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暑期,正是高校准毕业生为毕业论文忙碌时,两则关于学术造假的丑闻浮出水面,引发了广泛关注。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被调查核实盗用他人学术文章并伪造履历,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指其博士文凭造假。随后,厦门大学宣布辞退傅瑾教授。这两则新闻只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有关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
为了打击学术造假行为,前不久,教育部起草了《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草案意见,如果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有学术剽窃或造假行为的话,将取消他们的毕业资格。此外还有可能禁止违规者三年内从任何大学或学院获得其他学位。如果发现存在这种不当行为,已经授予的学位也会被取消。此外,造假学生的导师也可能遭到停职、免职或开除的处罚。出现多例学术剽窃的院校可能被取消授予学位的资格。而有关学术造假的调查结果还将被计入违规者的学术记录。如果造假者是公务员或政府部门官员,有关记录还将被告知其上级。此外,为他人代写学术论文的人也将受到严惩。此征求意见稿一出,立刻引发强烈反响。有人赞同新规,称其为解决论文造假的一剂重药;有人表示担忧,认为抄袭、剽窃等概念模糊易混淆,或会误伤导师甚至院校。
近年学术造假事件的层出不穷,让我们不禁生出哀叹和疑问。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为利益驱使;还是学术浮躁之风遍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又或是制度的缺失所致,我们的学术诚信到底该如何保持?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相关调查。
现状调查
学术造假乱象丛生
时下,正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忙碌时节。与此同时,在校园布告栏里,一些“代写论文”的广告层出不穷;打开网络,“提供各类论文价格,保证原创,值得信赖”类似字样频繁在网页上滚动出现;浏览论坛,果然有不少学生和在职硕士生匿名交流价钱如何,点评网站的服务质量,也有不少“过来人”介绍如何抄袭剽窃的经验??一派熙熙攘攘的繁荣交易景象。一名深谙此道的人士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目前‘花钱发表论文’这一现象已‘形成气候’,从论文代写、网络中介到最终的收费发表,已形成覆盖论文生产所有环节的产业链和庞大市场。”谈及论文剽窃,学著抄袭时,我市某高校任职的陈老师愤愤不平,“‘天下文章一大抄’,大部分研究生和一些为了评上职称的老师对论文也没怎么用心,新观点也乏善可陈,况且学生和老师普遍比较浮躁,很少静下来心来搞学术研究,而互联网的发展,正为其搜索资料、复制粘贴提供了便利,大量地抄袭和剽窃其目的就是为了应付答辩,为了评上职称搏一个好的未来。”
新规出台重拳治理
对于教育部门即将出台的遏制学术不端的新规范,我市某高校英语专业华同学力挺新规,他说,“大学部分老师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自己的科研上,对学生论文不闻不问,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华同学认为,新规的出台能有效改变“导师不导”现象,让老师们把更多精力用在指导学生做学问上。我市某高校大三学生陈思妍一直对自己的论文有些忧虑。她说自己是理科生,文化底子平平,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又从来没有进行论文写作的训练,本来打算借着百度或者豆丁文库“借鉴引用”一下,现在新规即将出台,只有打消这个念头。不过她表示仍支持新规,认为能让老师更尽心地指导学生做论文,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好处。我市某高校教育工作者邓老师表示,毕业生论文造假现象已成为国内各大高校一大公害,若学生论文造假则指导教师要负连带责任,而且学校的招生工作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这样的规定正是扼制学术界不正之风的良药。
虽有约束仍显乏力
我市一高校从事教育的方老师向记者透露,一般高校都会规定所有硕士论文必须通过电子检测后,才能获得送审资格。论文重复率超过30%,取消送审资格。论文相似度在20%到30%的,返回学院,由指导导师决定是否要送审。而如今,层出不穷的网上论文代检测服务,又提供了新的“反反抄袭”法,一衡阳某高校研二刘同学告诉记者:“很多同学都会花钱到网上先利用“反抄袭”软件检测一遍,一旦得到检测报告,便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等)、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关键词汇、关键句等等,更有甚者,加脚注、将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甚至用google翻译成英文再转译成中文;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则更淡定,毕业设计作品只要改改数据和代码,就检测不出来。因为这个系统比较死板,只看字的重复率。”方老师同时还指出,“新规虽然被认为是论文造假者可能遭遇的最严厉的惩罚制度,但一些惩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即使社会上共同认定的抄袭、剽窃行为,当事人也总会作出“过度引用”等诡辩逃避责任,因此《办法》尚需出台实施细则,将一些概念作出界定,不能留下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恶习”难除原因几何
