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5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高校是学术的生产者、出版者、传播者和管理者,学术不端与腐败侵蚀并异化了高校的学术事业。在长期与学术悖逆行为的博弈中,学术不端检测逐渐进入我国学术成果编辑出版界、科研评价与管理界,形成了以文字重复率(TR)为主要检测指标的抄袭、剽窃以及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这种检测在揭示出不端文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因过分依赖检测系统而造成误检误判的现象。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的逐步推广,高校传统的学术观念、学术规范和学术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冲突中进行调适,在颠覆中进行重构,成为当前高校繁荣学术研究事业的必然选择。在这场破与立的学术变革中,高校学术管理者必须科学合理运用不端检测;学术职业者和传播者必须遵循学术研究规律,恪守学术伦理道德,修正学术价值标准,规范治学行为,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锐意创新,探求学术真谛。
一、学术不端检测对高校学术研究的挑战
1.学术观念层面。
学术不端检测源于编辑出版、评价管理等机构对学术成果真实性、科学性、价值性的信任危机。2008年底中国知网率先在国内推出“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并推广于多家学术出版机构,高校学术成果中的文字重复率、不当署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与腐败势头受到遏制,固有的学术理念被颠覆。
首先,改变了学术成果出版的前期审核观。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问世前,学术成果在发表与出版前均需接受严格的审核。这种前期审核主要限于选题、立意、论证等方面,由于人力、技术等限制,对于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关注有限,使其有了面世之机。这就要求对其审核必须从前期推延到发表后,这在传统手工时代难以做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应用于学术成果的审稿、待出版审核以及出版后的再检测,学术成果监测被置于日益通透的境地。审理技术的更新,改变了学术成果的前期审核观,形成了全程检测观。从“审核”到“检测”,凸显了观念嬗变与技术进步,开辟了学术成果全面质量控制的新时代。高校是学术成果产出大户和出版重镇,学术不端检测彻底改变了高校学术职业者的学术审核观,促使他们在心中建构学术预警机制,自觉把控自我,端正学术态度,严把学术成果产出关。
第二,打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术生产观。高校学术职业者从事学术研究,有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崇尚学术自由,自我意识强烈。在学术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按照自我追求去开展研究,按照自我认知与构想去建构文本,按照自我希冀去展示学术作品。这种“主观主义”在发挥其主观能动优势的同时,难免存在着狭隘性、固执性、悖逆性和自私性,体现出浓厚的“自我中心”色彩,往往与学术规范发生冲突。学术不端检测的使用,使得千百年来形成的“自我”学术生产观首次在智能机器面前遭受挫败,无论是该当受罚,还是误判误伤,其教训足以让学人惊醒。不端检测的铁律告诫学人,必须抛弃狭隘的“自我”学术观,融入学术生产主流,以免酿造苦果。
第三,否定了成果已发的既定事实观。长期以来,学术成果一经面世即成事实,为社会所接纳。除极少数严重学术不端和腐败者被揭发、暴露而受到惩罚外,多数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成果和个人未受到任何责罚。以文字重复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学术垃圾因此泛滥,由此造成的学术泡沫淹没了真正的学术成果。学术不端检测的启用,洗涤着学术成果中的污垢,促进学术管理逐步从学术文本深入到其学理内核,使得越来越多的刊物将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已发表文章撤稿,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也着手将重复发表、抄袭、剽窃等不端文章剔除。“已发表”的既定事实观被彻底改变,学术检测附着于每一个学术成果之上,“学术清算”成为新的学术规则。
2.学术规范层面。
