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1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研究生是未来各学术机构、学术团队的主力,近几年,在研究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中,剽窃现象日益普遍。一些高校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学术剽窃行为,纷纷采用反剽窃软件进行论文检测。从去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引入反剽窃软件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答辩前进行检测。高校应用反剽窃软件的初衷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学术态度,警示学生远离学术剽窃,但更多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句与注释等的修改,降低学位论文与软件所比照的数据库中的“文字重合率”。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检测论文是否过关的生意已经在淘宝网等知名网站出现,只要将学校所用系统的名称和论文发送给卖家,卖家即可通过系统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并标示出高相似的文字部分,方便学生在向学校提交论文之前进行修改。
高校内外的反应完全背离了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用反剽窃软件的初衷,看来,遏制研究生的学术剽窃现象,还应配合其他“治本”策略。在国外,研究生的学术剽窃也是长期困扰各高校的问题,本文拟回顾国外学术界对学术剽窃的研究,结合笔者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探讨学术剽窃的原因与遏制学术剽窃的策略。
一、什么是剽窃
在澳大利亚,教育部门认定学生的以下行为属于剽窃:从同学或其他人那里购买作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作业交给老师;从另一名同学那里借阅或浏览,将之作为范本,在自己作业的结构与风格中采用;从各种文献中抄袭但只作小的改动,如用同义词替代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剪切或粘贴一些段落但打乱顺序;在自己的作业中采用同学的口头或书面建议;采用小组的讨论成果,等等。
美国教育部门一般将学生的以下行为认定为剽窃:在提交作业与论文时,从其他已发表的文章中整段复制,或者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或者将往届学生的作业作为自己的交上如有的学生东拼西凑出一大段话却不知道怎么改写时,就给这段话加上一个引号,再编一个相应的脚注,因为“引用”部分会被软件自动剔除,而这个脚注是否真实,是没有老师去检查的。还有的同学先查阅外文资料,挑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框架组合在一起,再把它翻译成中文。以上这两种实质上的剽窃都是软件查不出的来,或者从一些所谓的论文修改机构或学习支持机构获得论文;①考试时从其他考生处抄写或与其他考生交流;将已经使用过的其他课程的作业拿来用于本课程以获得成绩与学分;②大量使用未经说明来源的图表,包括图形、照片以及表格等也被认为是剽窃。在以上所有形式中,最难以发现的是那些没有指明资料来源的剽窃。美国学界人士撰写论文一般会参考的《芝加哥手册》和《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册》对学术创作的各个细节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在界定剽窃方面,手册规定:凡使用他人原话在3个连续词以上,应使用直接引号,否则即使注明出处,仍视为剽窃;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引用,凡从他人作品中得来的材料和观点,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即为剽窃。
在瑞典,抄袭其他研究者的原稿、申请书、出版物、数据、正文、猜想假说、方法等都被认为是剽窃行为。学者李普森认为,剽窃不仅仅是指挪用别人的语句,它还指挪用别人的观点、想法和理念,凡未经授权而使用或高度模仿其他人的思想、语言或表达方式,均属剽窃。
中国国家教育部在2009年《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给出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第一条就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按照中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的解释,剽窃与抄袭是同一概念,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是一种窃用他人智力成果,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违法行为。
以上有关剽窃的形式与定义虽各有不同,但其共通之处是:在没有致谢和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成果,将他人的工作当作自己的。
