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学术期刊所滋生的学术腐败现象剖析


2014年04月1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腐败的产生有其深层的内在原因,如学术管理不健全、学术评价体制有缺陷、学者道德沦丧等,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的载体、传播的主要途径,学术腐败的表象如浮躁、抄袭、拼凑、炒作、学术泡沫化等大部分是通过学术期刊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市场中的一个环节,负责大部分论文形式学术成果的输出,是学术腐败的实现途径,对学术腐败的形成、繁衍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杨玉圣总结的学术腐败8种表现形式中,学术期刊至少与其中的5种相联系,即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不少学者也认为,学术论著发表出版中的腐败现象是学术腐败中最突出、最普遍、反响最强烈的腐败现象。本文主要分析因学术期刊的直接或间接行为所产生的学术腐败,并试图找出治理对策,对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品格,优化学术生态环境应该说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术腐败在学术期刊上的表现

1.因学术界与学术期刊的联姻而产生的学术腐败

因受功利因素和商业因素的入侵,科研成果在高校成了提升学者自身地位、获得物质的和精神上的满足的途径。只要有科研成果,就可以拿经费、评职称,就受到重视,甚至就能谋到一官半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反过来又刺激学者们更多地追求科研成果的制造。这种科研评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甚至殃及研究生培养机制,现在高校都要求硕士、博士必须在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论文答辩。这种量化的结果导致,一方面学界“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科研成果频出;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数量突飞猛进,部分学术期刊在没有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盲目扩容,如以加速出版周期为理由增加页码、加大开本尺寸,或季刊、双月刊改为单月刊,或月刊改为半月刊,或一号多刊(多版)等。这种学术期刊表面的繁荣更促进了大量平庸论文的产生。现在已经很难说是因为论文的泛滥导致期刊版面的扩容,还是学术期刊数量的上升和单个期刊栏目的增加满足了学术界的这种论文需求,已经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反正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生长,他们一起造成了论文漫天飞的“壮观”现象。

2.因部分学术期刊的行为直接产生的学术腐败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实现环节,是学术成果的最后出口,学术期刊自身的行为与学术腐败的产生密切相关。因期刊或期刊编辑的个体行为直接产生的腐败现象有:一是一人包揽一期期刊。在一期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由相关作者撰写的文章,探讨一系列相关问题或一个热点问题,这是很多学术期刊常用的做法,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增刊经常会采用这种方法。有的采用独著形式,有的采用合作形式。姑且先不说这种论文含有多少学术信息,这种表现形式就是违背期刊出版常规的。这种不规范的做法,与其说是因为不当的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不如说是因为这些期刊不顾其“平台”功能,自我封闭的行为所致。二是自留地问题。在我国,从中央级研究机构,到地方性社科院,从全国重点大学,到地方各级院校乃至专科,再加上全国党校系统,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学报。其中,大多数学报似乎是为本校老师而设,版面全被本校老师包揽。这种刊物的存在似乎主要不是为了公开的学术交流,而成了本单位教研人员自产自销的“学术自留地”。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学术腐败现象。学术期刊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学术平台,要广纳天下名稿、好稿。三是期刊侵犯作者著作权现象频发。一种情况是有些编辑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增减作者、变动原文作者顺序。如期刊追求名人效应,发研究生的稿子时必须加上其导师的姓名,或者在有导师姓名时把导师姓名调换到第一作者。另一种情况是未经作者同意,随意挂名或冒名。如编辑替自己或别人在即将发表的文章上挂名。作者苦于发稿难,为和编辑搞好关系,有求于编辑,一般都委曲求全。

