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9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作为资深学术期刊编辑,《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总编张月红的生活很少如此充满争议和起伏。最近一个星期里,网上有人质疑她卖国,哗众取宠,也有人力挺她,说她只不过说出了一个事实。
事件源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于9月9日的一篇通讯文章,文章的标题颇为引人瞩目——《中国某期刊检测出31%的投稿中有抄袭现象》。作者张月红写道,“从2008年10月开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来稿中有31%的稿件存在抄袭现象,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接着,她用一些事实介绍,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应对存在的抄袭现象。
“31%”也就是接近1/3!这个数字触动了中国科研人员的神经,甚至是自尊。各方争论焦点是:这个数字真实准确吗?是怎么得来的?张月红投稿给国际刊物“自揭家丑”的用意何在?更有人提出,《自然》是否对中国科学界存在偏见?
争议
1“自揭家丑”用意何在?作者回应:欲让世界了解中国期刊反抄袭行动9月9日,张月红出差归来打开邮箱看到《自然》用稿函,心跳开始加速。文章原定稿的题目是“创新软件帮助中国编辑应对抄袭”,张月红说,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展示中国在反学术抄袭上的种种努力,而非揭丑或者抹黑。
很快,互联网上质疑声四起。在科研工作者聚集的科学网上,有人视张月红为“叛逆”,认为文章简直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反戈一击,是故意给中国科学界抹黑。
“我觉得很委屈”,修改的内容涉及标题和部分措辞,张月红认为,文章的总体感觉变得更“硬”了,好像把中国所有的学术刊物一棍子打死一样。文章引用的数据其实只来自《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一家,而结果也就不针对中国所有的学术刊物。
讨论越来越多,占据了科学网博客首页的最显著位置。张月红不得不挂出了澄清声明,解释称,文章结论源于CrossCheck软件的分析。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并投给《自然》?许多人在揣测张月红的动机,甚至有人说这是一种炒作,目的是炒红付费软件CrossCheck。张月红否认了上述说法,称投稿源于自己对学术抄袭现象的长期关注,已经在国内发过相关文章。
“中国学术论文单篇引用率在50个国家中排名第42,我们的科研经费年年递增,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但是目前中国科研跟随远远大于创新”,张月红表示。
2009年,她在国内某学术刊物上第一次披露:“(浙大学报英文版收到的稿件中)约有20%的文章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具有一定程度不合理的摘用他人和自我抄袭等现象,其中约5%的文章甚至涉及剽窃和侵犯版权之嫌。”
张月红委婉批评说,中国人很爱面子,污点可以藏起来;同时,她也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类似文章,引起刊物主编的重视,还为此开设了专栏。
今年,《自然》编辑撰文号召世界期刊界成立防止学术不端的“警察队”,张月红感到有话可说。她于是写了一篇通讯文章,“想告诉他们,中国学术界也很关注反抄袭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基金的支持,也有类似的软件等等。”
“《自然》的影响力比较大,这样就能让全世界看到《自然》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行动!”张月红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
争议
2“31%”是否真实准确?作者回应:只是保守估计,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信争论的核心在于:张月红利用反抄袭软件所检测到的“31%”的抄袭比率是否真实。这关系到中国以及一些国家学术界的脸面。
面对质疑,张月红语气坚定地表示:尽管《自然》编辑改变了文章的标题,但“31%”的数字是真实的,而且还是保守估计,“我要把所有的数据都爆出来,他们就更受不了了!”