在学术界,剽窃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但有些研究生虽然认为考试作弊不能容忍,却认为剽窃无伤大雅。比如,新加坡的许多学生就认为教师根本不必向相关部门报告剽窃行为。学生的学术行为是社会构建与形成的,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形成了对剽窃的态度,师生之间对学术剽窃态度的巨大差别,说明社会还没有对剽窃形成一致的态度。
二、为什么要遏制研究生的学术剽窃
(一)法律原因
在学术界,国内外每年均出现不少被剽窃者起诉剽窃者的事件,如果研究生遭到原有知识产权所有者的起诉,后果就非常严重,轻者取消所修课程的学分,重者被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
(二)道德原因
学术道德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研究院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将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称为学术不端。科学家们认为,科研工作中的诚信对维护科学的尊严和保持公众的信任至关重要。[诚信既是科研人员个人也是他们所工作的机构的特征,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诚信首先体现在致力于学术诚实,对自己的学术行为负责。科学史提供的大量案例表明,社会信念和个人信念有时会扭曲研究人员的工作,但价值观不可能也不应当与科学相分离。学者渴望有出色的研究成绩,这体现的是一种人性价值,但在科研中不仅要客观,也要坚持诚实标准,剽窃就违反了诚实标准。
哈佛大学在给每一名新生发放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第一页最显著的地方,用加粗字体印着: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观点据为己有的剽窃行为。在一些大学教授看来,若学生在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中剽窃,甚至被视为是对自己的侮辱。
(三)经济原因
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故教育机构有责任确保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反映学生的能力。从个体层面来说,剽窃对那些努力而诚实地完成论文拿到学位的学生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它伤害了发生剽窃行为的学生本人,因为他们不仅不会从研究和学习中获益,还极有可能毕业后不具备胜任相关工作的能力,致使他们在研究生期间的时间与经济投入付诸东流。
三、有多少学生及哪些学生选择剽窃
学生剽窃的规模、特点与程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间会有不同,很难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焦点不同,一些文献研究了所有形式的学术不端,包括剽窃、伪造或篡改数据、捏造事实、不当署名、重复发表等,而另一些文献只研究学生的剽窃现象;二是信息来源存在差别,一些研究是基于学生自我报告的剽窃(这种研究不完全可靠,因为学生所做的与所说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另一些却在因特网普及以来,国外有许多网站提供低收费的论文下载,有些论文写作网站声称可以提供作业写作服务,且可以应对所有的剽窃检测软件,有的还有“保证原创”的承诺,用户只需在线提出要求(包括论文题目、截止日期、字数等)预订,7天甚至1晚就可以完成。学生使用信用卡在网上轻轻一点就可以购买一篇论文。大学教授们认为,对那些不缺钱且将社会生活看得比学习更重要的学生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诱惑。
学生的这种“自我剽窃”相当于论文发表时的“一稿多投”或“重复出版”。一稿多投一般只有在“平行出版”,指用不同语言进行的发表,同一语言若满足必要的条件,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第一次发表的论文的读者层和第二次的必须不同,例如,以基础医学研究者为读者层的英文版论文发表后,以中国国内的临床医生为读者层、用同一数据再次发表的中文版论文,就可以算是平行出版。但是,其平行出版的意义,必须得到两个杂志社的编辑委员会的共同认可,并且,在第二次发表的论文上必须注明本文为平行出版论文)情况下才能被允许。山崎茂明(2005)认为,防止一稿多投最有效的方法是“确立以论文质量而不是发表论文数为评判学术成果的主要评估方式”,即在研究者申请职位与资助时,审查委员会应从质的角度对其进行审查,要求申请人提交“X篇左右的论文复印稿”,而不是“论文数目单”。一些西方学术机构近来就采取了这一对策,如当对某个人的职称晋升或者研究项目申请进行评估时,只考虑研究人员提交的代表作的质量,或者只考虑有限数量的论文,而不是论文数量越多越好。
2007年,耶鲁大学生物学教授Stephen Stearns作为北大—耶鲁联合培养计划的授课教师,在北大遭遇学生剽窃事件后,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我心情非常沉重,好像走在泥沼地,开始怀疑上课的意义。为了当名好老师,我认真备课,详细地批改论文。生命如此短暂,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存心欺骗我的人的身上呢?只考察教师发现了的剽窃(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有许多剽窃行为并没有被发现)。
不少研究者的结论表明,至少有50%的学生有过剽窃行为。一些学生自我报告的剽窃率达到四分之三,最严重的发现是80%的研究生自我报告,至少存在一种形式的学术不端,包括剽窃。