以技术规约和道德养成为主导的学术规范是高校学术职业者的必备素养。技术规约以学术成果的编辑、出版规范为主,随着出版、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中媒介类型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学术成果引用由此变得复杂和难以把控。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技术规范主要针对纸质媒体,尽管有着编辑、出版等国家与行业标准,但编辑出版单位多有自行规定,牵引着作者,造成媒介与媒介、媒介与作者间的壁垒与隔阂,使得作者难以适从。学术不端检测漠视这种差异,基于数字指纹的多阶快速检测方法,采用量化的数字规则,一统地对学术规范进行量度,为学术自由设置边界,发挥学术引导作用,重塑学术媒介和学术管理者的公信力。
如此冲突中,媒介与作者的技术失范最终可能招致检测差评。同时,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成果审核存在着浅视性的致命缺陷,过于看重作者及其单位的身份、地位、背景等外观因素,科研成果评价与管理机构更是以成果所在媒介身价来确定成果级别。这种表象化的规范要求无情地扼杀了一批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成果与人才,并导致悖逆者道德滑坡,故意拆分自己或者他人的前期成果低水平或者重复发表、不劳而获地在他人学术成果中署名、使用枪手骗取学术成果攫得名利等“传统”的学术生产方式便泛滥成灾,成为戕害学术事业的大敌。学术不端检测鄙视这种道德失范,将学术共同体、机构、个人等生产或出版的学术成果进行多向链接比对,形成可视化的知识关系图谱,将各种学术思维关联及不端疑点呈现出来;以检测的规则一致性、系统公正性、检测程式化彰显学术的一统规范和基本法则,淘汰落后的学术方式,发挥出特有的学术规制与导引价值。
3.学术管理层面。
从生态角度来看,学术是一种有序化的事业,这种有序化的表现内容之一为学术职业者学术介入和入职的诚挚、守规与持续追求,并以鲜明个性、特殊功能和实际价值融入学术序列,成为学术有机体的组成分子。高校学术有序化依赖于必要的学术管理,学术评价作为学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高校的行政权力、人际关系、功利化评价标准等结构性因素不合理,形成的嵌入式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学术研究价值观错位、贡献率降低,学术不端泛滥,学术生态处于混沌甚至退化状态。学术不端检测是对学术有序化的诉求与整饬,对学术市场行为起着排斥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与博弈中,学术不端检测可以促成全天候持久监察防范体系的构建,将行政、学术等权力干扰剥离于文本,发挥出学术去行政化、去权威化的作用,凸显了技术哲学的魅力。在此氛围中,高校的学术目标、学术利益、学术共同体受到了严峻挑战,学术生产与管理由唯我独尊式单一化主体,转变为学术出版者、科研管理者、学术评价者、学术生产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多维立体管理与共同治理的格局。不端检测获得差评的“突然死亡”法则对以学术论文数量、级别、影响力等为主要指标的大学排名构成强烈冲击,学术GDP泡沫随时会被挤压清理,五彩的肥皂泡随时会破灭。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情地动摇了学术共同体的利益,打破并遏制了炮制学术泡沫过程中的权学、钱学、情学交易行为和利益格局。学术不端检测在对学术理想化牵引与市场功利性驱使的对抗中,构置了新的学术语境,实现了学术话语权的理想化授受,抬高了学术准入的门槛,序化了学术运行制度,强化了学术迁出制度。如此,高校学术政策发生了改变,学术准入制度、运行制度、出列制度的设计趋于完整与明晰,学术不端与低端的淘汰将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学术管理制度的设计无论是顶端、高端抑或低端,都将不得不突出与强化学术责任,将学术担当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行为,实现学术自律与学术创新,发挥出学术创生知识与信息的独特功用。
二、适于不端检测的高校学术研究变革
1.重构学术价值标准。
学术不端检测是对学术不端与腐败的矫枉返正,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检测具有链接与显微的独特效用,以其强力净化着日益浑浊的学术系统,推动其吐故纳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自国内推行短短数年间,高校以之为核心便逐步建立起新的学术检测制度。当“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学术不端与腐败难以遁形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作为学术“测谎仪”无疑成为了立在各学术利益者面前的一面镜像,据此审视自我,矫正过失,建立适于检测与评价的学术行为模式。这无疑为学术职业及相关行业设立了新的治学参照系,导引着新的学术理路的构建。不端检测通过预设的技术标准,在对检测对象的过滤与筛选中,将不端文本清理出局,最终形成了包括思想理念、技术能力、话语表达、道德伦理内化等要素诉求的新学术价值标准。为此,高校学术职业者应该摒弃功利化的学术价值观,选择课题应有顶天立地的气魄,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力戒无病呻吟或小打小敲,不做学术的软骨和侏儒。