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学生为了获得学位而撰写的论文。这类论文依学位的高低分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3种。博硕士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都涉足到前人尚未研究过或尚未研究成熟的学科前沿性课题,因此,博硕士学位论文是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动态的重要信息媒介,是人们借以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科研人员的选题、知识创新起着很好的参考作用。
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的趋势。赵勇先生在其《学位论文的病灶与病根》一文中认为,学位论文整体下滑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表现在一是专业内选题有限,二是我国目前的体制已进入了硕士博士批量生产时代,在选题上”狼多肉少“。内部原因表现为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普遍缺乏生活体验。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资料的易得性,为抄袭提供了方便。同时,时间的仓促也令到许多研究生应付了事。
我国的学位论文质量,是通过评审进行鉴定的。而评审学位论文,现在的做法是主管部门限期批量进行的,不是成熟一个评审一个,这种限期批量的做法本身大有“走过场”的味道。钟敬文先生曾戏称论文答辩高峰期为“农忙季节”。大家可以设想的是,在几天之内看完几篇甚至十来篇论文,谁也保证不了评审质量。据报道,南开大学于2005年1月查处了一名抄袭论文的博士生。该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评审答辩中顺利地过关。事后有个研究同一问题的专家才发现该文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发现有抄袭行为的例子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其实,学位论文质量不仅有内容上的要求,更有形式上的要求,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上的要求包括研究内容的新颖性、谋篇布局的逻辑性、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等;形式上的要求包括题名的准确表达、摘要的完整提炼、关键词的合理标引、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等。本文综述了
1999-2007年以来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措施,以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供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同行参考。
1、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学风方面,存在着风气不正,缺乏学术道德的约束,抄袭乃至剽窃他人作品,引用他人作品不注明的现象;在质量方面,普遍缺乏创新性,论题存在着一般性、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王莅等的研究认为,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当;论文结构框架或层次之间的条理性、逻辑性或系统性不强,研究结论缺乏具体的实验或数据支持;论文、综述文字表达不够流畅,图表不够规范,统计推论不够严谨,英文摘要写作能力欠佳;研究设计方法不够新颖。方仪等的研究认为,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选题陈旧,创新能力不够;论证乏力,资料准备不足;结构凌乱,逻辑思维混乱;拼凑剽窃,学术规范失衡。尹世宪的研究认为,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选题不切实际;格式不合规范;雷同现象严重;抄袭现象惊人;错误千奇百怪。吴春玲对其所在单位的112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书进行分析,发现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风浮躁,写作能力欠缺;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研究手段与实验设计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学位论文的面貌。不过,从我馆对部分学位论文的原创性查证来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个别学位论文是从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的。这个问题更具隐蔽性。如果不是我们开展学位论文原创性查证,从作者所列的参考文献中了解情况,也不会发现这一问题。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学位论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不少问题。但由于内容质量涉及到个人的语文水平、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等,这些水平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而是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而形式上的要求却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就能做到的。因此,加强论文形式的规范化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措施
针对我国学位论文质量日益下滑的趋势,许多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建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弹性学制等。
杨同毅、李阿、刘朝晖、溥纯芝、范玫、王春知、刘敏等同志都提出了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概念,即建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他们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系统管理,从招生、到培养、到论文写作和评审实行全程管理。
王春霞从中国农科院连续三届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事例中,认为要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首先要抓导师队伍建设,其次要科学选题,三是实行弹性学制。扈群、刘朝晖、刘敏也提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观点。他们认为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博士生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博士生培养水平。
单连阳、刘朝晖、吴春玲等认为,要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应从选题、中间研究过程、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奖励等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夏放怀、王雪松通过分析国防科技大学2001至2006年上半年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数据,认为学位论文质量与培养年限有关,建议将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规定为3~4年。这就是所谓的弹性学制。据此,扈群、陈勇等也提出了推行弹性学制的设想。他们认为弹性学制是学位论文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重要保障。
安小米和郭海燕从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出发,介绍了学位论文写作的国际惯例和有关国家标准。汪洋以经济学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为例,认为:坚持导师与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互相渗透,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有力保证。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因为研究生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导师的引导,而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导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言传身教。
张意湘认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强化制度创新,加强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制度、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以及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度措施来有效地促进和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查旭东和任群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出发,认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笔者认为,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和参考文献著录的有关规定,以促进论文写作在形式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郭垂根等认为,在选题之前进行科技查新,有助于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从创新性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而学位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科技查新是针对科研立项而开展的,目的是避免科研的重复立项,杜绝浪费。但学位论文不等于科研,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论述,况且查新单位不可能对所有的选题进行查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首先要做到写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教育优势,在讲授文献检索课时,增加《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内容,着重从题名的拟定、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标引、参考文献的标注和著录入手,教会学生准确地拟定题名、正确地撰写摘要、合理地标引关键词、规范地标注和著录参考文献。至于内容质量,由于涉及到个人的综合素质,内因在起作用。因此,制度建设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甚微。
3、学位论文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位论文评审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鉴定。但由于评审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而评审结果不一定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位论文本身的质量。
陈新超的研究认为,目前学位论文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价标准未能细化;论文评阅时间过短;论文评阅人难过"人情关"。并提出了改进评审论文的措施:制定细化、统一的论文证实与考核标准;保证充足的论文评阅时间;积极推行论文盲评制度。李征航等通过统计武汉大学2003-2004年间的590份博士论文,发现存在的问题有:评分过松,不规范、评语模糊不清。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雷亚萍和关志民也利用数学模型建立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邱庚香等认为,实行硕士学位论文隐名外送评阅制度,能有效地消除公开评阅的一些弊端,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郑秋兰等认为,实行论文初审制度,有利于对论文质量进行监控。王茜、任玲、王莅等人认为,完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冯振业、郭胜伟和方仪等认为,构建科学的学位论文评估标准可以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笔者认为,依靠制定评价标准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不是靠专家评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写出来的。评审制度只是对学位论文的评价,是对学位论文下结论。这个结论是否名副其实,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一般情况下,论文本身质量高,评审结果也会高,但也有论文本身质量不高但评审结果会高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主观因素在起作用。事实上,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答辩,顺利拿到学位,而不是为了获奖。因此,完善评审制度只能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但不能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笔者认同王道红的观点:学位论文生产过程的专业性与论文质量判断标准的模糊性是其不同于产品生产及其质量检验的最明显的特征。因此,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判断的指标体系即使制订得再具体、再细致、再明确,也不可能像检验产品质量的精密度那样可以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工具并由专职的检验人员来进行。
4、结束语
学位论文质量是作者语文水平、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依靠建立管理制度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奏效的。但通过加强对学生写作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位论文,做到论文写作规范化,学术思想健康化。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开展学位论文原创性查证工作(从参考文献入手,比较文献的内容,对于未在正文引用处标注引文序号的论文,先返修再查证)以来,促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学位论文,不得不认真对待参考文献。抄袭已没有门路,弄虚作假已行不通,惟有独创才是出路。因此,学位论文原创性查证,既是防止抄袭的有利武器,又是维护原创性的证明,对学位论文质量从内容到形式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