哪些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剽窃呢?对剽窃的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剽窃。与年龄更大的人与成年人相比,非成年人更倾向于采取剽窃行为。其母语不是英语的国际学生,为应对语言方面的困难,以及缺少相应的学习策略,更有可能发生剽窃行为。较之学分绩点更高的学生,学分绩点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剽窃行为,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更活跃的学生更有可能剽窃。许多研究都强调,学生在决定是否剽窃时,会考虑被发现的可能性与后果,故在有严格的反剽窃规则约束的大学剽窃发生的概率更低。缺少自信、处于压力与寻求父母与同伴认可的学生更易于剽窃。学生对那些认为不重要或不感兴趣的课程,以及教师较少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教师较宽容的课程,更倾向于采取剽窃行为。
在不同学科之间,美国最顶尖的31所大学的学生自我报告结果表明,剽窃行为发生最多的依次为商业、工程、科学与人文。在不同国家之间,有84%的波兰学生存在剽窃,美国只有55%。随着时代的发展,主要是获得数字资源越来越容易,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压力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除此而外,研究者在其他方面的看法就不太一致了,这主要源于研究变量的复杂性,这些变量包括学生的信仰与价值观、个性、压力、课堂环境与学习背景等因素。
四、学生为什么剽窃
为应对剽窃,教育者需要了解发生剽窃的原因,但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找到简单的因果联系。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选择剽窃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无知:尤其是非故意的剽窃行为,学生们并不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剽窃、何时该引用、引用什么以及怎样引用,不知道什么是“常识”,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
2.时间管理:学生的时间要用于社会生活、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承担家庭责任(尤其是对已成家的学生来说),以及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作业的压力。导致学生剽窃的时间管理方面的原因还可能是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收集信息而不是分析信息,或者不能从多种信息来源进行选择,或者低估了完成作业与论文所需要的时间,等等。
3.懒惰:一些学生仅仅是不愿意勤奋地工作、拖延,以及想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来学习。
4.面对压力时展现的个人价值与态度:一些学生认为社会压力的存在使他们不可能不剽窃,通过没被发现的剽窃而使他们获得了高分或学位,这就是一条聪明而可以接受的捷径。
5.藐视或寻找刺激:有些学生将剽窃视为对权威的藐视,或者认为这些作业与论文既不重要也不具有挑战性;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从剽窃中体会到了打破规则的刺激,因为他们认为教师们审查研究活动中的剽窃行为是一种耗时而充满风险的活动,故不可能发现他们的剽窃行为。
6.学生对老师与课堂的态度:一些学生选择剽窃是因为他们对老师认为有意义的作业与任务持否定态度,他们并不认为那有什么意义。师生之间是否互相信任对是否发生剽窃也很重要,因为研究表明,发生剽窃的课程一般是那些学生认为老师不会认真阅读或了解他们的作业或研究工作的课程。
7.诱惑与机会:今天的学生已经习惯在网上下载音乐、阅读电子书,他们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当网络搜索引擎工具使寻找和复制信息更容易时,剽窃就应运而生。在因特网时代,学生很容易进入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这些电子文献一天24小时、一周7天都开放,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安全而舒适地下载,网上资料很容易通过有效的搜索引擎如GOOGLE等即刻获得,所以全球教育部门都面临所谓的电脑剽窃(即英文文献中所称的cyberplagiarism、mouse clickplagiarism或cybercheating)。因特网为学生提供了2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学习与教学资源,也向学生提供了用“剪切与粘贴”方法进行剽窃的机会。
8.利益驱动与缺乏威慑:学生通过剽窃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提高平均绩点)和节省时间,如果学生认为被发现的机会很少甚至为0,或者他们被发现后惩罚很少甚至没有惩罚,那么,剽窃的收益就超过了风险。
一项研究表明,有29%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学术规则而发生了无意识的剽窃,有54%的学生采取剽窃行为是因为懒惰,或者时间管理存在问题,40%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获得资料加剧了剽窃发生的可能,59%的学生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而剽窃。
