题现象的感性认识,却无法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即无法将现象确认为问题。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有了一个问题域,但无法对问题进行定位,即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只好漫无边际,写到哪算哪。针对这两种情况,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选题应着重培养他们的问题转化能力和问题定位能力。

问题转化能力是指将“疑难问题”抽象为“探究问题”的能力,表现为研究生能将感受到的问题现象抽象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逻辑加工过程,可以通过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多次交流研讨来完成。通过交流研讨,启发研究生去说在工作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要引导研究生对其表述进行提炼和归纳,启发他们将问题现象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并对问题现象进行抽象概括,逐渐提升为研究的论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培养研究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

问题定位能力是指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要具有准确判断论文题目大小的能力,表现为主题鲜明,边界清晰。能否对问题准确定位,从问题域中提炼出具有核心性的问题,是对研究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检验。如果研究生不能对问题进行准确定位,就可能使论文选题过大,最终表现为论文做不深、做不透。这实际上是研究生未能突破问题域的束缚,未能厘清各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未能将问题高度抽象概括。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破解研究生担心论文字数不够的心理障碍,还需要引导研究生掌握论文选题的主动权,激励研究生对问题的研究兴趣,形成“小题大做”的归纳式思考问题方式。这如同挖坑的道理,如果将要挖的坑画一个小圈,挖坑者就掌握了主动权,想挖多深就挖多深。但如果将要挖的坑画一个大圈,那么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坑挖深。所以,选一个大题目的论文就难以写出深度、写出亮点,难以体现论文的价值。而要使研究生学会“小题大做”的选题方式就要培养研究生对研究问题的定位能力。定位不仅是要决定研究问题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决定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选题的过程,一直是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路径是:反思问题———抽象问题———定位问题。

二、发现生长点:以探究为手段开题

开题是研究生进入论文撰写的前奏,通过开题要理顺论文撰写思路,明确论文要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开题需要指导研究生做好两件事:一是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二是对论文框架的设计。文献分析是论文框架设计的基础,论文框架设计是文献分析的结果。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应当在了解拟写论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发现论文选题和撰写的生长点,确立论文写作的价值。研究生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确认问题,就可能受已有研究的暗示,重复别人的劳动,失去写作论文的意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论文框架的设计要突出论文的重点,化解论文的难点。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论文写作的重点,对论题的假设和分析是论文写作的难点。

为了帮助研究生达到上述目的,开题主要应帮助研究生论证两个问题:一是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即选题的价值,它关系的是有没有作论文的意义;二是论文选题的可能性,即题目的大小,它关系的是研究生有没有能力写出论文,有没有能力写好论文。三、展现闪光点:以提升自我为准则撰写论文论文的撰写是将选题、开题所得到的收获落实在文本上的过程,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否脉络清晰地展现对问题的逻辑思考,能否表达深思熟虑的亮点,需要用论文来印证。为此,需要指导研究生以提升自我为准则,步步深入地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首先应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坚定自我激励的信心。自我激励是研究生完成论文的内在动力,由于教育硕士研究生是实践工作者,所以对写大篇幅的论文多存有畏难情绪,对自己能否写好论文往往信心不足,这可能束缚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展现。因此要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充分相信自己,坚定能够写好论文的信心,以此强化其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

其次应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自我厘清写作思维脉络的写作习惯。要厘清写作的思维脉络,就要使教育硕士研究生明白要使别人读懂自己的论文,自己必须先知道论文想要写什么、正在写什么、将要写什么。这就需要研究生形成不断反思论文的逻辑线索,能够层层递进展现观点,不断深化阐述论文各部分的写作习惯。

再次应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会展现论文闪光点的思维技巧。论文的撰写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劳动,需要研究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这是展现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尽管教育硕士研究生一般不会有原创性研究,但仍然需要鼓励他们去重点思考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升华的闪光点,以此增添论文的可读性和分量。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往往易受已有研究的影响,出现模仿得多,思考得少的现象。这就需要有意地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置疑或质疑,指导他们发挥求异思维的作用,促使他们提出属于自己的并有理论与实践支持的看法。所以,反复思考、精心推敲是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需要掌握的思维技巧。

最后,应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懂得修改论文的重要意义。受研究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工作条件的差异、写作态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论文成稿后还会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修改的过程就是导师发现问题的过程,是研究生提炼思维的过程,也是研究生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样一个反复修改、反复推敲的过程,其意义不仅在于使研究生学会如何写论文,也在于使研究生学会如何做人。

四、反思薄弱点:以提升能力为目的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是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以及思辨能力的检验过程。研究生写出了论文不等于写好了论文,也不等于完全理解了论文。研究生可以通过答辩反思论文中的薄弱点,提升思辨能力。答辩包括“答”和“辩”两种回应方式。一般来说,答辩委员会成员对研究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研究生论文中未能写清楚、未能写充分、或者与研究生论文表述的观点有分歧的问题。这样,研究生就需要以“答”和“辩”两种方式来回应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答”主要是对论文未能表述清楚的问题作出回应,“辩”主要是对与论文有分歧的质疑作出辩解。显然,答辩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帮助教育硕士研究生反思问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通过“答”可以提醒研究生慎重思考与论文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澄清模糊认识,提升严谨治学的态度。

通过“辩”可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的思考得以升华,提高思辨的能力。因此,论文答辩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完满结束学业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使论文答辩收获更大,研究生反复阅读论文,思考论文的不足,扩展与论文相关的知识等,都是答辩前必须要做的。而反思答辩中的问题,体味答辩的效果则是答辩之后不可忽视的。

从上述四点得知,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从选题到答辩是沿着发现问题、确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所以,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是做好论文的关键。而正是问题主线的存在,才可能引领研究生对论文的撰写条理清晰,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