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授予学士学位条件之一;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但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质量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产生与激化,受其影响,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滑,与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设置初衷背离。
一、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目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存在整体下滑趋势,从选题到内容再到学术规范各环节都存在明显问题,不少院校的毕业论文甚至演变成走过场的毕业摆设。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目标实现。归纳起来,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中突出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选题不当致使论文缺乏实用性。文章要为时、为事服务才有其存在价值。但当下的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实用性的问题。论文选题要么大而空,缺乏针对性,论述起来高深玄妙,但不外乎人云我亦云。这种论文不为“时”、“事”作,只为毕业“交差”;要么专业性过强,难度过高让本科生无从下手,无力掌控,论文所提建议、意见自然也无可行性。这种论文质量不高,最根本原因是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而导致主观唯心、凭空立意。
其次,内容陈旧致使论文缺乏学术价值。目前本科高校少有内容独到创新、结构严谨饱满的高品格毕业论文。作为一项重要科研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本应遵循科研路线,即明确自己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路径和解决方案、可能的创新点,而不只是资料的堆砌。但现实是,伴随现代科技发展,毕业论文只是由过去的“剪刀+浆糊”变为了现在的“复制+粘贴”。大部分毕业论文仍是前人之物,无所创新。加之许多高校学术资源不足、更新缓慢,致使学生所能参照文献有限,更加剧了本科毕业论文是一篇“作业”,毫无科研意义问题的存在。
再次,管理不严格致使论文不合规范。从学术规范性角度看,现今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虽然一些院校启动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但大多不对本科论文执行,这种对抄袭行为的放纵影响极坏。更有甚者,在校园内已然出现论文“枪手”广告。从论文格式规范性看,随意性问题严重。如摘要普遍写成引言,关键词数量太少或太多且不“关键”,参考文献与引注混为一谈,有些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根本不加引注。近年高校扩招,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师论文辅导量激增,要求降低,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也在松懈。辅导与要求的象征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态度和论文规范化要求。
此外,在法学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中还有其特有表现。就目前而言,在诸多政法院校中,依据法学学科三级划分而形成的二级院系建制普遍存在。这种建制在不同程度上驱使各二级院系出于对本院系及教师利益的考虑,做出对本院系学生选择其他院系论文选题的限制性规定,即“山头主义”。这种现象的存在,致使有些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逐步明朗自我兴趣,想通过撰写论文、系统地从事该学科科研活动很难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美好愿景只是泡影。此外,“山头主义”带来的“旱涝饱收”因规避了竞争压力而降低了论文指导教师的自我要求。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对于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学者们认为原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予以分析。
1.从客观上看,就业压力增大致使降低学业要求
伴随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大学生毕业早已是面向市场自主择业。伴随1999年以来高校普遍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激增和2008年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和突出社会问题。
而目前,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校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第七、八学期,这也正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高峰期和考研时间段。本科生开始联系单位普遍是从第七学期,有的更早些。单位招聘学生时,对其毕业论文状况少有问津。致力于考研的学生,因为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第七、八学期间歇,这段时间就是其复习、初试和复试的最重要时期。此时,毕业论文就成为就业或考试的包袱。而对于法学院校的学生而言,通过司法考试是其进入司法行业对口就业的基础要求。那么,第七学期他们就面临全国司法考试。学生要投入大量精力应聘或应考。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本科毕业生普遍不愿意为耗时耗力又不产生直接“效益”的毕业论文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对于应聘成功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求其实习或提前上班以检测其是否合格属于合理要求。但这一要求无疑也在影响毕业生对论文的心力投入,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从学校角度来看,在当下如此大批量产出大学毕业生环境下,存在不合格现象是正常的。但迄今为止,除个别学生因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严重而不予颁发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外,学校对于学术质量不甚合格的毕业论文都予以网开一面的处理,让其顺利毕业。这当然是反映出高校在教学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但也是无奈之举。当前,法学院校本科生就业率已近垫底,压力可想而知。如若高校严格要求与管理,凡对毕业论文学术质量不合规格的毕业生一律不予毕业或不授学位,这些学生将无法正常就业。此一举,学生的就业率自然受影响不说,更深层问题是,学生的出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入口,学生就业率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下一年度学校的招生计划。在高等教育已然产业化的今天,这事关学校存亡。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选择余地其实很有限。
2.主观重视不足、管理不到位,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降低