五、什么措施能有效制止剽窃
抑制剽窃的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积极因素,如自我尊敬、对其他人(包括原创知识的所有者与老师)的尊重、学习欲望(若剽窃就学不到任何东西)。二是消极因素,如恐惧(担心被发现、担心陷入困境、担心失去工作或担心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内疚(有些采取剽窃行为的学生会有深深的内疚感)。三是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外在于学生本人,如学生相信教授对某一领域的文献相当熟悉,教授是绝对可靠的专家,在研究剽窃问题的文献中,一般将剽窃分为非故意剽窃与故意剽窃,非故意剽窃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恰当地引用与参考,又称为技术剽窃。与非故意剽窃相比,故意剽窃是更严重的欺诈行为。由于认定非故意剽窃非常困难,故在处理学生的剽窃事件时一般不对两种剽窃进行区分。学术界普通认为,对于常识(即共同的知识)在学术写作中并不需要引用,但“常识”的精确定义是什么?由谁来定义?这些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结论。
在学术界,专职研究人员也面临工作压力,这同样可能诱使他们草率行事,比如,把实质上相同的研究结果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发表,或者把整块成果拆分成“尽可能小的可发表单元”来发表,这类论文不能给出所描述的研究项目的整体成果,是一种不被学术界鼓励的面对压力而牺牲质量的做法,而且,长串的发表记录并不能为劣质的研究争来好声誉,有着曾发表过质量可疑成果名声的研究者,他们发表的所有东西都会受到同事的怀疑。当然,因为压力而剽窃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的。
他们会发现任何剽窃的文字与思想;被发现的可能性,几乎所有想剽窃的学生都会考虑这一问题,这是强有力的外部因素;时间压力,有些学生认为,剽窃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潜意识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学生会考虑剽窃时要进行计划,并要花时间避免被发现;将来需要的知识,若研究工作或作业要求的内容是学生将来需要的某方面的知识,学生就很少剽窃,如社区咨询服务的学生认为,如果是有助于他们通过执业考试的特定知识,或者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技术和学生将来需要运用的知识有明显的联系,剽窃行为会减少。以上三大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教师无能为力的,如课堂知识是否与将来的工作有关,还有在短期内提高个人自我尊敬与学习的欲望等内部因素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将这些特征体现在招生政策中。应对剽窃行为,国外正在采取的对策是调查有嫌疑的论文,提高被发现的可能性、建立诚信制度,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将来会需要这些知识等。
(一)采用反剽窃软件和其他手段进行检测,并提高对剽窃行为的惩罚力度
电脑剽窃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技术既可以让学生随意地搜索与复制资料,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比较来侦查剽窃。但单纯依靠技术虽然可以激励学生们改善引用与参考的技术,并不能实现纠正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国外学生会采取
汇替换、对来自不同文本的段落与句子进行修改以使之互相协调(以避免语气与写作风格的不一致①)、所引用的文献出现在正文中但不出现在文后的参考书目中等“反侦查”手段,甚至还有一些人采取将美式拼写法转换为英式拼写法的措施以逃避软件的检测。另外,技术手段也不能侦查出剽窃者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
2003年,对11所加拿大大学的16000名研究生的在线调查表明,至少有1/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剽窃过1次,1/5的学生承认曾有过更严重的学术诚信问题,5%的学生承认他们曾在网上购买论文作为他们自己的。从2001年到2002年,排名第一的多伦多大学,人文类学科从网络资源进行剽窃的研究生比例甚至从50%上升到了99%。面对这些让人警觉的统计数据,加拿大大学开始使用软件(主要是Turnitin)来阻止与发现学生的剽窃行为,早在2004年就有28%的大学在使用这类软件。但引起国内与国际媒体关注的事件———一个学生拒绝将论文通过该软件检测———出现后,高校开始讨论替代检测软件的反剽窃方法。英国朴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经济学系的Alan Collins和Guy Judge以及萨里大学(Universityof Surrey)经济学系的Neil Rickman(2005),建立了剽窃行为的经济模型,研究了学生在节省时间与获得高分的动机下,其剽窃行为的选择。
