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体两翼”


2014年11月0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检阅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它首先是专业学习的一个自然的总结;而对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来说,则另外含有专业提高的意味。目前在有些高校特别是部分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由于较为缺乏人才培养方面的展示性成果,故而无法平心静气地看待本科毕业论文,在论文质量、格式规范和附件设置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缺乏平常心的要求,甚至负载了一些超出专业学习规格的期望。在这方面,由于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龙头和质量起点,因此,对论文选题的要求存在着尤为脱离实际的倾向。

倾向之一:片面强调应用性。学以致用,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条宝贵经验,但就受教者个体而言,要把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这是一个伴随着人生阅历增长而逐渐发展并增强起来的目标。本科生在做论文阶段,学校尽管可以提示他们要有这个意识,但若由提示转化为强调甚至作为要求来布置,则无疑是欠妥的。在这方面,有别于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验选题、工程设计及技术选题占有一定比例的现状,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无疑以理论选题为主,对此,我们更应该强调学思并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融会贯通。

倾向之二:片面强调创新性。陈陈相因,这确实是文科论文这几年招致批评的弊病,因此,要求论文有新意,这是完全应该的。尽管各校在提倡“真题真做”,但是,本科毕业论文就其实质而言,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接受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是通过系统整理和消化某一学科领域的课内外知识而提升出来的成果,这种成果一般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成果的模拟本。在这类模拟本之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所谓论文的新意,大致就体现于此,是在专业基础上的适度求新,而这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在层次和范围上实不相同。

倾向之三:片面强调前沿性。如果说前两种倾向对某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还不算太离谱的话,那么,强调前沿性就几无实际意义。本科毕业论文重在学术训练,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毕业论文才进入到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之列。对科学研究,强调选题的前沿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对本科毕业论文,在考虑选题和实际写作之时,强调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则较为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

以上这三种倾向,在一些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们不仅脱离实际,违背科学研究的规律,偏离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容易导致“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朱熹《续近思录》卷2)的不良学风。这种学风,有可能使学生在尝试科学研究之初,就对科学研究的高标准、艰苦性、作用力产生轻视甚至藐视的心理,不利于人才的继续培养。

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提出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体两翼”。所谓“一体”,指选题要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要贴近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谓“两翼”,指选题的范围可适当扩展至专业特色与学生兴趣。以下就此作些简要阐述。

第一,论文选题要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要贴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作为哪一级的毕业论文,其实在选题上都要求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贴近本专业的理论和实际,而且这个要求应该是刚性的,不容更改。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所欲取得的学位是本专业学位而非其它专业;二是毕业论文就其最主要的目的而言,是综合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它属于专业教育的一个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尤其应该强调这一点,其因除了上述之外,还在于本科教育的特殊性。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他们今后的成才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能否付诸实现,较多地取决于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校在考察和审核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走上社会,如果专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相对一致,那么,社会对其所要求的,首先也就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专业学习的一项综合性检测手段,本科毕业论文所要衡量的,就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论文选题所要贴近的,就在于此。更何况,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大多源于本专业学习所得,舍此之外的知识和理论,一般而言,既无深度亦不成系统,因此,专业学习所得就构成了论文展开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底蕴。

专业是以课程作为基础和依托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大多蕴含于主干课程以及围绕于主干课程的课程群之中。作为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选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主干课程群的知识和理论范围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形成论题。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仅仅是选题的范围,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依靠学生综合了课内外知识和理论之后所形成的问题意识。有无问题意识,决定了论文选题的好坏与论文的成败。那些认为贴近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论文选题必定显得平淡乏味的观点,实属门外之见。

在实际确定选题之时,多数高校采用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由教师提供具体的选题进而通过系或学院向全体学生公布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接触一些学术界的科研进展情况。不过,由于这种方法把教师作为确定论文选题的主体而学生只有选择权,混肴殳了毕业论文的主体角色,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利于学生系统整理和深刻反思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因此,这种做法利大于弊。更何况,通过发现问题而形成选题,这本身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阶段,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再说,由教师提供选题的做法,容易导致某些教师在学生毕业以后把学生的论文经过“加工”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的剽窃现象。因此,我们认为,确定毕业论文选题的较好做法是:先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提供选题,再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论证和确定该选题。

