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继承批判与创新


2014年10月1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是大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全面总结和检验。因为, 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论证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见解的、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学术性的文章。因此, 如何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参考他人的研究方法、运用批判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突破现存的定式和框架的约束, 使学士学位论文以科学性、批判性、创新性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 就成为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这里, 着重谈谈学士学位论文的继承与批判的问题。

一、学士学位论文与学术研究

众所周知, 学士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围, 而学术论文是准确地陈述或解释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行为规范和认识过程, 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 表述其成果的文章。所以, 学术论文的一般要求也适用于学士学位论文。我们首先从学术论文与学术的研究的关系来看。

学术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学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它集中并涵盖了人类全部的知识精华。而一个时代、一个历史时期的学术研究除了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部门的影响外, 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内部发展规律。从时间的纵向即各个时代学术研究的关系来看, 它有继承和革新的规律; 从空间的横向即各个学科的关系来看, 它有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规律。学术研究就是在继承和促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的。学术研究的历史继承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学术论文则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撰写出来的就某一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表达、记录和总结, 发表研究者的独特看法和见解的文章。学术研究与学术互为表里, 学术研究是学术论文的母体,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总结和完成; 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学术论文, 反之, 没有学术论文学术研究成果就不可能传播, 不可能为世界所认识。

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 也是学术研究的初始和起步。有许多大学生在以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就是以自己的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为突破口来加深和拓宽的。学士学位论文也是继承和学习前人的学术研究的观点、方法、经验、技艺,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来断求索、不断批判、不断创新而达致完成的。

二、学士学位论文继承的蕴涵及其意义

首先, 任何时代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根据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直接在继承前代学术研究的遗产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功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牛顿在物理学方面对后代学者的影响显而易见; 爱因斯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相对论”黑格尔在吸收了康德、费希特、谢林、席勒、歌德的哲学、美学思想精华而创立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 伊莎道拉# 邓肯被誉为“现代舞蹈之母”就在于她吸收了民间舞蹈所长, 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程式的束缚; 莫奈在其老师布丹和格莱尔的影响下, 注意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 终于创作出《日出的印象》这副创立印象派绘画的作品;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选择杂交水稻为自
己的研究对象, 解决了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 无论什么学科的成果, 都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孕育诞生的。

以文学的继承为例: 中国古代的刘勰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前的文学发展脉络时说: "楚之骚文, 矩式周人; 汉之赋颂, 影写楚世。"反映了古人对文学代代相承关系的把握。其次, 任何作家在从事创作时, 都要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 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前代作家的创作经验, 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业已形成的文学惯例和语言方式的影响与制约。学术研究也是这样, 除去某些具有拓荒性新兴学科之外, 大多数是在继承前人和吸收同行的基础进行研究的。接受学术传统熏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由此可以构成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经验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一般发展是这样,学术研究的规律也是如此。继承前代的学术研究的遗产, 是创造并发展新的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 学者(包括大学生)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 也是学术研究连续性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学术研究的继承性是它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

学士学位论文是学术研究金字塔最基础的部分, 当然不可能超越一般的学术继承传统和规律。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学士学位论文的继承其内涵在于此: 广泛地吸收前辈学人的学术研究思想、经验、方法、培养自己认识问题、判断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士学位论文历史继承的必然性及其表现