在时间节省行为的剽窃模型中,他们考虑了五种情形:第一,考虑没有兼职也不会剽窃的情况,学生会将时间用于休闲与学业,假定用于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分数,故增加了效用,但也假定学生享受来自休闲的快乐,故为了最大化效用,学生会考虑如何将时间配置在这两种活动中,直至休闲的边际效用等于学习的边际效用。第二,考虑学生从事付薪的兼职工作并不会剽窃的情况,时间成了一种预算约束,假定学生工作可以增加收入,可以用收入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但不必为剽窃付费,并令工资率和消费品的价格成为外生变量。第三,考虑学生兼职并且需要购买剽窃的材料,但剽窃行为不存在被发现的风险的情况,在这一模型中,学生需要用预算收入购买剽窃材料,但无需付出时间,这一模型放松了时间约束但加强了预算约束。第四,考虑学生剽窃会被发现并惩罚的情况,学生知道这一点,并据此得到预期的最大化效用,学生会比较被发现的风险(概率或可能性)和被惩罚的成本(如重交作业、分数降低、甚至毕业后的收入降低)。第五,考虑学生从事两种剽窃的情况,这两种情况的成本、节省的时间以及被发现的风险都不同:一是学生从公开出版的不同学术资源中寻找适合完成自己作业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剪切、粘贴,或抄袭公共领域的印刷材料,材料虽然是免费的,但学生要花时间搜索与选择,但如果他们不会被发现付出一定的时间是值得的,即使他们会被发现,概率与惩成本都不高;二是学生向私人付费让其代做,或者通过一些中介公司的安排让他人代替自己来完成,这两种方式的优劣都有赖于各自的成本和被发现的风险,它们都由工资率与学习时间的边际效用决定。
在提高分数的剽窃行为模型中,假定学生剽窃是为了提高分数或成绩,而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可采用两种投入提高成绩,即诚实学习与欺骗。
如果他们的理论模型合理地解释了剽窃行为的特征,那么,对大部分选择剽窃的学生来说,从事学术工作相对其他活动来说,效用较少,故减少剽窃行为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预期被发现的可能性和惩罚的严厉性,增加剽窃的成本,以降低剽窃的效用。
但是,对被发现和惩罚的害怕可能只对某些剽窃者管用,而有些剽窃行为的发生跟文化与环境有关,提高剽窃被发现的比例并不必然能阻止那些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认为剽窃无关紧要的学生的剽窃行为。
(二)建立诚信制度
1990年代北美大学的调查显示,学生并不认为剽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老师也没有采取措施有效制止它。为应对这种挑战,许多高校制定了正式的诚信制度,呼吁学生重视学术诚信和社会责任。
1994年,只有1/4的北美大学引入了这种制度。到1990年代后期,美国大学决定在阻止学生欺诈(包括剽窃)方面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北加利福尼亚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学术诚信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CAI)的成立显示了美国大学的这一决心。现在,超过200个高等教育机构加入了CAI,以强调学术诚信的基本价值(诚实、信任、公平、尊重与责任)。
CAI所采取的方法是告诉学生学术诚信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鼓励和要求学生签署他们将遵守学术诚信、不欺诈不剽窃的誓约。但在学术诚信精神的制度下,不同机构的程序不一,如杜克大学和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要求学生参加公开的签署仪式,每个人都必须承诺遵守大学的学术诚信规则,而在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这种修改是为了躲过教授们的“法眼”,因为教授们见多识广,读过无数论文,甚至一眼就能挑出哪些论文是剽窃的,因为它们通常看起来不像是某个学生写的(与该学生以前的写作风格不一致),或与所分派的作业不相吻合,或前言不搭后语(因为剽窃自不同的文章)。
land),校方要求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与考试时写作和签署诚信协议。在预防剽窃方面,美国的许多大学在学校网页及学生学习、生活手册中的显著位置上都设有有关剽窃问题的专题,并为研究生开设包括剽窃问题在内的学术规范课程,内容包括剽窃的定义、分类、预防措施及写作练习等。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这些大学都会分发给学生清楚的反剽窃规则,同时教师也与学生公开讨论以避免误解,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术诚信是大学的重要制度。北美的经验还说明,学生在诚信规则方面应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应参与规则的形成与实施,当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时,诚信制度运行良好。
关于学术剽窃是否可以通过教育避免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学生对学术诚信的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术兴趣、社会活动和学生性别。但研究者一致认为,在有规则制约的机构,学术诚信水平更高,学生自我报告的剽窃行为也更少。
(三)改善评估与考试制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并在课堂上讨论剽窃的结果,一旦剽窃发生就要及时采取行动。
