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近十天来,英国最大药企GSK(葛兰素史克)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而“震源”正是来自中国区研发负责一把手的臧敬五博士。
此事缘起今年3月一名声称“前GSK员工”的匿名举报人将举报材料送至GSK,并于晚些时间将其中部分质疑公诸网络。其举报的核心在于GSK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神经系统药物研发全球总负责人、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臧敬五研究论文涉嫌造假。
该论文指的是发表在2010年《自然医学》杂志的、核心论证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发性硬化症起到关键作用的文章。IL7受体抗体也已被GSK方面认定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候选药物并进入临床试验。
6月10日,GSK发布声明称,处理结果中一人开除,一人辞职,另有三人行政离职。“其中,臧敬五博士便是遭到解职的那一个。而涉事论文第一作者、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也已提交了辞职申请。”GSK中国公关部向记者表示,“如今上述研究暂时停止进行,公司内部正在开展进一步的审查和自纠。”
如今臧敬五的神经系统药物研发全球总负责人、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之职暂由多人分担。
造假“后遗症”
这宗论文“打假”事件经过近三个月时间的发酵,最终以公司“论文某些数据确实存在不实之处”的定论宣告结束。根据论文第一作者刘学彬出具的声明指出,2013年5月下旬,《自然医学》和葛兰素史克总部组成的由律师参与的调查组到中国研发中心展开调查,并对该论文主要作者臧敬五、刘学彬、梁绍勤等人进行了单独询问、核查。
然而,臧敬五、刘学彬二人却坚称作假一事系误读,并认为背后“有人使诈”。
臧敬五向媒体表示,该事件是恶意攻击,造假一事无证据。“实验确实是发生了不准确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最终的结论。整个实验并不存在所谓的蓄意造假行为,科学机理是明确的,这一点在美国也已经被其他科学家证实。”
“在6月3日的调查中,长达5个小时调查人员使用威胁的语气和口吻,继而又在引诱我,并直接点出臧敬五先生,其目的就是臧敬五先生是否指使或要求我们故意作假,我本人是否因此而获得晋升等。”刘学彬表示。
孰是孰非如今陷入各执一词的拉锯中,暂无明确定论。而对于十分看重神经科学药物发展的GSK而言,这桩学术事件对该业务领域造成的损害却已实际发生。
臧敬五博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神经系统研究可能是所有药物研究中最困难的,最近五年至少有4家大公司都把神经疾病药物研发部门给关掉了,因为看不到很好的前景。不过GSK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这方面的药物研发非常必要,虽然困难但仍有很多机会。”
其中,多发性硬化症本身就是各大药企耗费众多财力、资源的攻关重点之一,其论文所涉方向如今遭到喊停调查,相关成本投入回报可谓惨痛。目前GSK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有六种神经类临床化合物分别进入了全球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公司未来对这些研发成果的转化模式是否会因此改革,市场也存在一些担忧。
失势中的中国区?
外界对于此事的担忧,不仅来自于GSK内部隐约露出水面的争斗苗头,更是失去臧敬五博士这位全球神经科学药物负责人后,GSK中国区的研发甚至整体声势将在公司全球范围内被“惩罚性”的压制。
臧敬五曾向记者表示,将神经领域药物研发决定权放在中国的设置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很快发展研究,做出必要的决定。
“如今GSK全球是否在经历此事后收回拍板权尚不可知,但业界看来非常不乐观。中国研发部门的调整甚至关停收缩很有可能会发生。”一位医药行业的研究人士告诉记者。
对此,GSK公关部回应称:“中国区公司内部的研发还在正常进行,只是暂停了那一项研究进行调查。对于中国区是否会因此‘失势’,公司暂不予以评述。”
悄悄的人事变化正尾随GSK中国前行。除了此番遭到解聘的研发主管负责人臧敬五外,GSK中国公关总监和合规总监也分别于5月底离开公司。不仅如此,来自总部的全方位业务彻查也在进行之中。
近日,有外媒爆出葛兰素史克正在对一起匿名的爆料展开调查,爆料内容直指2004年至2010年期间,葛兰素史克在华销售人员涉嫌对医生行贿开药方。在部分情况下,某些药物并未获得使用的授权。上海地区GSK有20名销售人员被卷入行贿之中,均被开除。"
对于开除肃清一事,GSK方面予以承认的同时,也坦言在积极开展对中国区合规问题的审查。“葛兰素史克将严肃对待这些投诉,并将对其提及的任何事项展开调查。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已经动用了相当大的资源来对有关匿名爆料所称的每项指控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并未发现我们在华行贿或者从事腐败交易的任何证据。”GSK方面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