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自考毕业论文答辩需注意的问题


2014年06月1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考生答辩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回答问题要么不准确不到位,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因紧张而语塞,种种情况的出现最终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答辩成绩。而论文答辩一次达不到优或良成绩的考生是不能获得学士学位的,所以考生对答辩不仅要重视,还应在答辩前有充分的准备。

一、重视论文答辩前的准备

一是在论文选题时就把答辩问题一并考虑。考生在论文选题时有其自由性,只要不出规定范围均可选择,但考生对所选题目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与自己的所学知识、从事的工作业务、专长、兴趣、爱好等是否相关。因为任何一个考生无论其写作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和兴趣专长,将自己较了解较熟悉的且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选题的着眼点,不仅为论文的通过奠定基础,也给以后的论文答辩降低了难度。切忌仅仅着眼于该选题相关材料的是否好找,而选择与自己的工作业务毫不相干,且自己又不太了解的选题,这不仅给论文的写作增加了难度,也给论文的答辩埋下了隐患。

二是在论文提交后就考虑答辩问题。多数考生在经过多次修改论文后已感疲惫时,一旦指导教师允许其定稿就有了车到站的感觉,认为终于可以停歇了,殊不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即便论文通过还有答辩的环节。笔者认为,考生在提交论文后稍稍调整就应做答辩的准备,诸如论文中涉及的概念是否理解、是否能释解?论文中涉及的问题以及问题间的关系是否明了、是否能清楚地阐述?论文中研究论述的问题对实践的意义、价值何在、是否能够明晰等等,总之与论文有关的问题都是考生应认真考虑的。虽说有些问题考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已有研究和掌握,但掌握的程度能否应对答辩的需要,考生应心中有数。更何况考生对答辩老师在答辩时所提问题的方面、角度等均属未知,所以从难、从严、从宽泛的角度进行准备,是顺利通过答辩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考生就论文答辩的准备是越早越充分越好。

三是应参照答辩程序进行准备。就论文答辩的程序而言,一般是考生到位后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用5-10分钟的时间,就论文的选题、写作、观点、结构等进行概括性阐述,然后由答辩教师提问。一般情况下每个答辩组有三位以上教师组成,且每位教师均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答辩中每位教师一般提两个问题,考生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

1、找准选题,用好材料

自考毕业论文答辩需注意的问题找准选题在新闻报道中是十分关键的,特别是新闻深度报道。那么要找准选题,就必须把握好三条原则:一是领导重视,二是群众关心,三是普遍存在。要从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去选择热点,把握群众关心的话题,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新闻深度报道在收集众多的信息时,应该找有用、有价值的材料。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曾播出过一条关于吉林市博物馆失火原因的报道,题为《怪哉,文化》,从这条报道中不难看出,记者首先抓住了事件的关键,搜集了有用的材料,对这个问题,深入采访了主管副市长、文化局负责人等,观众也能从这些人物的说话中判断出是与非,也引起了观众对火灾根本原因的深层思考。深度报道的新闻记者在搜集材料时,必须对事物作纵向与横向分析、比较,使观众能了解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2、用好评论,报道与评论有机结合

随着受众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日渐提高,使他们的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不满足感和参与感也都不断增强。表现为受众在接受信息阅读新闻时,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知道新闻事件本身,还有着对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探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事件的背景情况如何?其中蕴含了什么意义?对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会波及到什么程度?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能满足受众的“知晓权”,在社会变动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还能有效地平衡受众心理,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

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进而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对事件的评价和见解并行,当代受众对新闻深度报道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在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同时获得一种交流和愉悦。简而言之,就是报道要与评论相结合。