3.因学术期刊自身的腐败行为而间接产生的学术腐败

一是编辑部门收取版面费。收取版面费目前似乎成了期刊界公开的秘密。不仅如此,有些期刊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违反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出版增刊,没有在封面注明增刊字样,蒙混作者,并进一步蒙混职称评审单位;以出版增刊或出版专辑、论文集等形式,大面积地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个别期刊一号多刊,将一次性获得批准出版的一期增刊,拆分成两期甚至多期增刊出版,以便多发表文章、多向作者收取费用。这是典型的期刊寻租行为。这种违背学术原则的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大量的学术泡沫不断地涌现。二是编辑与作者的私下交易。很多期刊都是栏目负责制,由一名编辑负责一个栏目,实行由责任编辑采稿、定稿到编辑、校对一条龙。还有的期刊是一期编辑负责制,也就是这一期全部由这一个编辑来完成,从策划到审稿、编辑,完全违背了编辑出版的一般流程。这种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使“作者与掌握稿件生杀大权的栏目编辑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机会,”使编辑私下寻租成为可能。有的编辑甚至与发表论文的中介组织“友好合作”,这种中介组织与期刊互有需求,“期刊需要版面费,网站需要期刊版面,各取所需。”网站直接与期刊编辑联系,支付给编辑一定的费用购买版面,再以此版面出卖给作者,从中牟利。或者直接给编辑介绍文章,作为作者和编辑的中间人,从中收取中介费。

二、因学术期刊而滋生的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

1.价值定位偏离

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内容缺乏创新,千刊一面,栏目设置雷同,学术含量不高,造成学术泡沫化,甚至剽窃之作也大量盛行,学术期刊的功能日渐异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没有坚守学术本位。学术应该是期刊的立刊之本,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和追求的目标。而学术发展和学术进步又是以学术服务于社会为基础的。目前有些学术期刊缺乏学术本位意识,所刊登的论文既没有一定的创新性又不反映社会现实,纯粹为办刊而办刊,为出版而出版,不讲求期刊质量,不重视学术生命。甚至在利益的驱动和引诱之下,各种寻租现象也层出不穷。(2)期刊匿名审稿形同虚设。

匿名审稿能保证稿件的质量和用稿的公正性,在采编环节堵住一定量学术腐败的产生,这也是国外知名期刊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国很多期刊名义上规定了匿名审稿制,实际上都形同虚设。主观上,有的期刊根本就没有真正实行,只是自己期刊的一个招牌而已,有名无实。客观上,也有很多原因致使该制度的缺位,如名义上虽然是匿名稿件,但实际上,在其行文和注脚中仍然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出了作者的相关信息;作者或编辑或相关人私下给匿名审稿者打招呼,一般都不会被拒绝;由于信息不对称、判定是否剽窃之作的成本太高,难度较大,剽窃之作即使通过匿名审稿仍然进入了出版程序;匿名审稿只是部分执行,对有些不敢把握的稿子才拿到专家审阅等。(3)“边缘”栏目设置的不合理。所谓“边缘”栏目,是指在期刊栏目设置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栏目,这种栏目往往上的文章少,不作为期刊主要栏目来建设。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考虑期刊的特色、定位等因素的同时,栏目设置试图尽量兼顾多个学科。而由此却到来了很多问题,产生了一流的期刊三流的栏目现象。比如,一篇质量上乘的法学文章,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法学专业知名期刊,其次是政法学院学报,然后是全国核心期刊中法律栏目。那种既不是法学专业期刊又非核心的一般期刊的法律栏目所能接收到的稿件质量好的少之又少,但期刊的连续性和栏目的稳定性决定了每期必须都要上文章。因此,这种栏目在无奈之下或者无形之中便成了吸收泡沫论文的垃圾场。

2.行政色彩浓厚

我国的学术期刊在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所有制的产物,期刊一律都有主管主办单位,每份学术刊物都有一个幕后的单位实体在支撑,主要是各级高校,社科院、社联和党校四大系统。办刊资金受单位拨付,人员包括主编、编辑受单位安排。“它似乎不受知识市场波动的影响,也不必面对学术市场的竞争压力,办好办坏一个样,是永远不破的铁饭碗。这些刊物与其说是公共的、开放的,不如说是家族的、封闭的。其质量当然可以想象。”并且期刊的利益与单位的利益紧密相连,许多主管单位常常简单地将期刊作为一个行政部门来管理,用行政指令来解决学术生产中的问题,严重违背学术生产规律。主要表现为:一是为本单位服务,如只发本单位教职员的文章,成为本单位教职员工发表文章、评定职称而设。二是为本单位创收。通过公开或私下出卖版面、刊号,出增刊等行为谋取单位的小范围私利。三是主管领导的官职化。主管领导或者主编追求期刊效益和效应,提高本校或本单位的知名度,拜访、拉拢名人稿件。或者是受官场文化的影响,将提升期刊知名度当作自己升迁的政绩,完全违背了学术发展规律。