既然学术研究的继承性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那么对我们来说, 就有一个如何继承学术遗产的主观态度和原则问题。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是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新的发展进程而产生, 它对过去的学术研究总是根据当下科学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有所吸取又有所作舍弃, 而不是不加选择地通盘接受。在学术研究的遗产中, 既有符合科学发展、文学发展和艺术发展规律精华, 也有违背规律而失败的先例和糟粕, 所以, 现代大学生对学术研究的遗产进行继承的时候, 就有一个分析和选择的任务,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地进行继承。还是以文学为例: 鲁迅在对待民族文学遗产问题上曾经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他用一个穷青年得了祖上的宅子为比喻, 主张要反对三种态度, 提倡两种精神, 采取三种办法。就是反对“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和“欣然接受一切”的错误态度, 提倡“占有”和“挑选”的精神, 采取“或使用, 或存放,或毁灭”的办法。由此可见, “拿来主义”既强调了对文学遗产的继承, 又批判了无原则地全部接受, 主张对此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也应该提倡“拿来主义”, 采用批判地继承的原则。既继承前人学术研究的精华, 又以审视的目光去剔除其中可能存在的非科学、非学术、不合理的成分, 进而在今天学术发展的大视野下做好自己的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继承的原则,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 从当下学术研究、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继承过去学术研究中的优秀传统和一切有益的成分。对特学术遣产, 应该立足于新的时代业精神和学术实践, 有所分析, 有所批判, 有所吸取, 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过去的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中有价值的东西转化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写作学士学位论文的现实养料, 为繁荣和发展新世纪的学术研究服务。这里面主要有两个途径: ( 1)直接在前人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在他们研究的资料、数据、成果中寻找可资利用的东西, 条分缕析地把资料引入自己的论文写作, 开拓研究视野, 加深研究的层次, 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多样化。( 2)前人学术研究的优秀传统和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 可以作为现在学士学位论文的历史鉴戒, 以他们写作的范式为模范, 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能够促进学士学位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例如: 湖北大学77级的王兆鹏在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时, 就依据当时现有的宋词研究资料, 在反复查阅、检索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在宋词人中, 具有较高文学成就、而且在词风上有独树一帜的张元干的生平和创作进程语焉不详, 缺少比较完整而又深入细致详实的研究。发现问题之后,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 反复酝酿、思考, 在前人较少研究的情况下, 独立探索, 认真鉴别, 悉心揣摩, 终于完成了5张元干年谱6的学士学位论文, 为自己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光侠则是利用5全唐诗6等文献资料, 在搜索唐代全部咏蝉诗的基础上, 完成了自己的学士学位论文《盛唐未见咏蝉诗的原因初探》, 他在论文中指出: 唐代在盛唐时期未见一首咏蝉诗原因在于: 首先,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使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进取道路。唐朝统一全国后, 采取了一些补偏救弊的措施, 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加上前几代君主励精图治, 到开元年间, 政治、经济达到了空间的鼎盛时期。封建文人看到了六朝门阀制度已经腐朽没落, 一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参与掌握了朝政; 看到了较之前代这是一个大有可为、实现抱负的时代; 看到了一条等待他们去开拓进取的道路前方闪动着希望之光。其次, 建功立业, 纵情欢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一时无暇顾及秋蝉的哀鸣。其三, 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审美特征使以蝉自况之作在盛唐时期销声匿迹。边塞诗的爽朗豪迈、昂扬奋发,田园诗的清新恬静, 构成了盛唐诗歌创作风格的主流。

王兆鹏、刘光侠的学士学位论文, 不是盲目地照搬前人的成果, 囫囵吞枣、不加消化地接纳, 而是依据现有的文献, 继承前人研究中与自己研究相适合的有益成分, 从自己的研究出发, 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在吸收前人研究经验、智慧和成果的基础上, 发现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从而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突破口, 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士学位论文, 而且有的还填补了国内词学研究的空白, 为繁荣词学研究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为自己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开了一个窗口, 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二, 是在反思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继承。毛泽东曾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过深刻论述, 提出过”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原则。他指出: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精华, 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具体到文学遗产问题时, 他又说: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毛泽东的上术论点, 贯穿一个共同的思想, 那就是对待文学遗产, 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 遵循批判吸取的继承原则。

其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学位论文的发展,从本质上说, 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前进和创新, 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以更宏观的视野、更新的方法、更先进的手段在自己所从事的科学领域进行创新, 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学位论文的发展与创新要达到的标准, 学者蒋德明是这样阐述的:

