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试论高等院校的学术规范教育


2014年04月2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20世纪90年代,在学术界出现了学者治学旨趣的转变、学术商品化现象开始形成并日趋强化,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也蔓延到学术研究领域,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几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观点各异。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以来,学术界对学术规范、学术自由、学风建设等相关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净化科研环境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庄严使命,也是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主题。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探讨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学术规范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更好地端正学风,规范学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学术规范的含义

学术规范是既反映学术实践的规律,又体现学术规范期待的、学术研究领域的行为准则。它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技术规范,就是人为的硬性规定。如:论著前要有关键词、中英文摘要、注释采用的格式等。其二是道德规范,就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搞学术研究,参考或引用前人的成果就得说明出处,不得抄袭而用。其三是学理规范,也就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各个行业理念,专指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对这一行业研究的目的、价值等理解的具体体现。

学术研究中的失范、失序、失真现象,是引发学术规范问题讨论的直接原因。建立“学术规范”的呼声是针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混乱和腐败现象而提出的。陈通明、杨杰民在《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他———关于学术界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述评》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术规范即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就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这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就构成了学术研究活动运行的机制。”

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学术规范”至少应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其中,学术研究规范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严肃的学者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学术活动是一项继承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多数选题来说,不可能存在前人或他人完全没有涉及的空白。在研究中要保持对已有成果的尊重,保持对其他学者的尊重,这是学术研究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学者必备的职业道德。其次,严肃的学者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定位。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术创新。要进行学术创新,就必须对已有的成果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第三,严肃的学者必须对自己提出的理论或假说进行严谨的证明。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它既包括对所提假设的证实,也包括对已有知识的证伪。而“学术创新”是建立在被严格的逻辑证明其符合逻辑的基础上的。第四,严肃的学者应当尽量使自己的论著文句流畅,无错别字,无病句。总之,学术研究规范既是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的基础,也是各种学术规范的核心。

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些相对的、多层次的准则。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课题的选择都要经过相当的知识积累,都要对本科题的发展史有所了解,从而使课题的选择有创新的意义;任何研究的展开都要经历资料收集和积累的过程,并对资料进行严格的批评和检验。同时学术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收集资料的层次上,而应该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提炼上升到分析和理解的层面。如果对此项研究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项研究就不符合学术规范。当然,学术规范也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在学术实践中各种规范化的要求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之中。由于学术规范面对的是不同的学者,涉及的是不同的学科,而且受时代、地域等的影响,要制定出统一的、包罗一切的规范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是否可以将学术规范划分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划分为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规范问题,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必然就有最基本的公共规则。作为学者,对自己的研究应该有最起码的学术良知,在说明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见解时,要采用规范化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和资料时,必须注明出处,等等。这是各个学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规范,也是对所有学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学术规范还应有其具体性和多样性,尤其在方法规范上,要尽可能避免简单划一,不能以某一学科的方法为所有领域的规范准则,允许在不同学科有其具体的规范,并按照自身的特点完善学术范式,这点非常关键。学术规范既要强调权威性,又要体现包容性,它的普泛化特点决定了它在制度层面上可建立一套严格的法则,以监督、惩治犯规行为。

在编辑工作中,我们更加强调学术规范准则,尤其是在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资料时,一定要注明出处,以此表明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我们知道,编辑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本身就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学术刊物(学报)担负着知识的生产与传递、积累与再创造的重大使命,学术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创造性是神圣不可践踏的。学术刊物如果学术规范失衡,它给社会的发展将会带来较大的恶劣影响。学术规范体现在学术刊物编辑的全过程,编辑工作者应该成为学术规范的指引者和监督者。学术规范是整个编辑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学术规范来指导编辑工作,这就是编辑思想的提升和飞跃。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我们要强调学术精品意识,反对学术平庸,简单重复,提倡理论创新;精心策划选题,积极组织稿源,选用学术水平高,在社会和学术界有影响的好稿件;同时要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学术研究,提倡百家争鸣,推动学术健康发展;坚持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创造有利条件,扶持校内外作者,培养学科重点,引进学术骨干,推出精品成果;以学术规范为指导,强化编辑队伍,严格实行“三审制”及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把好稿件政治关、学术质量关和编辑校对关。因此,编辑工作者要担当起维护学术规范的职责。

上述可见,学术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学术界公认的一些行为规则。学术规范体现在学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并集中表现在技术规范、道德规范和学理规范之中。

二、重新认识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

学术规范作为反映学术实践规律,体现规范期待的、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对学风建设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术规范教育是全面培养现代学术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端正学风,规范学术,必须明确其宗旨,目的在于推进学术研究工作,改良学术风气,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领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对学风建设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学术规范的含义已明确指出:学术规范强调的就是“规范”。对学术研究目的、价值的理解虽然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规范”既是作为行业行为的一种准则,那它无疑更接近“行为准则”的本义,则更应是“规范”的题中应有之义。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良好的学风是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实践表明:学术规范得到较好的遵守,学术风气纯正的时候,也是学术研究比较繁荣、学术成果比较丰硕的时候。反之,学术失范、学风不正时,要取得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术成果是难以想象的事。所以,学术规范中的三个层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学术规范与学术价值观念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学术价值观念必然导引出学术规范;学术规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成果被认同的途径;另一方面,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主体价值判断的主要尺度。学术规范的形成原则,是为了营造理想的学术环境,使学术研究更具效率,成果更富科学性。它明确指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强调重在自律和遵守道德约束的要求,对学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培养“四有”新人为学校的目标,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就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人格,增强自律意识,履行自身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同时,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又是学术研究的后备军。为此,在高等院校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良好的学风是学术规范的基础,加强学风建设,自觉践行学术规范

