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走出“论文崇拜”的怪圈


2014年08月2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论文发表任务如此之重,供需却如此不平衡,难怪很多人会放弃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铤而走险走上论文造假、买卖论文之路,现在是时候给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发表论文“减负”了。

●网络化发表既可解决现有期刊容量不足的问题,还能增加更多作者发表机会;既可大幅度降低学者发表费用和各单位的论文库购买费用,还便于大范围专家学者评议论文。

近几年来,关于论文造假、买卖论文的事件屡屡发生,很多人都借此批判学术界学风日下,呼吁要下大力气整肃学风,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诚然如斯,不过,学术界学风也有好的一面。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国科技发展高歌猛进,神七上天,高铁飞驰,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一流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高速增长,赢得国际同行普遍赞誉,这体现出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是在扎扎实实做研究、做学问。

笔者认为,无论是论文造假,还是买卖论文,当然有不良学风的因素在里面,但在现实制度层面,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机械的“只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评价机制:高校、科研单位都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的主要标准,并据此每年下达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晋升职称等现实利益,就不得不抄袭论文、买卖论文,其最终结果是,论文成为一个买卖的产业,高校时时爆出论文造假的丑闻,师德和学风受到严重的污染。“只以论文论英雄”,导致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学生个人,都在不断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大家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论文崇拜”的怪圈,这该怎么办?

要走出“论文崇拜”怪圈,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目前过于简单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学术能力评价方式,不再“只以论文论英雄”。笔者曾对论文发表需求作过分析:高校教师、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人员等有硬性论文指标的人员就达千万之巨,如果加上一千万被摊派论文指标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需要论文答辩的专科生、本科生和在职硕博,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了。然而,我国现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约9468种,国内每年发表于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约在248万篇左右。论文发表任务如此之重,供需却如此不平衡,难怪很多人会冒着被惩罚的风险,放弃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铤而走险走上论文造假、买卖论文之路。如此来看,是时候给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发表论文“减负”了。

面对如此庞大的发表论文的群体,首先我们需要理清哪些人必须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哪些人没必要强加发表论文的指标。对于非研究性人员,比如说教学人员、财务人员等,教学人员把课上好,财务人员把账记好,医务人员把病看好,这就已经完成了本职工作。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发表论文,但更重要的是承认他们的事务性成果,为他们在这个方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营造条件。

这里尤其要谈的是高校的教学型教师。在很多第三方的教师评价网站,我们发现一些教学优秀、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老师,年龄已经偏大,但由于醉心教学、疏于发表论文,目前仍然无法获评教授职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唯论文论的评价方式。实质上,对于高校而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是根本,教学型教师同样很重要,我们应当降低教学型教师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引导他们在教学上作出突出成绩,在各类奖励评审中,应提升教学型教师的比例,这样才能让教学型教师专心教学,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对于在校大学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一直是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曾担任过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指导老师,发现学生在最后半年基本没有时间写作论文,主要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与其让其拼凑抄袭毕业论文,还不如采取多样化的毕业答辩形式,比如实习工作报告等。对专科生、本科生和非研究型硕士生论文答辩和论文发表要求,不应作硬性规定,而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应用型、学术型研究上作出选择。

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型人员,当然不能取消论文发表的要求,反而应当倡导论文质量,应鼓励他们做出具有原创性、实用性、跨越性的成果,把投入的科研经费变成论文,进而转变为创新性的生产力。

对于那些有论文发表要求的研究型人员,要防止他们“论文崇拜”,仍需要调整当前的职称评定、绩效评价机制,改变当前急功近利、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评价方式,让他们静下心来搞研究。对于应用性学科,我们应更重视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研究性学科,我们要提倡在更大范围内的同行匿名评审机制,主管部门可适当延长评价时间,从一年一评价调整为数年一评价,避免科研人员疲于奔命,搞研究急功近利。

此外,结合国外的经验,针对目前发表论文难、发表论文贵等问题,应当大力发展国家级网络化发表平台,大力支持现有期刊网络化发表。国外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论文发表事件。有一位学者宣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将论文贴在开放存取平台arxiv.org上,经过编辑初审,大量专家围观,很快就有人指出其论证过程的错误之处,这位学者马上进行修改,围观专家又指出其错误,这位学者又进行修改,如此重复再三,最后又找来极富盛名的数学家审阅,指出其中一处致命错

,最后这名学者撤稿。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论文网络化发表的好处:极速发表、大范围同行评阅、快速修改、无篇幅限制可公布大量细节,可在很短时间内确认成果是否有效,还可有效避免学术造假。网络化发表既可解决现有期刊容量不足的问题,还能增加更多作者发表机会,既可大幅度降低学者发表费用和各单位的论文库购买费用,还便于大范围专家学者评议论文,可谓一举数得。由此观之,构建网络化发表机制不仅可极大减少“论文崇拜”乱象,而且对科技发展本身也具有加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