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文答辩走进Web2.0时代


2014年12月1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日前,一场特殊的博士论文答辩在清华大学的教室里进行。除了参与答辩的师生和前来观看的同学外,现场还有数位忙碌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在教室的角落架起摄像机,有的坐在操作台前调试设备。在这里,清华首次在线直播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全过程。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中,清华校内师生数百人次在线观看了答辩视频,并小范围尝试了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随后几天,“学堂在线”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上,一门名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集锦”的课程正式上线。短短4天,就有近千名“在线学生”选修。“这不仅实现了大学评价与考核环节线上呈现零的突破,也对学位论文答辩和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有专家评点,把论文答辩搬到网上,将为高校教学质量与方式的变化带来切实的帮助。

全程实录,倒逼高校培养质量

王鑫是这次论文在线答辩的“第一人”。这位清华经管学院博士生坦言,自己在面对摄像机时,“比之前想象的要更紧张”。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大量时间都在进行学术训练,学位论文正是其中甚为重要的一项。可在不少大学,学生答辩就是一场走形式的“流水线作业”。这种窘状下,清华此次把论文答辩搬到网上,被不少人寄予了倒逼高校培养质量的厚望。

“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是对师生的不信任,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倡导大家共同努力,抓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化学系李亚栋院士的两位博士生都参加了论文答辩的直播,在他看来,学位论文答辩的过程展示了学生对学术的理解和追求,需要学生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地讲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发展都非常有益。

作为答辩评委,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罗勇把几名答辩学生的论文“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生怕自己在答辩时给出的建议不客观,“论文答辩直播让学生更严谨地对待自己的研究,也确实给了评委一定压力”。

答辩上网,搭建新的同行交流平台

“任何人创造的知识成果,都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得到更多人点评。否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甚至整个社会的损失。”尽管公众大多把对论文答辩直播和答辩视频MOOC在线选课的关注点放在了质量监督上,但作为这两项创新举措的提出者,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杨斌认为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挖掘“以往被忽视和浪费的知识资源”。

“课程绝不是研究生教育中知识传递和创造的最主要场合。相反,像论文答辩、小组讨论会等充满交流和互动的场合,往往蕴含更多知识和创新。”杨斌认为,一篇合格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满足“文献掌握全面、选题具有创新性、研究方法规范、所得结论有理论贡献”等要求,“如果只有几位答辩委员会成员能看到,会让答辩过程中所包含的大量知识被浪费,论文答辩作为一个重要培养环节的功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因为论文答辩委员会中有三位外国科学家,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吴成钢成为此次答辩直播中第一个使用全英文答辩的学生。不久后,他的答辩视频还将在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的国际最流行MOOC平台——edX上线。谈到参与答辩录播的原因,他说:“学位论文答辩是我好几年研究成果的展示,MOOC无疑为我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

对于参与答辩的教师们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同行交流平台。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梁君健参与了几场论文答辩直播后赞不绝口:“这样我就可以和其他学校的同行们分享学生答辩的情况,可以更好地讨论针对学生作品的观点和对学生培养的想法,在线直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和平台。”

知识在线,推动“教与学”的改变

“从论文答辩开始,我们希望能让各种的知识资源在线,让所有人方便地贡献知识、获取知识和讨论知识。”杨斌强调,答辩直播还是“高校教与学方式改变”的一个开始。

“随着全社会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和我国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类学术资源基本具备了共享条件。”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聂风华指出,MOOC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论文答辩直播,就是将“创造新知”与“传播新知”相结合,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创造过程。

杨斌期待,未来能通过更简易的方法实现这个知识创造、传递与分享的过程,“在线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播,更要加强知识创造的过程,这才是2.0版在线课堂的本质和应有之义”。据了解,今年清华只在校内开展了直播答辩的尝试,未来答辩直播或将面向校外受众,并在更多地区、学校进行。“可能10年、20年以后,我们会有成千上万份答辩直播数据,这将是一笔很重要的财富。”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