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文题目的编辑原则


2014年10月1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对论文题目的编辑是项极富研究意义的艰苦劳动,又是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充分认识论文题目编辑活动的特色后,应遵循一些具体的论文题目的编辑原则。

1.反映时代气息,不作无病呻吟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作品,一个时代的论文题目必须反映一个时代的气息。论文题目的时代气息,实质上体现着作者编者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和深层关注,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历史走向。目前,有些论文题目确实缺乏时代感,有的甚至令人感到“超然世外”。当然,这不能一概看成是消极现象,情况较为复杂,应作具体分析。一是因某些学科的特点导致选题的冷僻,如文字训诂、古史考证等方面的题目即是如此。二是在某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论文的内容虽直接反映现实,或间接、部分地反映现实,但论文题目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只好就事论事,或犹抱琵琶半遮面。三是编者才识不足,搞不清题目与现实的关系,又缺乏面向时代的胆量和勇气,便把题目编得与时代隔离一些,以求尽量淡化其现实针对性。

题目对时代的反映有大小、强弱之分,如前列举的《农民问题——东方社会发展的关键》、《论培养“教授”》等,但完全脱离时代的论文及题目是比较少的,即使象语音类的题目也带有时代感的。我们只要树立正确的编辑观念,肩负历史重任,挖掘论文及题目中所含有的时代信息,即使某些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论文题目,只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去审视,也能找到与现实和时代的结合点,如前些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来的《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1996年5月16日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就是著名的例子。这样,题目越靠近现实,越能贴近读者,也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越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2.突出研究新论,切忌老生常谈学术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新情况,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论文题目也应与之相适应,站在学术前沿,反映研究新貌。可是,常见、严重的问题是旧题重编、老生常谈,缺少生气和新鲜感。之所以如此,一是原文原题本来就缺乏新意,编者被迫勉做“无米之炊”;

二是编者往往勤于编文,疏于编题,常把题目排除在编辑任务之外;此外,还有的编者学术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身缺少新知,编题也就难具新意了。

编辑史上有段叶绿素标题的编辑佳话。题目曾拟出几个:《奇妙的叶绿素》、《叶子为什么是绿的?》、《叶子非绿不可吗?》,后者语出惊人,使人耳目一新,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对于十分讲究学术性、科学性的论文题目,仅着眼于字句的简单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选题好、视角佳、观点新的论文,题目自然可以编得新颖、活泼、引人一些,而且编来费力不大,效果立见,如《中国镇物文化略论》、《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对那些总体内容、价值较为一般,又不乏思想火花和可取之处的论文,题目编辑起来就有一定难度了,但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有的。诸如采取新的视角,变换新的表述方法,挑明文中有价值、引人们关注的那部分内容;挖掘论文中隐藏的新观点、新方法,提取新概念、新词语,重新组织题目,凸显出论文之价值所在等等。

在此,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表述应科学,以防题文矛盾,如《红六军西征挺进湘南史略》、《复数史》,题目视角都不错,但都不是史,前者讲的是一次战斗,后者论的是复数中的几个问题,都不是有关的历史;二是题意要完整,谨防含糊不清,如《血缘地缘 共生互补》、《纪律·自律·自为》、《加快发展 再创辉煌》,这种大而不当、令人不得要领的题目,实在不足取。当然,以上题目未必全与编者有干,但若是原题如此,而编者视而未见,则编者也难辞其咎了。

3.严谨而不刻板,明快而不轻浮严谨平实是论文题目的一般要求,也是与论文的内容和风格基本一致的。然而,这种特点又影响和支配了编者,使一些题目显得严谨有余,明快不足。近年,这种情况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使题目的古板面孔有了一点明快的笑容。如《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超越虚无,走向真实——论超价值、价值和价值主体》、《读者:文学思潮的幕后策划人》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近来,有人对主副题和赏析题的编辑指责较多,说什么主副题不能错位、赏析题不能滥用,话似乎讲得有道理,可什么叫错位,什么是滥用,应作客观、科学的分析,而不宜滥扣帽子!只要能本质地反映论文的基本成果,题目的形式应百花齐放,我们没有必要予以过多的指责,也不必抱着传统不放,甚至对刻板报以赞赏。否则,论文题目的编辑只能回到刻板、沉闷的老路。