在课堂作业与小组讨论设计时,教师给出的问题不应该是记忆性的,不要采用选择、判断题,而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讨论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与问题。每一届学生的学期考试中,不能沿用同样的试题,而应从试题库中随机选择问题,或彻底更新试题。通常说来,那些论文的相关主题可以在网络上复制或者从往届学生那里获得的课程,学生更有可能采取剽窃行为。所以,对那些发展变化很快的学科,任课教师应更新课程,经常更换论文的主题,更新授课材料不仅使课程变得有趣,而且也让学生没法从以前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中获得旧的考试与论文材料。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估信息,而不是复制信息。另外,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供一篇论文而不监督他们的进展,这就为学生创造了剽窃的机会,因为学期末到来时,时间已所剩无几,那些还没有开始的学生只得寻找能让他们快速完成论文的剽窃方法。这说明教师应将论文视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并让学生上传其借用思想与观点的所有文章,老师每周浏览一次,每次课留出15-20分钟时间来了解、监督与评论学生的进展。对那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应与学生讨论,他们研究中的剽窃是如何危险,他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对于将来职业的成功是多么重要等。
除以上三大措施外,学校还应给学生提供配套的学术支持,如由专门的机构(如学术支持中心、图书馆等)与专业教授提供关于时间管理、学术写作、学习技术、任务管理的研讨班等。
六、对我国研究生学术剽窃的思考
在中国,研究生的学术剽窃无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处理研究生的学术剽窃行为时,通过软件协助检查只是一种事后的措施,研究生阶段是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形成的重要阶段,研究生只是受教育者,所以不应只关注惩罚与威慑手段,而应采取能达到实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治本措施。
(一)清晰界定与公开讨论学术剽窃
到底什么程度的抄袭才算剽窃?即使在应用反剽窃软件的学校,我国也没有设置统一的标准。文字重合率达到10%、15%还是30%才叫剽窃?根据国外的定义,比较隐蔽、难以判断的应该是对核心观点的剽窃,尤其是对文科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学术研究主要是阐述一些观点,如果有些观点完全雷同,而只是观点的推导与论证存在一些差异,这是否仍应被界定为剽窃呢?所以,中国高校需要从形式与实质两方面清晰定义研究生的学术剽窃。
(二)向学生提供学术规范指导,降低非故意剽窃行为
高校在惩罚研究生的学术剽窃行为之前,首先应确保学生知道什么是剽窃,让学生知道引注的基本原则,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网络和电子资源完成他们的作业与研究以避免剽窃。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一个句子都是作者造出来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作者原创的情形是极端罕见的,因此,写作学术论文当然要参考别人的文献。如果学生不了解规范的学术要求,对那些即使本身并不愿意剽窃的学生来说,仍会发生无意识的剽窃。通常,大部分研究生的剽窃行为都不是故意的,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不了解引用规则,或者是因为做笔记时匆忙、粗心,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了他人的观点之后,而没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以致其解释和概括不足以与原文区别开来。
在中国,学术训练不足是导致学生非故意剽窃的主要原因,因为目前的大部分高校较少开设关于学术规范的课程,没有将学术规范列入研究生的教育体系中。除此之外,任课教师与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在学术规范方面的指导也很少,在研究方法、引用他人作品等方面,与研究生的交流极其有限。没有规范的学术教育,研究生对引用、注释等学术论文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自然无法坚持学术操守。
除任课教师与导师外,其他校园机构(如图书馆、学生社团、写作中心、教育服务部门等)可以向研究生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图书馆的专业工作人员最有优势指导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引用、采取何种引用方式、用何种工具管理来自网络的信息,甚至可以提供以上内容的在线教育。总之,任课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论文指导老师以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清晰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并让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剽窃,这至少可以减少由于不当引用、参考或表述而发生的非故意剽窃行为。
