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技术“反剽窃”能刹论文抄袭风?


2014年08月1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兰州部分高校推出“反剽窃软件”,目的在于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氛围。但此举也引发争议,不少人认为软件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存在容易破解和蒙混过关的漏洞,学术氛围的改善更多要靠良知和道德约束。

眼下,对于即将毕业的兰州部分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比往届的毕业生又多了一道关卡。因为今年兰州部分高校开始试运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每一个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都要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者有可能会被延期毕业。

虽然该系统在东部一些高校早已推行过,但在兰州还是头一回,不禁在校园内引起了一场热议。

抄袭标准没有明确界定

打开某校07级研究生的班级QQ群,就会发现关于该软件的讨论接连不断。学生李玮(化名)说:“怎么就算抄袭?脚注尾注算不算抄袭?检测范围仅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还是也包括其他网络和书籍?”

记者采访中发现,毕业生对于该软件并不了解,有关部门和老师对于抄袭的标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学生们只能凭自己的猜测。

“有的说连续16个字不能重复,有的说连续三句话不能重复,怎么说的都有,都是大家的猜测,我们也搞不清。”研三学生小裴说。

标准的不清晰着实让学生们头痛,“关键是谁对这个软件都不了解,真的让人挺紧张的,万一检测不合格重写费事不说,可能还会延期毕业。”小裴如是说。

记者想就该软件的相关问题询问学校的有关部门,对方拒绝接受采访。

如今检测的初步结果已经出来,该班47人中,只有8个人检测不合格,多数人都没有超过学院规定的不得超过15%的标准,这给多数学生吃了颗定心丸。

所谓“学术不端检测仪”,是指利用全文文献为比对资源,通过软件全面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系统,该系统由C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于2009年研发成功,功能类似的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

“学术不端检测仪”从2009年3月起在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院开始使用。该系统的操作介绍说:到目前为止,仅对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检测,其检测量已达到20万篇次。在每一次检测过程中,待检文章首先按照篇章、段落、句子等层级分层处理,然后创建指纹。指纹即语言的特征,就好像每个人说话的口头禅,之后比对数据库中的比对文献。通俗来说,就是将论文和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重合处的比例,判断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行为。通常情况下,高校将这个重合比的限度定为25%~30%。若检测发现超过这个比率,论文就会被提交至该校学术委员会来判定是否存在抄袭行为。

一些教师认为,根据这套仪器,简单的通过粘贴复制来“拼凑”论文肯定是行不通了。

能否保证科学、公平引争议

单从检测结果来看,该软件的一个主要的检测标准就是文字的重合率,但这是否科学与公平,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

据了解,很多学生将引用的原文略加改动,同样安全过关了。

“举个简单例子,把很清楚换成很明白,就有可能检测不出来,另外再换换句式、调调语序,也检测不出来。”在职研究生小程说她的论文就是这样弄的,也通过了检测。

另外,据同学们说,如果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的研究课题前人已做过文献综述,后人只要标注是可以直接拿来引用的,但在该软件的检测下,文字重合率必定大大提升。

“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人家的研究方法就是文献分析法或是内容分析法,要引用的就是会多一些,那怎么办?这样直接检测的话风险肯定就大了。”小裴说。

但学生小师认为,该软件还是比较科学的,“你看我们班的检测结果,人家做定量研究的检测结果就是0%,一点没有抄袭,也有检测出来重合率达80%以上,确实把我们班不好好下功夫的同学给揪出来了,还是挺公平的。”

学术风气更需良知、道德的约束

对于该软件无论争议有多大,有一点还是一致的,同学们都认为该软件的推出对于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氛围是有一定作用的。

“我觉得挺好,对大家有个示警的作用,现在学术风气太浮躁,大家都不讲究底线了,确实需要有个强制性措施来规范,还是利大于弊吧。”小师如是说。

但同时,大家也都意识到,该软件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这不过是个无奈之举,还是有人会钻软件的空子,现在网上也有什么‘反反剽窃’软件,光靠一个软件来净化学术氛围肯定是不够的。”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惠民老师认为,“不能完全指望一个软件能起多大作用,它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学术氛围的改善更多的要靠良知和道德的约束,”同时他也指出,“目前国内学术研究跟非学术的一些东西联系得太紧密,势必使学术研究偏离了方向,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术腐败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