( 1)利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有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或实际意义的问题, 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得出了新的结果。( 2 )将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理论引入本学科, 解决了本学科有意义的问题, 并有实际意义。( 3)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 获得了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 蒋德明先生的说明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也是有利于激活论文写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个说明虽然是关于硕士学位的写作, 但是对于学士学位论文不无参考价值。如湖北大学冯黎明的学士论文《论性格》运用黒格尔的伦理观, 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探讨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问题。如今, 各学科特殊方法的移植和借用蔚然成风,自然科学积累的假设、类比、模拟实验等方法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种借用并不是单向的。例如, 《资本论》观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已渗透到自然科学领域, 肖莱马把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的细胞的分析应用于有机科学, 挑选最简单的有机物脂肪烃作为研究的起点, 建立了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这种发展的总趋势不能再绝对区分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 与此同时, 还产生了一系列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学说, 结构主义、心理行为主义、操作主义还原论、现象论、解释学、符号学等冲击着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形成了某些具有共同方法论特征的学术流派。例如, 结构主义在语言学、人类学、行为学、文学哲学等领域广泛流行, 在70年代形成了结构主义思潮。从哲学来讲, 世界本是一个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整体, 各学科的互相借用不仅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而且极大的改变着科研工作者的思维方式, 拓宽了眼界。按照国家规定, 学士论文要求围绕当前热点阐述某方面的问题, 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而这种借用往往正是创新的契机, 并催生着新的边缘领域和交叉学科的诞生, 新的理论终将吸收原有学科的有关思想, 并通过不断的比较使这些思想显得贫乏起来, 推动学术向前发展。

在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时要特别注意: 第一, 注重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的灵魂和实质, 把他们作为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而不能把它们当作现成的模式往研究对象上套。现在不少的论文和专著里面, 充满了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 使用了许许多多的新领域的东西, 貌似很有创新, 但仔细读来就会发现,其实质只是装饰了一下文章的外表, 而在研究结论上并没有任何深刻和新颖的东西。这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理解新的方法的结果。第二, 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有其特殊的作用。离开这些具体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夸大其作用, 就会闹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因此在引入和借用这些理论时, 要特别注意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用得恰到好处, 而不能盲目引进。以新闻传播学为例, 有两个理论是非常接近的: 议程设置理论和拟态环境。它们都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但是, 议程设置理论侧重于人对外界某些事物的注意力程度和媒介信息传播的对应关系; 而拟态环境则侧重于在长远时间内, 人对环境的认识程度与媒介信息传播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说明不同的问题时必须选用不同的理论。第三: 在引进、移植借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时, 要特别注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以具体化和特殊化。例如, 究竟如何在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等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 这并非简单的问题, 而是要花费很多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作到。如关于新闻学的实证化研究问题, 传统的新闻学用的是逻辑思辩研究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 市场经济要求重视新闻出版的效益, 将微观经济活动用精确的数据来衡量。因此, 90年代开始, 传播学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开始向新闻学领域发起挑战, 学界对此也颇为乐观。但不久以后, 又有学者指出, 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部分,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运动的规律, 具有人为的偶然性因素。单一的实证方法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的社会环境, 不能有效地把人为的因素考虑进去。至今, 关于新闻学的实证研究还在讨论中。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在社会科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中, 创新性又体现在“纠正通说”和“争鸣性”这两方面。这是社会科学和文艺理论论文的特点, 更是论文所提倡的一种探索精神和思想维方法。清代大学术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高明者多独断之学, 沉潜者尚考索之功, 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独断之学”就是独创、创新。当代学者、散文家董桥在《创新与反调》中以浅显而通俗的语言具体解释了论文写作的创新问题。他说: “创新很要紧。唱反调是创新的方法。说是标新, 实在是立异。”学术论文也要有创建才行, 写法粗略可以分为两种: 堆砖头和拆砖头。胪列各家观点来做自己结论的根据, 砖头堆砌到最后, 自然成了新房子。“拆砖头的论文则是跟各家论点唱反调。见砖头就扔掉, 把别人的房子拆烂了, 自己住进不是砖头砌成的住所。”

创新离不开继承, 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前人尚未作过详尽探索的园地里耕耘, 如湖北大学刘尊明的学士论文《试论唐代文人词的意境展拓》, 从作家作品的实际出发,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意境论, 对前人尚未作详细研究的有关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影响进行评价。通过对唐五代文人词进行纵向梳理和比较分析, 大担提出“唐五代文人词的意境展拓到李后主时, 已经达到成熟或鼎盛的阶段。词在李后主而后, 在中国文学史上便开始获得了与古典诗歌一同发展, 一同受重视的地位。”发人所未发, 在学术界颇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