(1)对现今条件下本科毕业论文价值认识不足,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生源质量大不如前、教学资源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现今的法学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即强调人才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虽然各相关高校都在努力改善本科办学条件,但生师比居高不下、法学实践资源严重不足仍是突出矛盾。在此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则是难得的实践机会。这一认识对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做好毕业论文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却看到,面对来自大幅扩招和就业严峻的压力,许多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价值,也未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有些学校领导甚至只视之为例行程序。在其看来,毕业论文工作就是一份毕业“作业”,每届毕业生都过个“套”即可,无需也玩不出“花样”来。这个“套”住学校思想的套,最终也套住了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的思想———领导不重视,师生就走过场。而面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松懈认识,学校却并未也不打算拿出举措扭转势态。久而久之,本科毕业论文就完全丧失其应有价值,沦为“鸡肋”,论文质量下降是必然之势。
(2)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到位加剧论文质量下滑势态
伴随大幅扩招,高校生师比本已居高不下。受竞争压力所迫,高校还逐年新增专业,致使师资,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匮乏。但现有教师除需承担大量教学任务,还面临科研、职称评定等多重压力,且很多法律专业教师都有社会兼职,可谓业务繁忙、不堪重负。受教师得以投入论文指导的精力所限,客观上会影响论文指导质量确是事实。但从指导老师对该项工作自身责任的认识与愿意付出的劳动来说,其主观认识与态度不到位又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度。就目前而言,相较于毕业论文指导,更重视课堂教学的认识仍在教师中根深蒂固。加之受扩招影响,需要指导的人数激增,还加重了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轻视,认为这就是流水线工作,走个流程。这种认识必然导致其在指导论文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愿投入时间、精力,指导不到位即很自然。责任心不强,再加上自身事务繁多,高校可能存在的分校区教学等客观因素,致使指导教师少与学生见面,师生间沟通交流缺乏,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与改进。教师不提阶段性检查要求,致使所有问题最终累积至论文工作终期集中反映,而此时学生面临毕业,已无充裕时间大幅改动。而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态度,使得指导教师乐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过关,最终影响论文质量。
(3)当前就业导向影响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的主观意愿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检验学生的学识水平、研究能力,也在考验其意志品质及学术操守。但从目前情况看,学生普遍缺乏论文写作基本功。选题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内容、结构大同小异,有明显抄袭、拼凑痕迹;语法混乱、句子不通、语言不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缘于现有法学院校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社会关注不足,加之专业设置导致的本科生法学专业功底不扎实,致使学生整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能力差,创造性思考问题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许多法学院校缺乏对本科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致使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相关科研工作练习,直接导致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操守的缺失。由于缺乏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盲目照搬、抄袭即成普遍现象。这要求高校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加强对本科生学术训练及相关品质的培养。但目前,因为大多数用人单位多关注学生所获各种资质、课程成绩,对毕业论文没有要求,致使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无实际功用,思想上不重视,在大学最后阶段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提升科研能力与强化科研操守的主观意愿就十分薄弱,而学校也无显见举措,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4)过程监管不到位致使毕业论文质量无法保证
客观上讲,许多高校都有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制定的规章制度条例,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也都有相应政策,对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最终答辩、论文格式、学术规范都做了详细规定,但许多高校在制度执行中,迫于现实招生和就业压力,致使执行流于形式,相关管理制度并未真正落实到位。执行不严格、不规范,工作疏于检查,监督、实施不力,致使制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毕业论文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论文的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和归档等一系列流程。基于此,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需要教师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评审组考评、答辩组答辩等一系列相关教师的共同参与方能完成。而目前高校因为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而无法对教师指导等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做出合理奖惩,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论文质量无法确保。
三、提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机制探索
1.确立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正确观念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切实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在价值的认识才能真正利于该项工作的加强,确保和不断提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教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大学生四年过程性专业学习的终极汇报展示。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与巩固大学生所学系统专业理论与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习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撰写学术论文初步技能,更让大学生藉此获得认知升华与实践体验,提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养成,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适应力。基于此,作为本科生培养重要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应该引起学校、院系、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要切实转变以往对毕业论文只是大学阶段的一个“流程”、不过是“过过套”的思想认识,更不能因为迫于就业压力而放松要求和监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纵”。本科毕业论文不仅是大学生全面锻炼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其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不仅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展示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方向。基于此,上至学校、下至学生都需要从思想到行动切实强化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严肃态度,牢固树立本科毕业论文高质量的意识。唯有此,才能真正利于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扎实进行,切实提升论文质量。