尽管这些即将出台的规定瞄准了所有参与学术造假的人,但一些教育界人士对规定能否消除根深蒂固的学术恶习还是持怀疑态度,我市某高校教育工作者高老师认为,出现诸如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的现象,根本原因在学术体制本身。他向记者透露:“从讲师升到副教授,5年一评,要有5篇论文发表,相当于每年一篇论文。这样的学历审核让许多职称低微的教师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奔忙,寻找论文发表的载体成为教师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我市某高校教育专家郑老师指出,“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科学界也受到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例如‘一切向钱看’、信仰缺失、道德失衡等浮躁现象。个别道德品质不高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坐不住冷板凳,急于求成,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术造假行为。”郑老师坦言,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基本没有论文写作练习,再加上大四时忙于找工作、考研,最后交出的毕业论文多是东拼西凑。“老师不可能把自己专业知识领域的所有文献都阅尽,肯定也会有察觉不到的地方,何况现在一个指导老师通常要带十几个学生,实在无法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论文造假。”
专家建议
加强道德学风建设树立正确学术观念
学术不端是一个老生常谈话题,之所以这些年成为社会的热点,盖因为目前的学历、论文造假屡禁不止,频繁地见诸网络报端。论其原因,我市一教育专家田老师认为主要是道德观念淡薄和相关管理制度缺失因素,因此政府应该从加强国民道德入手,特别是提高学术工作者的学术道德良知和学术道德自律能力,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全社会通用的学术道德规范,另外,高等学校、行业协会、专业学会需要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包括学术规范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和学术道德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在科研人员中建立科研道德和诚信教育,倡导学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田老师还表示,一些教师将往往将学术与功名利禄等同起来,形成急功近利浮躁社会心理。教育部门应该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淡化学术的功利色彩,尽量将官位与学术成就分开来,保持学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改革学术管理机制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谈及学术丑闻频频曝光的现象,我市一从事教育多年的教育学王老师认为,学历绝不仅仅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而学术考核更不应该和区区几篇论文就此“定下终身”。我们更应该看重被考核者的实干成绩。到底做了什么,以及赢得的业内口碑。王老师建议,教育部门应该改革学术管理机制,改变当今只重形式和数量,转为重内涵和质量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与国际学术管理体系接轨的科学的、合理的学术质量考评体系。另外高校应尽快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改变当前学术评价机构行政化,权力地位重于学术的做法,引入评价机构或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同时通过实行匿名评价、回避制实现学术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建立学术公示制度和异议制度,使造假的学术受到公众的监督,可大大地减少学术造假得逞的几率。
健全学术监督机制建立诚信档案系统
对即将出台的适用全社会的并具权威性的新规,我市某高校教育工作者张老师认为,新规定明确了法规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令行禁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造假之风的作用,但新规缺乏相应的操作标准和细则,仍需进一步完善。张老师建议政府出台针对全社会通用的《学术规范》,全面而具体地规范学术活动,包括规定学术从引用、发表、出版、评审和责任等,使治理学术造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张老师还表示治理学术造假离不开完善的监管制度,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财政支持力度,开发检测软件,完善检查机制,另外还要拓展其他监察渠道,主要包括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在有关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上定期揭露和曝光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张老师还表示,针对学术不端的现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完善国民诚信档案系统,对学术造假的人和行为予以记录,使造假者容易识别同时也让想造假者畏惧被记录而不敢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