写作两门课程。ACE为全校学生提供学术支持,通过网络、课程、个人辅导等方式辅导学生提高学习技能,例如,提供关于时间管理、记笔记、准备考试、集中注意力、设定学习目标等学习技能的研讨课程或一对一的辅导,也为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提供数学辅导课程,并向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免费提供各种各样的英语课程,如研究生英语交流、阅读与思考(用英语思考)、词汇、学术写作,等等。ACE在网站上说,学生遇到的任何学习障碍,他们都能解决。
(三)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措施,降低故意剽窃行为
在研究生的日常教学与课程论文写作中,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如何逼近问题,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如何解释最终结果而培养专业的思维方式。
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每门课程笔者都会在第一次上课时先讲授“课程概论”(大概相当于美国大学课堂教学中的Syllabus),内容包括课程框架、课程要求与学习资源,并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如何避免剽窃,第一次剽窃会导致该次作业以零分计,而第二次剽窃就会意味着这门课程无法通过。
同时,笔者也尽量避免布置一些要求学生去收集和陈述信息的作业,而要求学生对一些独特的或最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因为后者没有太多的现成资料可供参考,发生剽窃的可能性更低。比如,在探讨中国税制改革时,如果让研究生陈述支持与赞成房产税改革的理由,学生肯定会选择节省时间的剽窃,这一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但若给学生四种理由让他们比较与对照这些观点,思考与学习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笔者在要求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时通常会随机选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来监督他们的进度,以杜绝学生在最后一周甚至最后一天因没时间完成课程论文而仓促抄袭的情况发生。课程论文初稿提交后,笔者也会随机进行一些口头考试(如问学生“你从你的课程论文中学到了什么”?“在写作课程论文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以及你是怎么克服的”?),以了解他们是否熟悉自己的观点。另外,给学生留更多的作业虽然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学得更好,因为作业多得没办法完成或者作业的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除课程论文外,笔者一般不会再布置其他的作业,即使有,这些作业也都与学生的课程论文息息相关,如学生所研究主题的文献综述、对所研究问题的某一主流或非主流观点的评价等等。
(三)教育部门应共同关注研究生的学术剽窃,统一行动
由于中国高校反学术剽窃的制度不够健全,对研究生学术剽窃的态度也不一致,缺乏处理剽窃的统一方法。各高校担心因学生剽窃勒令学生退学的事件会影响大学的声誉,不愿意对被发现的研究生学术剽窃采取行动,这就使个别教师劝阻与惩罚剽窃的努力成为徒劳。所以,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中面临的问题是,他们一般不愿意处理研究生们那些被怀疑的剽窃,因为证明剽窃的时间多、工作量大,而且教师也不愿意因为对剽窃的调查而导致学生申诉,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或成为学生与同事眼中“小题大做”的“异端”。结果是教师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中倡导的种种降低剽窃的方法可能并不会发生作用,只好看着研究生的学术剽窃现象愈演愈烈而无能为力,这正如西方的某些学者所言:你从来不要指望消灭它,所以你最好还是学会去适应它。
要改变这一状况,中国高校不妨以澳大利亚制定的“教师管理学术诚信的十条守则”为指南,警示我们的研究生———学术界未来的主力远离学术剽窃,这十条守则是:(1)肯定学术诚信的重要性;(2)培养研究生对学术的兴趣;(3)像信任自己那样信任学生;(4)创造课堂信任环境;(5)鼓励学生为学术诚信负责;(6)清楚表明对学生的期望;(7)形成公平而富有成效的评估制度;(8)减少学术剽窃的机会;(9)一旦发现学生剽窃就迅速应对;(10)公布清晰明了、全校各部门协调统一的学术诚信标准。
总之,遏制研究生学术剽窃的措施主要应重视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学术诚信习惯,而不是惩罚,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是,在统一标准与学术训练同时启动的情况下,惩罚也是必要的。我在课堂上通常采用美国学者李普森(2006)关于引注的观点:当你声称自己做了某项工作时,你确实做了;当你仰赖了别人的工作,你要引注它;你用他们的话时,一定要公开而精确地加以引注,引用的时候,也必须公开而精确,当你要介绍研究资料时,你应该公正而真实地介绍它们,无论是对于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文献,还是别的学者的著作,都该如此。同时,笔者会告诉学生,避免剽窃的唯一办法就是对以任何方式使用的、来自他人的任何观点、段落、文字,以及图表进行引用,说明它们的来源,并表达对原作者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