此外,现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各具特色的发展,要求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多元化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定位。作为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众多类型高校中,其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岗位针对性更明确、实践应用性要求更高,还有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养成的要求。基于此,在其毕业论文的教学理念和运行中,不仅突出专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突破既定思维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既受制于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也受制于人的情感水平和人文精神。创新人才往往拥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崇尚科学的精神,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往往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学价值。”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既是最终检验,也是以前各环节尤其是毕业实习的集成。基于此,就进一步要求树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应定位于,在专业实习调研基础上形成调研型论文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必须在对社会现实认知、了解、有所把握的基础上思考、实践法律问题,并提出真正具有建设意义的解决方案。
2.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运行机制
(1)设立导师制,引导学生及早树立科研意识,奠定科研基础
根据本科阶段学习的特点,适时设立本科生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本科生的专业和科研引导工作。首先,在本科阶段的一、二年级,以法学学科专业理论与知识学习为主要引导,目的在于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在此阶段,可按普通班级建制配备专业导师,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日常教学以及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导师能够较好掌握其专业基础、学术功底、科研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情况,利于帮助学生日后确立个性化的科研方向。此外,导师还可以通过开设法学方面学术讲座等形式,营造学术氛围,及早让学生接触科研活动,解决学生因陌生而科研意识薄弱问题,提高其科研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也逐步明确自身科研兴趣所在,为后期阶段科研目标与选题明确方向。进而,到本科阶段的三年级,可由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实际情况,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申报科研导师。设立科研导师的目的在于,让导师利用自身的科研积累与优势,指导学生做好特定项目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查阅和综述等基础性科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对研究文献的分析汇总,帮助学生确定其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至少是明确其选题范围,做到目标明确。为更好实施这一制度,学校可以配套设立相应的导师目标责任制度,将学生指导工作与导师责任挂钩,明确其责任与工作内容,也明确其权利与效益,以对导师的激励机制促进本科生科研工作及早涉足和持续不断,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2)确立常规科研训练制度,做实毕业论文前期工作
健全大学生常规科研训练机制,设立学年或课程论文制度,并将其作为毕业论文的前期阶段性科研成果。所谓学年或课程论文制度,即本科生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以法学专业课程为依托进入科研论文的初步训练阶段,明确论文的基本内容与写作规范,即学会写论文。到第二学期末完成学年论文,即在前期科研活动基础上,据其兴趣初步确立选题并写作,给学生试错的机会。这项工作,可由科研导师指导完成。学生以前述导师所布置的相关选题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查阅与综述为基础,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设计选题的研究思路和学年论文的写作框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写作。并且,此时通过设置课程和学年论文建立起科研训练日常化机制不仅完全可行,还延续与深化前期工作,促进终期高质量毕业论文出炉。
基于大学生已经有了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初步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科专业基础条件。就目前大部分法学院校而言,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开设到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末。此时,大学生对于法学专业具有良好的认知,并对自身的兴趣有较清晰的认识。加之前两年通过专业导师的科研学术活动对科研工作有所接触与认识,具备科研意识,有些同学甚至已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有科研经历与经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此时设置课程与学年论文制度,学生能胜任工作,也把科研论文训练与要求常规化,这种日常化科研训练会极大减轻到毕业论文阶段时大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利于终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如果对于优秀学年论文,能够辅以导师的学术资源公开发表,还会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作热情,激励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3)开设科研训练课程,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科研论文写作与方法培训等专门性科研训练课程设置这一缺陷,笔者建议,在本科阶段的四年级之初开设《毕业论文训练》课程。系统介绍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与要求,介绍科研论文工作的流程,如选题的确立———开题的意义、原则和操作方法;实地调研———调研的目标、前期准备工作、调研程序、具体方法和技巧以及调研后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工作等;科研论文写作体系的有机架构、论文的撰写及规范要求;科研论文的评测依据与标准;科研论文的答辩程序与要求等,让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就明晰该项工作的操作规范与要求。
