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科学)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以促进高校发展(创新)和社会进步。
一、高校产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学术道德失范乃至学术腐败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学者与管理者的学术信仰、学术理念发生了问题,表现为学术道德自律与他律松弛、学术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失衡、学术活动质与量的关系颠倒。
(1)高校学术道德自律与他律关系松弛
学术道德约束机制靠的是学者自律和社会环境他律。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内因———高校个别教师学术道德自律不强:价值取向偏失、学术良知缺失。价值取向影响道德操守,进而影响行为方式,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某些教师的价值导向时,就会对学术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
他律即社会环境制度因素,是学术道德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高校教师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制度和政策。个别教师违规堕落,除个人道德修养外,与现行政策与制度设计某些不完善乃至缺陷有关,环境制度因素诱发并加速了学术道德违规。学术失范、学术腐败者的收益大于成本,用较小的投入可获得较大的产出。因此,一些利欲熏心者不顾学术道德规范的约束铤而走险,学术道德失范愈演愈烈。因此,要遏止、杜绝高校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重建高校学术道德,必须建立健全学术道德约束机制。在加强教师道德自律的同时,强化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学术管理体制、制度,使违反学术规范者无利可图,并受到惩罚。
(2)高校学术活动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失衡
学术自由主要指学者和学术团体不受外界的限制、干扰,自由地探求、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学术自由的终级价值是求真、创新。自由与责任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间的对称与均衡构成了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张力。
创新是高校及教师的学术责任之一,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兴衰成败,而且进一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发展怀有无限的责任,积极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尽力使科技为人类谋福利。然而,部分教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一学术责任,不能自觉承担以上学术责任;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学术自由,为自己学术违规找借口,从而导致部分学者学术道德失范。
(3)高校学术活动管理中质与量的错位
学术管理中量化考评的前提是对教师学术活动成果评价定性准确。然而,高校教师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成果做出准确的定性评价,有些学术成果的意义、价值往往在数年以后才能看到;再加上学术研究自主性强、劳动过程不好监控,难以采用量化标准来衡量。所以,不能用数量标准束缚教师的学术研究,尤其是那些难度大、周期长的研究。同时,发现真理、发现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潜心研究过程。如果不恰当使用量化指标考核学术活动,就会对学术研究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不能等同于写论文论著,论文论著只是科研的载体。对教师的评价片面强调论文论著数量,使人们过于关心和追求论著数量,而忽略学术的创新内容,滋长弄虚作假之风。现行职称制度、年终考核,硬性规定学术成果的量化指标,规定一定要公开发表多少篇论文或专著,不完成就意味着考核不合格,影响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个别教师为了生计,多写少研究,写一些小的容易发表的文章,而不敢或避免去攻克有重要意义但非常艰难的科学问题,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一年磨十棍”,将不成熟的研究、低水平的文章公开发表、乃至作假充数,由此便造成了学术成果质量下降。因此,高校学术研究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推动高校学术研究向其本质(宗旨)———创新转变。
二、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标本兼治
针对上述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与途径是: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上保持平衡张力,加强学术道德的内在自律与外在他律约束机制。
1.加强学术道德的内在自律机制———加强高校教师道德自律
学术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道德自律:一是实践的层面,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二是理性的层面,把外在的道德命令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我要求,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如前所述:部分学者道德失范,根本原因在于道德自律不强。因此,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术责任意识,加强学术自律,唤醒学术良心,以增强抵御学术失范及其腐败的免疫力,达到治学与做人、作品与人品的统一。
学术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水准的提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最基础的环节是强化道德自律。在培育良好学术道德风尚的过程中,个人自律的作用不可低估。有人常把职业道德下降、学术失范的现象归因于客观环境,却很少反躬自问,考虑自己的责任和作用。高校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群,只有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律,克服浮躁心理,才能保持科技创新的欲望和活力,才能使学术环境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当高校教师摆脱名利束缚,走进道德自律的“自由王国”,才能够自觉担负起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2.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增强教师学术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道德自律,离不开道德教育。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提高、自律能力的增强,除需加强自我修养外,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师德教育中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这是近年来高校学术失范(腐败)的原因之一。任何学术腐败都以学术道德的丧失为起点,学术违规距离学术腐败只有一步之遥。
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思考和回答“为什么而学术”(求真、创新)这些与人生观、道德观相关的大问题,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在全校形成遵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的舆论环境及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明确做一名学者所应该坚持的学术道德标准,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要明辨是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严谨治学。
3.强化外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学术道德监督机制,是遏止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本措施
遏止学术道德失范(腐败),除了靠教育教师自觉遵守规范(自律)外,必须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强化制度、规范、舆论等外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及监督评价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令行禁止。外部约束机制包括:学术管理、规范制度及学术道德监督评价等,即通过社会评价、社会舆论以及同行学者间的批评这些方式,遏止学术失范现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术道德的外化,对规范学术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使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得到正当解决,对道德遵守者予以支持奖励(扬善),对道德违反者给予处罚(惩恶)。学术规范制度安排合理与否,从根本上决定学术道德建设的成败。事实上,长期以来,学术规范制度安排不合理、落实不到位、监督与惩处机制的缺位,是学术失范、腐败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建立制度,以保证学术规范及学者洁身自好、严格自律。
学术道德的宗旨在于创新,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对遏止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腐败)、匡正高校学风乃至社会风气、维护高校及教师声誉、促进科技创新有重要意义。在重建学术道德过程中,要处理好学术自由与责任、学术活动质与量、学术道德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通过加强学术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强化他律,同时加强教师学术道德自律,从而提升高校学术道德水平,促进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