实际上,部分劣质论文已经从总样本先剔除了一部分。据介绍,“31%”所指涉的是自2008年至今的2233篇来稿,为了节省经费,2008年10月至2009年,编辑只对经过国际审稿后可能接受的稿件进行CrossCheck查对,不合格稿件已经提前过滤掉。
而从2010年之后,浙大学报编辑部开始对初投稿件进行CrossCheck查对,特别是一些亚洲地区的来稿。两者相加,张月红才得出结论:不合理引用和抄袭(相似度超过30%)的论文约占31%,约690多篇,相关数据都记录在CrossCheck的数据库里。
必须指出,《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B/C三辑的稿源颇为国际化,来自日本、韩国、印度、伊朗、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都不少,张月红估计:该刊初次投稿中,国内、校内、国外粗略统计约各占1/3,其中有的专业国外稿略多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发生学术抄袭行为的论文作者并非都是中国人。此外,生命科学和计算机领域是抄袭的重灾区。
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凭借一款软件就能完整准确地找到全部抄袭文章吗?在博客上,中科院博士吴宝俊就提出,软件以“以语句的相似度作为检测标准”并不完全可靠。
张月红解释说,CrossCheck软件的检测结果并非抄袭的唯一判定标准,学报编辑还会对涉嫌论文进行人工筛选,再有嫌疑的还会发给作者本人确认。而对相似度较高的论文,编辑也不会一棍子打死,如果国际审稿人认定其有原创性,编辑会通知其修改语句。
延伸
国际权威刊物关注中国学术不端
案例1:《科学》抨击国内科研基金分配缺陷
2010年9月3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联名在《科学》上撰文,质疑目前国内科研基金分配存在体制和文化缺陷。“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及其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已成为国内公开的秘密。
案例2:《自然》披露中国学术造假令人不安
2010年1月12日,《自然》杂志网站在线版刊登社论《发表还是灭亡》(PublishorperishinChina),披露目前中国学术造假现象令人不安,称中国研究人员需要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
案例3:《柳叶刀》评论中国需打击学术造假
2010年1月9日,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科学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Scientificfraud:actionneededinChina),称井冈山大学大规模造假事件令人失望,呼吁中国采取行动打击学术造假。
对话
张月红提醒——
“中国需要冷静思考学术大跃进”
南方日报:有了反抄袭软件,学术不端行为为什么仍屡禁不止?
张月红:这些论文出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东西方认识的差异。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国内名校考来的高才生在一次开卷考试的时候,1/3的答案引用了老师的内容,因为他觉得老师的话都很经典。结果,老师要把学生开除。刚好有中国教授知道了这个事情,对美国老师说,“为什么学生不抄别人而抄你的呢?”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把老师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是受鼓励的。
我的文章被《自然》编辑修改后,明确表示:抄袭会把你的科研生涯毁于一旦。我希望许多作者可以借这篇歪打正着的小文淋醒一下,我被冤也算值了。
南方日报:这两年国内不断爆出学术抄袭事件,这会不会影响中国学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张月红:《科学时报》一篇文章说,说今年4月份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上有一个特别举动,一批美国科学院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讨论中国研究人员论文造假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心知肚明。
早在《自然》之前,有些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已经对来自印度、中国、韩国、伊朗等国家出现了条件反射。中国的学术浮躁可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这么多学生都要去发文章,大家心里都很着急。
中国学术界真的需要冷静下来,思考现在的学术产出大跃进的前景了。
声音
方舟子力挺——“丢脸的是那些做丑的不是揭丑的”
南方日报记者连线打假斗士方舟子,谈及某些人对张月红的指责,他态度鲜明地表示,“她做得很好,只要不是捏造事实,家丑就应该外扬的,才能起到国际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对遏制造假!”“我们需要更多揭家丑的人,她值得鼓励!”方舟子立场鲜明地投了支持票,他认为:家丑应该揭露,学术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是全世界的,让其他国家知道,一起监督中国学术界,一方面有助于促使中国学术界良性发展。“自己抄袭怕人说,怕人揭露,学术界也只能越来越乱!”
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揭露抄袭,而不是洁身自好。在方舟子看来,对抄袭持洁身自好的态度远远不够,抄袭者对老老实实搞科研的人会造成很大危害,“但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同为揭露造假者,方舟子对张月红的处境深有体会。他鼓励说,面对反对的声音,张月红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做的是得罪人的事,要经得起挨骂。”
“31%”是否存在夸张成分?方舟子认为,“我敢断言,实际上抄袭要比这个更严重。”方舟子直言,中国学术界的“歪风邪气”已引起世界学术界高度关注,不少国外期刊的编者按或评述文章涉及到中国的学术造假问题,甚至有美国教授不愿审中国来稿,以规避“帮助造假”的风险。
方舟子认为,反抄袭软件并不是万能的,若要遏制抄袭,关键在于给予严肃处理,起到威慑作用,“特别是地位高的人,一旦抄袭更要严格处理。可现在刚好反过来,抄袭被发现了,没什么事儿,地位越高越没事儿,大家都见怪不怪了,管理部门不管事儿,会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大家都觉得抄袭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