特别要强调的是,通过该课程设置,重点做好论文选题工作。选准选好了论题,就成功了一半。法学专业设置对学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延伸功底和良好的文字能力等方面较其他专业要求更高。贴近本专业的理论和实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大学生虽是选题、写作主体,但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然而,要真正做好选题并非易事,它要求良好的“问题意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指出:“能提出像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像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基于法学专业性要求,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不关注、深入现实社会做不到。法学论文需要以“调研型论文”为其要求,学生切实进入社会调研、访谈,收集社会态度与看法,到专业法律单位去实际接触和经历法律实务,真正把理论所学与调研结果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出问题”和拿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4)强化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首先,完善毕业论文工作指标体系与相应规范要求。伴随高教的“精英式”向“大众式”转型完成,原有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与现实条件已不相适应。“精英式”教育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大众式”教育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为此,就地方高校而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是其核心价值。基于此,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就应该体现为以应用型论文,即讲求论文的现实价值为主,辅以少量学术型论文,以更好适用于各行业、领域要求。而学校的二级院系则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与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确保制度落实,以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第二,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领者,导师的学术水平、责任心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态度与毕业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必须是熟悉本专业领域的资深教师,唯有此,才得以引领学生寻找突破,指导学生解决难题。进而,指导教师的责任感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好坏的关键。论文指导工作涉及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完善、答辩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标准与要求。指导教师对任何一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都会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因此,指导者必须有高度责任感,只有在其全程跟踪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然而,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会缺乏动力。基于此,有必要制定实施指导教师的行为规范,以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其指导责任,并将其责任履行与工作量计算、年终考评、评先晋级等挂钩。以制度激励与约束教师的指导行为,促进指导教师队伍提升,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第三,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过程管理,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一方面,完善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制,构建和实行主管校长领导下的校、院、专业三级管理体制,各司其职。以教学管理部门代表校方行使管理职责,统管毕业论文工作,负责该项工作相关政策、制度制定,对工作实施宏观指导和检查;二级院系贯彻执行学校规定,并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制定院系管理实施细则;第三级———专业,在院系领导下,负责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日常管理与具体事务安排,如指导教师安排,开题、指导、评审、答辩等具体环节进度监控,相关档案收集、整理与存档等具体工作的执行等。
另一方面,强化过程管理,即强化指导教师的科研过程管控和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管控。所谓科研过程管控,即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题、撰写、修改、定稿对其指导学生的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督促。既督促论文的内容进度,也监督学生的学术规范,是提升论文质量的有效管控。所谓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控,其实质是对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工作态度与成效的管控。在前述指导教师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首先,论文评审监控。由院系安排论文交换评审,即由非指导教师评审已完成毕业论文质量状况、学术规范性等,以确保论文评审工作的公正与客观。发现抄袭、剽窃现象,对学生作取消学位授予处理,对教师作监管不严处理;而论文质量不合格的,对学生作推迟答辩或延后毕业处理,对教师作指导不力处理。其次,答辩过程控制。评审通过的论文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的目的在于检验论文研究的真实性和学生对于研究问题的实际掌握程度。基于此,除要求指导教师回避外,答辩过程必须遵循内容核实、普遍提问与深度追问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论文质量。最后,公示监控。对合格论文,特别是优秀论文公示,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论文也公示,以公众监控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切实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促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确保和不断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院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各方从观念、制度到具体活动的全方位努力方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