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近几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育工作者在闲暇之余拿起笔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写下来,作为资料储存起来。还由于“职称评定”、“晋职、晋级”等客观要求,学科沦文的写作,走出了被人冷落的胡同,给学科的研究注人了鲜活的血液,呈现出百花争鸣,妮紫嫣红的一方天地。这支浩大队伍的形成,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能够促进信息交流,学科协作,促进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进教育工作者刻苦钻研,挖掘新知。
出现这种局面,令人欣喜,倍受鼓舞,它不但会促进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而且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也是大有益处的。但面对现实教育我们也不容盲目乐观,其现状的尴尬也不容忽视。笔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学科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无明确目的,东拼西凑
一篇好的论文,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成功的标志,也是教育精华之所在。因为一篇好的论文,凝聚着每位教师的智慧和汗水,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一点一滴,是对知识的浓缩,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贯穿于文章之中,阐明自己的学法、教法和做法,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然而,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完成学校量化论文考核,因为考核牵扯到奖金的分配、名誉等各项评优,造成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忙于应付差事,临时“抱佛脚”。
由于一时的“盲区文无明确的写作动机,写作目的,写作素材),致使肚子空空的既没有素材,更没有文章的思维和定势,于是匆忙的去寻找,东取一段,西抄一节,胡乱拼凑在一起。经过改装加工后,看似大功告成,但是究竟自己写了些什么仍然是一个“x气甚至还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佳句”,活脱脱一个“孔乙己”。
二、去头掐尾,改换门庭
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早日结出“硕果”,冒着不怕别人对着文章“品头论足”,背上“恶抄”的罪名。于是就来个180大转弯,对现有文章进行改装改造,乔装打扮一番,首尾一换、中心一修饰,然后再索性把题目一变,于是一篇和他人的论点、论据、结构一样的新论文出现了。这种情况颇具迷惑力,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数仍然不少,而且成功者甚多,有的甚至得到领导的赏识。
三、打扮包装.投其所好
中国有句古语:“不愿文章中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只要试官赏识,文章就能人选,并且能一举成名,此刻变得身价百倍。难怪一些人用广告的创意来表演,可谓是高人一筹的技艺了。把自己的“大作”装扮得更美些,文章原来由方格纸誉写,现在变成电脑打印的形体,加上硬实的材料,整齐的封面,与方格抄写的文样相比,显得整洁、超俗、美观、大方,虽然多花了几元钱的打字费,但细细品味人选的“甘甜”还是划算的。这样,赏心悦目的文稿,自然会赢得众评委的“芳心”,“圈定”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时下论文写作中最时髦的创举。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科论文的写作要落实到实处,修饰固然重要,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事求是上,而不是刻意的梳妆打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
四、公开剥窃,无拘无束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雄”。而在今天,似乎变作“身有金钱胆也壮”啦!一些人不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而是寻找“致富”的捷径,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达到奔“小康”的目的,这些人干脆拿本论文集或杂志到电脑打字部,一字不改,全容全貌的打印下来,仅仅换一下作者的单位和姓名而己。这些人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也都明晓这样一个道理:各位评委也都是老师,纵然博学多思,但不会把全国各地每月发行或出版的杂志或专著浏览一遍。那么多的文章,谁又能分辩出来呢?此种所作所为可谓真正的“聪明”!不仅省脑、省时、省力、省手,而且“价值”较高,最易命中并赢得众人的“好评”。一篇文章经过多次打印,多人抄袭,岂不悲哉!
五、不打虎,同吃肉
“同打虎,同吃肉”是自古以来的最公平原则。而现在却出现“不打虎,同吃肉”的群体存在。个别教育工作者同室人或同处屋檐下的同事能写文章,于是就爽快地说:“下次你再写论文,把我的名字给捎上,资源共享吗?你看好多出版的书,领导都要个名,谁去查对谁写的?”这种人心理上不但不存在着羞怯感,而且还有一种荣耀感!无奈,能者违心地为他人注上名字,谁让我们中国有这种习俗交情呢?这种“不打虎,同吃肉”的人却也为数不少。
六、割头换颈,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的事情,古往今来,也不乏其例,阴差阳错,也有过,但那大多是非主观意志所为。而在今天,个别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受他人之托,舍生取义、又助人为乐,不是去细细推敲,发现新知、新人,而总是把交到自己手里的论文,选好后,力求加注所求之人的名字。更有甚者为了个人的私欲,不惜抛出老脸,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借花献佛。借作者不知内情,麻利地改换成应求人的姓名。因此,在权力的感召下,把论文写作的圣洁,站污在腐败的魔爪之下!