要解决刻板、沉闷的问题,必须处理好论文题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采取新视角,使用“新词语”以及某些必要的修辞手段,使题目明快活泼起来,克服因论文本身的严谨易致题目刻板的问题。如《〈风景谈〉里谈审美》、《藏问于答,独辟蹊径——谈杜甫〈石壕吏〉》,都表达明确,轻松明快。同时,不能浮而不实,弄巧成拙,如《形而上学的召唤》、《一个通往文学新世纪不可逾越的话题》、《与国际接轨》,这些题目不是不知所云,便是容易产生误解,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要真正使论文题目严谨、明快,又不刻板、轻浮,关键在于编者对论文的深刻理解和本质把握。

4.题目长短有别,务求简洁明了尚简,是中国文字表达传统的一个特点,字略意存,文省事丰。论文最讲究文字功力,应该简洁明了;题目又最讲究文字的抽象概括功力,更应简明。

当然,只要出于传达论文主旨的需要,长而复杂的题目也是许可的,不过应当思理明晰,合乎逻辑,而切忌过于冗长或题意缴绕。如《论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层次结构和理论体系》、《送教上门,以“专题讲座、对应示范课、对应研讨形式”探索继续教育之路》,这种长题非但使人读起来很累,而且语法、逻辑都不无疏失。长题信息量很大,众多次要的信息掩盖了主要信息,影响了主要信息的传播,所以读起来费时,理解起来费神,即使题中含有价值和新意,也未必能立即引起人们太大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这种现象是有很深的心理导因的。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和论证,在阅读时,眼球不停地跳动,视线不停地移动,只有眼停时才注意到字,从而在视网膜产生“中央小窝”,形成视觉印象。每次眼停约1/3秒,摄读少则半字,多则6字。因此,论文题目若在6字以内,一次眼停即能映入眼帘,读起来轻松明快,也易于把握。然而,这种要求又不尽符合实际。如果题目长度控制在三四次眼停之内,也即1秒左右即读完,视觉不易疲劳,读起来畅快,有节奏,有韵味。所以,题目在1秒钟,三四次眼停内即能读完,这是题目长度的一个原则。因而,近年有人提出题目字数控制在12字以内,也有人统计出某些著名杂志上题目字数平均10字左右,就是这个道理。

题目既要简洁,又要明了。如果一味地抱着6字以内、10字左右的框框不放,则又会出问题了,如前已述及的《适应与变迁》、《与国际接轨》、《复数史》,字数甚少却辞不达意。此外,还有的为了压减字数,直接使用专业术语,如《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从Mythos到Logos》,都使人难以立即明白。因此,有的题目需一两次眼停长度即能表达清楚,有的则要三四次,乃至更多些,因而题目四五字,十四、五字,乃至二十余字的都有,只是长题不占太大的比例罢了。题目的长短应据文而定,因文制宜,并以明了清楚为前提,但又要尽最大的可能和努力使之简洁,一般控制在10字以内或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以及遵守前述编辑原则,编者既要有娴熟的编辑技巧和丰富的编辑经验,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素质。

认识题目,理解题目,分析题目,编好题目,都离不开编者的素质,包括政治、文化、学术、编辑等方面的素质,而其中的学术素质尤为重要。这是学术刊物编者的看家本领,也是提高题目编辑水平的一块基石。有鉴于此,“学术杂志编辑必须学者化”的呼声,近年获得普遍的共鸣。编辑学者化,是编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不是编辑的个人行为;编辑的进修学习,特别是学术水平的提高应该列入编辑机构和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编者既要自知之明,有责任心,有危机感,又要争取和获得学术水平提高的机会和权利,这样,编辑才能真正学者化起来。否则,编辑队伍不是多了几个编辑匠,便是多了几个南郭先生,也许开始的时候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半瓶子也可以晃荡,最后则会空着肚子连水都挤不出来,连晃荡也晃荡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