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8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被学术界公认的一些行为规则。学术规范问题的提出、讨论与建设,主要是基于当今教育界和学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违背学术道德等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不仅阻碍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且败坏社会风气。
一、学术规范的阐释及讨论概况
建立学术规范的讨论被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长期从事学术批评与学术规范领域思考的杨玉圣先生在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中认为,学术规范讨论发端于1991年陈平原主编的?学人%丛刊的创办。周祥森学者则认为这一时间应定在八十年代末音乐学界关于音乐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规范问题的提出。至于为什么能够开展起来学术规范的讨论?一般认为缘于“学者们对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和弊端的强烈不满、深刻反思和不妥协的抗争”。如:缺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缺乏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自说自话,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的脱轨;低水平重复与学术“泡沫化”;学术道德败坏等。周祥森学者又对这场学界大讨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认为其之所以能够持续开展的更深层原因在于社会和学术两方面的深刻变革,以及与此同步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两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无疑也是对加强学术规范建设的背景分析。
首先,1989年国内外局势发生了巨变,特别是1992年中国正式把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市场体制向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术研究的误导与扭曲。其次,1989年之后,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大的转型,学术环境有所改变。民间话语、民间学术迅速崛起,有学者把民间话语空间的形成,看作是中国大陆学术界从重思想到重学术、从重义理到重考据这一重要变迁进程完成的标志。另外,八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或恢复重建,或新建,无暇顾及规范化问题。到了九十年代,学者们普遍发现自己所在的学科缺乏规范化,如学术成果与非学术成果、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混为一谈。不同学科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感到建设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把学术规范建设当作推动本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正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所说,“20年前,我们谈不到建立学术规范,因为当时很多社会科学学科还很模糊,甚至不存在,所以学术界的首要任务在于创立学科。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八十年代末,我国或恢复、或建立,并且逐步规范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现在,我们已渡过了初建学科的阶段,要大力推动学科向前发展,因此,当初没有顾及的建立学术规范的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再次,二十世纪西学的大规模传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吸纳西学以及与西学对话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本身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外学术观念和规则的挑战。最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或学科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对话,也需要确立和完善一套具有权威性的、共认的学术规范。
二、学术规范的意义及其应对的措施
建立统一、完善的学术规范是保证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学术不当和失范行为滋生蔓延的有力措施。我国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如何继承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从学术规范与学术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学术规范是保证并判断学术成果真实价值的一条重要依据;从学术规范与学者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是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是判断学术从业者学术道德之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学术规范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成果的真实价值,而且影响到学科的发展方向。我们倡导加强学术规范建设,重要的是全社会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力量要有意识地来支持学术研究,支持学术规范的建立,支持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这其中真正的操作者和参与者应该是,也只能是学者自己。作为青年学者,在中国学术繁荣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尤其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伟大使命。为此,我们更应把学术规范作为自己的学术立身之本,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身体力行,推进学术进步与学术创新。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学术规范作为自己的学术立身之本。任何一个学者,既然是学者,既然选择以学术为业,就理应尊重和遵守学术规范,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从事学术研究时,都应牢固确立知识产权观念,讲究学术道德,切忌抄袭剽窃;否则,一旦出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即学术信誉扫地。对于青年学者而言,面对前车之鉴,尤其应引以为戒。既然“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目标。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那么,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就应以身作则,对社会承担义务,对学术承担责任。
第二,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扎实治学,老实做人。“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表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和义务,而三者中“传道”又是重中之重。所谓“道”,既包括为学之道,也包括为人之道。可以说,包括青年学者在内,我们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很不够,有的甚至严重失职。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建立学术规范,亦是如此。现在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学术上犯规、栽跟头,就是因为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不少指导教师没有尽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当前的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应抓紧补上学术规范教育这一入门课,而作为教师和导师,更要做到言传身教,“我们不仅要用言教,而且也要用身教,身教的说服力要大得多。”与此同时,要把学术规范和学术责任统一起来。学者不仅应是学有专长的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而且还应该是负责任的学术公民。作为学者,不仅应强化学术责任意识,而且还要以身作则,对社会承担义务,对学术承担责任。除了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应正确对待学术荣誉。
第三,要具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把握好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的辩证关系。学术规范不仅是知识有效积累、交流和增长的保障机制,而且也为学术创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建立学术规范的同时,也要鼓励学术创新。强调学术规范,也并非是因循守旧,更不是妨碍创新。应该把鼓励学术创新看作是学术规范所要确保的最根本的东西。俞吾金曾指出,谁都不会否认,制定学术规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鼓励学术创新,促使有学术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来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完整性,把它与学术创新尖锐地对立起来,那岂不是在做“买椟还珠”的蠢事。创新是一切学术活动,尤其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也是任何学术规范的内在要求。
同时,学术规范的建立并不是要建立学术霸权,学术规范是稳定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恰当的学术规范,其价值应该能够促进学术创新,保障知识增量,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学者应坚持自由探索的精神,与时俱进,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见解,推动学术繁荣和社会进步。“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和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这些方面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更是伟大的使命。
三、结论及建议
在这个知识经济崛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在我国,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愈加密切,并且越来越依赖于后者的进步。这个曾被称为“国家发动机”的知识界,担负着孵化先进的科学技术、酝酿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因此知识界的治学风气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然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现象却严重地污染了学术风气,败坏了学术规范,践踏了学术尊严。如果不能及时遏制,不能从制度上、教育上给予足够的制约和领导,则不仅会影响知识界本身的纯净,更会损坏我们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努力而建造起来的良好的科学文化环境,遏制我们民族的科学创新、学术创新的能力,阻碍科技进步的步伐。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它要不断地创新,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说出别人所未说出的,但又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科学规范。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任何学科,其学术研究都不可能孤芳自赏,而必须通过相应的学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学术规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有序的机制,使学术研究能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大致认可的范式或平台,从而使学术对话成为可能。
既要创新,又要遵守基本规范,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推行学术规范的关键是学者的自律,重视公德,加强修养,严格自律。制订学术规范,不是一部分人去规约另一部分人,而是在多数人统一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自我规约和相互提醒,使大部分学者按规则做事,养成遵循规范的习惯。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确实是需要一个规范来作为行动的准则。而维护学术规范,对于个人,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艰苦过程;对于社会,则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变革。每一个高教战线上的学者,都应该勇敢地维护规范,积极地推行规范,不懈地完善规范,把它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使学术规范以最大的强度普及到高校科学研究领域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