学风是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党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同时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学风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问题。”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学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所以,良好的学风是学术规范的基础。学术研究是严肃而又神圣的事情。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保持学术的尊严,就是保持做人的尊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十分必要。所以,倡导学术道德,重建学术规范,必须加强学风建设。

高等院校要抓好学风建设,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素质教育,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加强学术规范的训练,使他们及早在脑海里牢固树立学术规范的概念,增强按照学术规范要求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性。加强学风建设,要把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认真分析在学术上出现的失范现象的原因,倡导学术上的奉献精神。

(三)抑制学术腐败,规范学术研究,对端正学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学术失范行为,学术腐败现象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决不能因此将规范仅仅定位在抑制失范的自律守则上,要抑制学术腐败,规范学术研究,端正学风态度,就应该从促进学术工作的开展方面入手,进行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政策制定等建设性措施的实施,从而推进高等院校科研工作的不断进展。2004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这部《规范》对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明确学术要求、保证学术质量、维护学术尊严、净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规范》还对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

对基础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范》的发布,得到了学术界人士的大力赞赏和肯定。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说:“这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认为:“这个《规范》符合一切正直学者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抑制学术腐败,规范学术研究意义深远。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抑制学术腐败,规范学术研究,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坚持学术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完善价值机制和奖励体制,坚持正面引导。目前,学术界依然存在学术上的政治化、经济化,这是学术腐败的大环境,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奖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弱化,则是学术腐败的小环境,表现为部分学者学术价值偏离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正如顾海良教授所列举的: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低水平重复、隐匿源流、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自我包装、沽名钓誉、跑奖要奖、学术成果的“老板化”、“主编制”等等。因此,要坚持学术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强调学术自律,唤醒学术良知,增强抵御学术失范及预防学术腐败的免疫力,达到治学与做人、作品与人品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以保证对学术成果评价、奖励评选的公正、合理,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建设,以监督、防范学术腐败。学术规范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学术规范;提倡学者洁身自好,严格自律;建立学术鉴定制度,整顿学术秩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透明的惩戒机制,加强管理。在大力提倡学者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惩处一切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高等院校学术期刊要加强和改进出版物的注释体例规范,坚持严格的“三审制”和学术论文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编辑工作作为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就要坚守文化本位价值,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真正承担起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学术刊物应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反映理论命题、思想问题和社会缺失。尽力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社会需求和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和学术气度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学术规范教育的途径

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理应重视学术规范教育。目前,高等院校在学术道德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浮躁和功利主义思想。如:在学术研究中,东拼西凑,粗制泛滥,低水平重复等;第二,缺乏学术民主和学术责任。主要表现在以我画线,唯我独尊,压制学术观点,垄断学术资源等;第三,部分学术道德不端的人蓄意剽窃和抄袭,弄虚作假等。上述种种表现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在高等院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采取多种途径,在高等院校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刻不容缓。

我们知道:学术规范问题涉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治学态度,一个人是否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能否遵守学术规范,是关系到未来学术研究领域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学术规范,不是一部分人去规约另一部分人,而是在多数人统一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自我规约和相互提醒,使大多数学者形成按照规则做事、遵循学术规范要求来从事学术活动的习惯。我们不仅要从学术质量、学术创新的角度强调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而且要从学术尊严、科研诚心和学者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使学术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榜样和引领力量。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教师理应是学生的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长的示范作用对青年一代的学风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本人在学术规范方面没做好,就很容易对其指导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助长他们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甚至弄虚作假的卑劣行为,其后果是严重的。一所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带领学生进入该学科的最前沿。因此,是否具有一支精良的学术研究队伍是保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强对教师学术修养的培养。高等院校是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单位,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从事学术研究,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加新知识。因此,高等院校教师在众人心目中已树立了令人敬仰的形象。但是目前,在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师中,存在从事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方面的不端行为,应当引起重视。如:有些人急于求成,不遵守学术研究的规范,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说成是自己的东西;个别的人不顾他人意愿,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强行在他人的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姓名,等等;这些都是对学术研究的玷污。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的学术素养,教师首要的是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然后再去教学生做学问。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这是对教师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将为规范高等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广大教师应自觉端正学术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正确对待学术研究的名誉和回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道德自律,以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师德引导和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他们进行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规范教育。高等院校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从论文选题、查找资料、观点引述等方面入手,多给学生练习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论文。大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说服、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写作方法、写作规范,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有所收获,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就不会感到吃力费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

第三,不断强化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行为规范。对于研究生来说,更需要加强他们的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高等院校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院校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和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决定未来学术研究发展的水平。有人认为,要想纠正学术界的失范现象,“尚需从研究生教育抓起”。所以,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坚持正面引导,不断强化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行为规范,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研究氛围,激励研究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