3.非学术因素对学术期刊编辑产生制约

一是外在势力对编辑的胁迫(制约)。“目前我国的学术刊物数量已经堪称世界之首,撰写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已经是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同时,科研成果的量化也催生了一系列的中介组织,如“论文发表一条龙”公司、论文发表网等。有需就有供,大量的论文市场和大量的期刊版面,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专门为发表文章者找版面、为版面找文章的中介组织。在这种种中介组织运作过程中,编辑们无疑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拉拢、进攻的目标。面对这种外在势力的胁迫,人情稿、关系稿、权势稿、面子稿,更是难以杜绝。

二是来自编辑内在欲望的牵引。如果说学者因学术道德沦丧导致了大量的学术腐败产生的话,而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学术作者们同处在共同的学术市场之中,“在同一种体制下相生相伴,共同目标应该是相同的,所受到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和法律规范的监督应该是一致的。”他们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和引诱。首先是利益的驱使。其次是编辑权力的扩张。编辑作为学术成果的“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对稿件的取舍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稿件命运的权力—学术权力,在目前我国学术界学术权力不受监督的状况下,导致很多编辑利用这种权力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寻租活动。

三是编辑自身角色的缺位。编辑作为“学术把关人”的权力来源于特定期刊背后单位的授权或聘用。这种授权或聘用本来就带来一种行政色彩,自然受单位制约,并非真正获得了“学术把关人”的意志或“学术把关人”的权威,所以也很难显示把关人的力量。在很多编辑部,用稿取向是受单位的利益制约的,编辑“把关”时首先考虑的是本单位的利益。和“编辑权力扩张”的情况正好相反,一些期刊的编辑基本上没有“把关权”,编辑的位置实际上被架空了,只是“代言代笔代编代出版的工具”而已。编辑成了名副其实的编辑,只是排版校对,来什么文章,上什么文章。另外,很多编辑因为知识结构的差异和判断失误,或缺少学术鉴赏力,未能或不能让真正有价值的稿子得到录用,其“把关人”角色是徒有虚名。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编辑在把关环节上的缺位和放行,致使学术垃圾日益泛滥,说“有多少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就有多少编辑的协助、同谋和放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学术期刊腐败现象的治理对策

1.坚守学术本位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渠道,同时又是学术传承的重要工具,必须以学术为本,找准定位,担起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这应该是一个学术期刊一以贯之应该追求的目标。一是改变当前成果鉴定的功能,强化学术交流功能。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是把握作品的关键环节,应该改变当前的成果鉴定功能,遵守学术发展的规律,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强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不断优化学术生态环境,引领学术,传播学术,积累学术,担起期刊责任。这就要求学术期刊不能一心只追求转载率,而要有强烈的学术生产的意识与高水准的学术鉴别能力,能在大量的来稿中分清合格与不合格产品。二是淡化单位色彩,强化学术期刊的独立性。学术期刊不是行政机关,应当从主管单位中剥离出来,从行政指令中解放出来,让学术期刊真正走进学术市场,在知识的场域中形成良性循环。一份期刊如果过分依赖主管单位,“没有一个独立的立场、没有一个独立的追求和对外部的一种干预的抗打击能力,这样的刊物很难有学术生命力。”有独立性,才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品位,在学术市场中才有竞争能力。三是栏目设置要合理。栏目设置不能人云亦云,人家有的我也有,把期刊办成了兼顾多个学科的“大”,专业性不强,“千刊一面”的现象也与学术泡沫化和低水平重复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有学者提出“栏目共建”方案,很值得尝试:由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和专业特色、实力相当的若干所高校的刊物合作办同一栏目,依托相同或相近的专题研究学术背景与优势,共同打造和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专栏。该栏目可在各自刊物上轮流推出,也可在若干刊物上同时推出。