3、报道追求主客观的有机结合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由于追求新闻的客观性,盲目夸大纪实的作用,陷入就事论事之中难以自拔;也不能以偏概全,引申发挥,用主观意向来代替客观倾向。要将客观新闻事实和主观分析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总之,新闻深度报道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生活,探究事件的始末,揭示事态的内涵,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向,既真实反映实际,又有理性地思考。它开拓了新闻报道的领域,拓展了社会题材的报道途径,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至最后从舆论监督上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报道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考生在准备时应有一个较细致的答辩提纲,以便在答辩中起提示思路的作用。涉及个人情况简介提纲中可以免去,对于选题的目的、文章的构思、结构以及所阅参考资料等部分的答辩准备是否写入提纲中,应据考生的心理素质而定,这些本属于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就已牢记的内容,即便不拟提纲也应能清楚表达,但如考生为防因紧张而导致不能流利表达的情况出现,也可将其列入提纲中。对于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和问题考生应酌情列入答辩提纲。所谓答辩提纲,即是考生列出的回答答辩老师有可能提问的问题要点,应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但在答辩时见有的考生将提纲写得很长,甚至不亚于其文章的篇幅,由于对问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心里没底,所以当听到提问后就心急如焚地在提纲上“找”然后就是“念”,而不是回答问题,当听到答辩老师否定这样的回答方式时,就紧张得面红语塞而不知所措。应提醒考生的是答辩提纲应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考生独立的思考而整理归纳出来,这样准备的答辩提纲在答辩时才能起到提纲的作用。另外就文章所论述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程度如何,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等都应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以备提问。

二、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上述答辩准备问题,应该说大部分考生都较在意,但其准备的效果却有较大差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考生自学能力上的差距所致。在自学考试中,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考试通过,还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的通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自考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它对于自考生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自考生应特别注重的问题。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而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独立的阅读、思考、研究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能力,它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在自考生中不是都对此问题有一定的认知,诸如考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多习惯于对知识的被动记忆,缺乏独立认真的思考,特别是过分依赖考前突击复习。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的准备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均欠缺,加之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找“捷径”走和侥幸心理并存。没有将自学能力放在应有的位置来重视和对待,这样课程考试的低通过率、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未果就是自然的事了。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中培养出来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考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因为它是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石,是取得自学考试各个环节好成绩的保障。首先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应将读书视为自己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升修养,可以增长知识和智慧。读书要博览群书,即便是为了自考也不要仅读自考教材一本书,特别在论文的撰写与答辩阶段,应将与选题有关的参考资料尽可能地多阅读一些。其次是养成“善思考”的习惯,因为独立思考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它使读书学习有质的升华。思考多源于疑问,在答辩的准备中考生应就文章所涉及的各方面“于无疑处见有疑”,要敢疑设问,因为问题是更好的“教员”,发现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开始,通过思考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方案,最终将有疑变为无疑,这样的答辩准备可谓充分,这样的答辩准备可使考生收到既为答辩通过奠定基础又培养提高了自学能力的效果。再次是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动笔既是记忆、存储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既是对考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三、关注答辩中的细节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此且不议此言的对与错,但答辩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考生确应注意,因为这可能与答辩成绩相关联。

关注留给答辩老师的总体印象。考生进入答辩室给教师的第一印象不容忽视,着装的得体、仪态的大方、语言的礼貌等都是在答辩室这样严肃的场合应具有的;将求知的心理传递给答辩老师不能忽视,以求知的愿望与态度将答辩的过程视为向答辩老师学习和请教的好机会,在答辩过程中,当出现难以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时、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把自己求知的欲望、谦和的作风以礼貌的语言和得当的表情与老师进行沟通。当答辩结束时,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地、有礼貌地退场。上述所谈虽与答辩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也应注意,否则留给教师的印象恐要打折扣。

关注留给答辩老师的表达能力印象。考生回答问题应准确到位切忌拖泥带水,要以较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既简明扼要又全面到位且层次分明地回答所提问题,切忌问题回答时的犹犹豫豫、磕磕巴巴,切忌语句的繁琐与重复。语速应适当,语音应有轻有重,以使答辩老师能听清、听明为标准,过急过缓都会影响答辩效果。

关注留给答辩老师的心理素质印象。答辩时多数考生都有心理紧张的情况,但区别在于紧张心理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数秒钟、几分钟均属正常,整个答辩过程一直紧张而不能缓解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或回答得一知半解,紧张的心理易导致烦躁的情绪,而烦躁的情绪是不易掩饰的,瞬间的紧皱眉头和手足的无措等会加剧心理的紧张,从而更进一步影响答辩的效果。答辩前考生就应有自信心理的暗示,自信心的树立对缓解和消除紧张心理很重要,考生只有充满自信才会沉着冷静的应答,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答辩前的充分准备,准备得越充分答辩时才会有沉着应答的心理,才会收获良好的答辩效果。

总之,自学能力的具备会使答辩的准备更充分,答辩时应答应辩的能力又决定着答辩的效果,而考生对细节方面的关注和表现也与答辩成绩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