七、金钱万能,请他人代写
古往今来,求人代笔者有之。诚然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标志,成了一种社会行业。而今,街头巷尾也出现了类似行业。但这些行业大都是代写一般人的不能替代的东西。比如:上诉状等一些法律性文书,勿须讳言,请人代写这些东西是为了打赢“官司”。对于这类事情有情可原,因为自己对法律知之甚少,甚至目不识丁.因此也不失为过。但今天在写学科论文的事情上,却出现不和谐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转化成文字,展示自己的形象,而不能轻易请他人代写。如果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陷人悲哀之中,若如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更会养成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不愧于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从实践中去丰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真正为自己树碑立传,为我们的教育天地锦上添花。
写论文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心态,提高认识
我们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要写论文,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斌予我们的重托,要有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遵循严谨治学,不断探索的原则,发现新观点,走出新路子。
二、勤奋耕耘,作好本职工作
论文不是一下子能写的,和其它的事物一样,有一个从曲折到成长到成熟的过程。首先,要敢于写,要有勇气写。我们不要把写论文看成高不可攀的,写论文只是作家们的事。其实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写。只要平时认真钻研,勤于探索,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和教学体会汇聚在一起,然后按照论文写作的要求进行整理,这样写出的论文,虽然称不上有特色,但也浸透着作者的汗水,因为这是实践的产物。其次,是坚持写,要有一股非成功不可的锐气。因为只有写才能提高自己,只有写才能品尝到自己劳动的乐趣。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升华。写要有素材,而素材则来源于本职工作的成就。可以这样说,只有教学中取得大的成就,才能写出高
质量的学科论文。
三、博采众家之精华,广纳良言
人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成功。要想自己的成功化为文字取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学习他人的经验。为获取最详实的资料,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比如作公开课,听专题讲座,听别人示范课等,都是充实和积累素材的渠道。古人云:“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些话都阐明了博采众家之精华,方能升华至最高境界。古人还云:“勿因善小而不为”,此话很有道理。“大成”就是由“小善”为基础而构成的,任何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作起,不要放过任何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
四、读闻听写,打下坚实的写作功底
我们都深知教师的工作繁忙而艰苦。尤其是人到中年,家务、工作等弄得无暇顾及看书、听广播、写心得,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去挤,它总会有的”。这也是我们通常教育学生时所讲的。因此,只有克服困难学好教育理论,才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才能完成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五、胜不骄,致不馁
写论文和投稿一样,谁也不能一举成功、一夜成名。文人墨客在此都给我们作了成功的解释:百折不饶,锐意进取。只有敢于写,不怕受挫折,跌倒了爬起来,敢于畅游生活的激流,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才能燕得微笑与掌声。但我们要切忌成功洋洋自得,得意非凡;失败了垂头丧气,萎糜不振。
六、加强信息交流
一篇论文的成功与否,信息很重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的今天,倘若我们还滞流在原始或过去的满足感上,势必给文章披上历史的尘埃:无新可取,无意可学。众所周知,时代在前进,新观念在产生。那些反映教学改革的信息,同样也在变换。因此,要求我们要抓住时代的脉膊,进行信息交流。
七、不失时机地捕捉灵感
根据人体生理现象反映,客观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兴奋点的突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不会是长时间滞留的。一个新的“灵感”到来,必须紧追不舍的记录下来,不论是在做什么。切忌采用自由主义,让“灵感”稍松即逝,留下一片空白。过去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回过头来品味,只有苦涩与无奈。
八、勤奋不息,终有所成
写作虽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因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论文的写作,尤其是学科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提高,更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尽管在论文写作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但毕竟瑕不掩玉,在前进中或得或失。但我们要坚信,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参与与关心下,一定会日趋完善、健康,学科论文这朵奇葩开的越发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