事实证明,功利化主导下的学术研究是形而下的,以追求眼前利益为终极目标,终究难脱浅陋的窠臼。学术不端检测尽力削弱着学术研究中的同构化和趋同化,有效减少成果低水平重复,对无价值重复予以否定。因此,学术职业者必须以学术为神圣事业,以强烈的契约精神去克服行为惯性和非独立思考缺陷,力争拥有学术主心骨和话语权。鉴于学术不端检测对学术创新的要求更严、更高、更远,学术职业者必须以创新为学术发展的永恒动与目标,改变粗放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模式,转而依靠知识、技术创新来提高学术生产率。将先进理念内化为学术思想与操守,学习、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大力提高学术研究的前瞻度、新颖度、层次性和价值性。
2.确立技术规范治学模式。
技术规范是学术得以建树的根本要素之一。从高校学术不端检测结果来看,多数学术不端行为源于技术的无范、失范和冒犯。与需要长期内敛习成的学术道德规范相比,尽管技术规范具有强制性、遵从性、格式化、可视化、可执行等特点,但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甚至篡改,尤其是受到学术经验的排斥。经验哲学认为,基于实践的经验可以有效指导实践,使得实践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取得预期成效。学术经验作为学术生产的本能和技巧无疑是学术职业者获取学术成果的重要保证,具有对学术规律主观感受与把握的优势,成为治学主导方式之一,进而形成经验主义学术思潮和学术流派。然而,学术研究中的经验行为易于固化在闭锁的学术环境里,所形成的定式思维和行为惯性难以应对技术规范的规约,导致学术受挫。
与之相比,技术规范将学术思维及其表达言语细分为若干个语义片段,并连接成字段,最终创设出规范性条款,实现智能机器的编目与检索,在高校学术的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植根于学术规范的学术不端检测契合、凸显并强化了技术规范,使其法则化,成为治学圭臬。因此,高校学术研究必须实现从经验行为向技术规范行为的转变,从经验行为模式向技术主导型模式转变,以技术规范为参照标准,设置学术行为边界,进行标准化与统一化管理,以便融入到整个社会学术体系中。
学术职业者必须超越经验行为,将技术规范内化为学术基础与治学之道,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扩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价值。在向技术规范转型过程中,要防止过于程式化和模式化。应该看到,在海量的学术成果面前和强大的利益驱动下,技术的负面性可能导致已有的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从失控走向失效,人工审核在铺天盖地的弄虚作假面前手足无措进而失灵。
3.创新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试图以“工具理性”去净化学术生态。然而,各种检测系统囿于研发时间短以及数据库和比对源有限等,对于规避文字重复检测的枪手代笔、刻意修改、碎片化复制等学术造假往往束手无策,对于学术成果价值的真伪高低更是无从判定,同时,检测报告所呈现的文字重复并非一定就是不端与腐败。因此,高校学术评定机构在检测时进行必要的人机互动,消除违背时间逻辑等明显的误差,得出较为客观的初检结果;还要成立以学科专家为主体的第三方审核组织,鉴别检测结果和学术成果真伪,合理取舍,判定其学术价值,最终得出客观公正的检测报告,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同时,应该建立作者申诉制度,让他们有机会对不合理的检测结果进行辩护,消弭误解,对成果及时复审,纠正误测与误判,维护学术职业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学术职业者,应该充分了解学术不端检测的工作机理,辩证地对待检测结果,实事求是地展示学术成果的合理继承、学术创新和价值贡献所在,以中肯的自我评价为检测的最终评定提供有力的证据。
学术不端检测是高校学术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为终结性评价,不端检测无法对所有成果作出不端检测,其运用场域是有限的,因此,高校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不能盲从不端检测,把检测结果作为鉴定学术成果真假优劣唯一标准,不能仅凭一纸报告草率判定学术职业者学术行为的真假正邪,更不能在职称晋升等评定中以此来决定学术职业者的“生死存亡”。对检测系统的非理性依赖就会造成学术鉴别与评价的偏误,造成“学术不公”。所以,高校不能无限放大不端检测的作用与运用场域。毋庸置疑,学术研究贵在务实求真,重在对学术真理与真知的探究与把握,促进学术职业者学术精神、学术品格和科学态度的养成,此乃高校提升整体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地发挥学术不端检测的甄别与评价功能,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术本真的理性回归,繁荣学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