第二,论文选题可适当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范围可考虑扩展至专业特色。根据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全国高校统一规定的专业有249个。专业名称与专业基本内涵虽同,但是由于高校之间办学历史与地理环境的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高校相同的专业之间产生出不同的专业方向,既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专业方向的设置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专业的逻辑内涵来设置,如法学专业设置民商法、国际经济法、经济法等方向,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国际营销、信息管理、现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会计学专业设置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方向;二是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历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置,如笔者所在的绍兴文理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绍兴,明清时代师爷幕府遍及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轻纺城的崛起,大大加速了与国际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因此,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文秘方向以培养秘书人才、国贸专业设置了纺织品贸易以满足中国轻纺城发展的需要、英语专业设置了国际交流方向以增强绍兴的国际化程度。从办学现状与专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些专业方向由于具备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故而显得很有活力,生机旺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地方高校来讲,专业方向就是专业特色,也就是办学特色。由于这些特色较多地依托于地域文化的优势,所以文科专业更有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在专业方向所组成的课程群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着专业特色来把握和组织选题,从论文的要求来看,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切入口;从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是检测专业内容组织和专业实际运行的有效方式。

相关专业在组织毕业论文选题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论文选题的基本面超出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范围,既算不上本专业的论文,也不能算学科交叉的论文。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有一篇题为《政府秘书长腐败原因探析》的毕业论文,就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有关专家的注意,认为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课程会讲到政府秘书长的工作职责等问题,但是腐败原因探析的问题却属于法学专业的范围而不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和理论范围,因此,这篇论文的选题在基本面上超出了专业范围。况且,即便是法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由于学生缺少对社会的洞察力,选择这种题目也是欠妥的。笔者听取了专家的意见,认为洞中肯綮,以后在组织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时每以此题为例晓喻学生;二是论文选题的学术性不强。专业特色尤其是根据办学历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需所形成的专业特色,一般来讲都必须依靠挖掘专业内核而得以实现,因此,它天然地存在着学术性不强、学理性不够充分的缺陷。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应正视这方面的问题并对论文选题的学术性给予充分的关注。

第三,论文选题在专业范围之内,可适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兴趣。《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本科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能较好地反映自己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或具体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在此,“较好地反映自己”就突出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并不能由于指导教师的帮助而有所减弱。相反地,指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不同环节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方面,挖掘和增强学生的这种主体性。

要让学生确立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主体性并经受较好的学术训练,不能单纯地依靠各种要求来推动学生,更不能依靠毕业论文与学位证书的直接联系来威胁学生,而应该通过促发他们的兴趣来进行。兴趣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专注,它促发研究者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疑难。事实上,“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很多优秀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学术问题上有所钻研才取得的。

不仅如此,兴趣还能汇集和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这种积累平常是以这样两种状态所存在着的: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本学科尚待深入研究的重点和疑难问题介绍给学生,学生如感兴趣,就可能随手记下;二是学生平时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对阅读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也随手记下来。这两方面的平时积累,到了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之时,很容易构成学生的选题范围;并且,受问题意识和钻研精神的驱动,在历经比较、怀疑和困惑的一系列过程中,有可能在知识和理论积累最丰厚之处,产生出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所长得到统一的理想选题。

在正视兴趣之于确定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专业范围的倾向。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就读期间选修了第二专业的课程,因此,在做毕业论文之时,往往会游离于本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的范围。这种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专业意识不强。不过,假如指导教师能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知识和理论的兴趣,倒有可能帮助学生捏合出那种属于交叉学科性质的毕业论文选题。笔者曾经指导过一篇毕业论文,作者是选修了经济学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怎样尊重该生的学术兴趣、调动他的两方面学习积累与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之间,师生之间有过短暂的磨合和调整,最后终于确立了一个属于文学经济学的选题并在答辩时取得了优秀成绩;二是选题流于一般化的倾向。由于学生的兴趣和平时的学习积累没有得到一个系统的整理、提高和有机组合的阶段,因此往往会呈现出散漫无际的状态。如果指导教师单纯地听任学生的兴趣,则有可能出现那种始终属于平面铺展的论文选题,形不成论文所应有的深度,甚至连论题都集中不起来。要防止这种倾向,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追问,要通过促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出那种把学习兴趣与专业所长较好地统一了起来的有深度的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