2.资金保障要到位

拨款与创收相结合的办刊模式是目前我国期刊主要办刊模式。随着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学术期刊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学术期刊具有公益性和非赢利性的特点,其经营与一般的大众传媒不同,由于其读者群相对固定,需求弹性小,市场开拓的空间极其有限,一般来说很难做到市场化运作,往往需要额外的补贴。这种补贴应用于上涨的学术期刊印刷、发行成本和编辑的人力、智力成本,编辑的培训费用、期刊本身的推介费等,只有如此,才能基本上刹住“版面费”之风。资金来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一是国家从科研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办刊资金。期刊作为学术生产一个部门,又具有其特殊性,理应得到国家的资助。二是由主管部门、主办单位自行解决一部分,这部分应该是期刊的主要资金来源。三是国家建立学术期刊奖金,根据办刊质量分等级资助;四是接受企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资金。

3.改革现有机制

一是期刊内部真正建立匿名审稿制。匿名审稿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术创新,体现了学术平等,它对今天的以名论稿、以权论稿、以情论稿以及以钱论稿的学术不端行为将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但匿名审稿制度的真正关键不在“匿名”,而在“审稿”,匿名仅仅是审稿的一种手段,它的实质是把判断稿的权力交给真正处在学术前沿领域的专家。因此,首先要选准匿名审稿专家,其学术水准、学术旨趣、道德修养都在考虑之列。其次是建立匿名审稿程序,编辑部自觉执行,编辑相互监督,真正做到匿名审稿。二是期刊外部建立行业评价机制。我国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制度,是几家半官方半民间的机构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全国学术期刊的各种数据进行评比、排名并公布。比如,以评价核心期刊为目标的有:北大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由于评价标准不统一、准入的门槛高底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术界,使期刊过度追求引用率、知名度、同行认可度等指标,而忽视期刊本来使命。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制度,“无谓的排名应该废除,核心期刊的评选也应该回到他们本原文献计量的位置,对其虚假的评价功能实施剥离手术,代之以一套真正符合中国学术期刊自身特点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三是期刊管理部门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是保证制度良性运行的关键。期刊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期刊运行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与国家学术委员会联合,定期将明显违规的学术期刊淘汰,将刊号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归并到学术机构或高校,让有学术实力与经济实力的机构去承办学术期刊。”

4.提升编辑素质

问题意识。学术是一种对现存认识的质疑和反思,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理性追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必须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把握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编辑必须具有这种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术发展方向。职业意识。学术期刊的主编乃至编辑要精通业内工作特点和技能。说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学者型的编辑,意思应该是既是所学专业领域的学者,也是出版专业领域的学者,否则,编辑既处理不好自身与科研的关系,更处理不好自身与工作的关系。这种职业要求编辑首先要敬业,淡泊名利,要执着,既然选择编辑这份职业,就要有这份热情和奉献。责任意识。编辑人员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关责任、宣传引导责任。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更强调的是作为“把关人”的责任。编辑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和职业意识是做好“把关人”角色的前提,编辑应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强化职业意识的形成,才能促进责任意识的提升,既能把握用稿方向,又能时时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达到内外兼修。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期刊出版数字化

实行学术期刊的出版数字化,是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信息化、绿色无污染出版的必然选择。与网络相连,对文章的检索、学术交流、学术成果的鉴定都有积极作用。期刊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并开发论文抄袭检索软件,凡发表的论文均可通过模糊检索来鉴定是否属抄袭行为,用现代技术防范抄袭现象。数字化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使期刊的交流平台扩大,出版流程公开,既减少了学术腐败对期刊的腐蚀,也减少了期刊自身腐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