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内涵,是体现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指标。公正、客观、标准、统一的科技论文评价不仅是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肯定,而且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增强国家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论文评价方法一直为科学界所关注,是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
1、科技论文评价方法
对个人或研究机构来说,科技论文的评价都要考察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论文数量不一定能完全代表个人或研究机构的学术水平,但可以反映个人或研究机构的大体状况及其产生的学术影响。但由于目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普遍采用量化和等级化的考评制度,即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及期刊的等级,过多的强调了论文数量,忽视了对论文质量的考评,致使很多科研人员尽量多做达到最低水平的研究和尽量多发表达到学术期刊最低水平的文章,极大地影响了论文的学术质量。王绶官院士等明确提出研究论文的评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考虑质,其次才是量。因此,论文评价最重要的是论文的内在质量,即论文学术价值的科学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等。
一般来说,质量高的论文其学术影响也高(当然也有例外),因此将对论文质量的评价转化为对可以统计的期刊文献价值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近似地实现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同行评议、期刊评价(影响因子)和引文评价。同行评议作为基本方法一直被使用,但由于人为因素太多很难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评价科技论文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和统一而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科学计量学指标主要有:期刊的影响因子,引文索引,引文分析(被引频次等指标)等。
2、期刊评价不代表论文评价
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有一定的相关性,期刊在审阅及处理论文时大多都采取同行评议,代行了一定的评价职能,影响力越大的知名期刊审稿制度就越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和体现论文的水平。但如果完全用期刊评价代替论文评价就以偏概全了。首先,使用同行评议的公正性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评议专家的学术水平、学术倾向、学术态度及其与受评议人的社会利益关系等,质量高的期刊不一定每篇论文都精彩、有价值,水平就一定高于一般期刊的论文,只能说影响力高的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概率高。并且,我国科技工作在科技期刊和会议中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以一定幅度增加,而每本刊的刊载量都很有限,加之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等一些优秀的论文可能发表在创刊和发展时间较短的一般科技期刊上。另外,论文评价还与时间有关,也发生过近期没有人关注的论文,在几年后或者更长时间以后受到关注与好评。
选择了一本期刊就选择了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F)是指一定时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JCR统计时间是两年)。影响因子除了能体现显示论文质量及影响力的被引频次,还可以消除因期刊载文量不同和办刊时间长短对期刊被引频次的影响,使各类型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任何引文数据来评价事物时,都会有其局限性,影响因子也是如此,影响因子在引文统计年限范围、期刊刊载量及信息量和统计的论文类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影响因子只统计前两年发表的文章的平均被引率,只统计论文发表后1-2年的被引频次,如某刊第3年的影响因子是其第1、2年论文在第3年的总被引频次与论文数量之比,以此类推,第4年的影响因子是该刊第2、3年论文在第4年的总被引频次与论文数量之比,如此,该刊第1年发表的一些论文在第4年或之后达到的引证高峰期并没有反映在影响因子中,以两年统计的影响因子很难客观的反映引证规律,使同种期刊在不同年份的影响因子波动也较大。其次,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的差别,这主要由于各学科自身发展特点不同,如学科队伍的规模和人数、与其他学科交叉程度、合作规模、科研人员的引文行为、还有期刊的数量等,因此科研机构在考核科研人员的业绩时,不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硬性规定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的数值也是对科技论文比较粗糙的定性的评价。另外,同一种期刊中不同论文间被引频次的差异较大,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其刊载的每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并无正相关关系,并存在着所谓的“80/20定律”,即80%的引用次数来自于20%的论文。因此,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
3、客观看待引文评价
引文评价是通过已发表的科技论文被引文索引收录或以同行引用的情况和次数来评价科技论文。事实上,引文评价更能准确反映的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而不能涵括论文的学术价值。
20世纪60年代,美国Garfield博士第一次提出了“引文索引”这一概念,SCI的诞生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发展了很多著名的引文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在国内首先引入了SCI标准,这在当时对引导科研人员及科研方向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理论上来说,能被更多的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影响力更大,但如果因此过分强调SCI论文,会削弱SCI的正面作用,扩大负面作用,使科研工作者迷茫,科研工作是为了探求真理还是为了发表SCI论文。由于SCI收录的期刊仅约是全部期刊的3.6%,而且已收录期刊在其出版国别、发行语种、学科类别、载文类型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期刊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SCI收录标准也不是完全客观统一的。因此评价在SCI收录的不同期刊上发表文章都要斟酌和慎重。
随着国内SCI论文数量的激增,论文质量并没有大幅提高(80%的论文都分布在低引和零引用区),有学者提出不要把SCI论文作为科研的唯一评价标准,用论文的被引量来评价科研业绩,根据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被引频次是同行对科技论文的后期评估,同行关注程度高,被引频次就高,具有代表性。
但如果在不同学科领域间进行比较,仅用被引频次对论文评价不够全面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并且不同类型的论文的被引频次差别巨大,如综述文章的被引频次远高于原创的研究论文,不能完全代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及成就。近10年来,国外很多学者相继提出了h指数、G指数、hg指数,A指数、R指数、AR指数等。这些指数同时考虑了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指标,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但它们不能能够用于单篇论文的评价,是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新的学术评价方法,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不同研究群体和个人中的比较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漏洞。
4、结语
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规范,它对学术系统的运行起着关键性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科技论文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是多角度和多方位的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学术影响和文献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进行评价应遵循几个原则:科学性、实用性、可比性、独立性、可操作性。随着科学计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管理界可以提出更加实用的指标,逐步建立统一的科技期刊论文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