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论文造假等不良学风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教育部配合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组织连续几年开展了大规模的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作为大学教师的一员,笔者对开展这些宣讲活动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同时认为,考虑到学风问题形成的复杂性,我们不能期望通过运动式的活动就可以收到奇效。这需要有一个长期而综合的配套方案加以落实。在此,笔者特从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要立足于研究生自律意识的觉醒
研究生需要从人生发展的高度认识到良好的学风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意义。学风问题不仅仅是表现一个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经验的人会明白,这些被一些同学看起来无所谓的学风问题,在日积月累中不知不觉地会影响我们做人的态度,也影响我们一生发展的根基。在这个意义上说,养成良好的学风,不应该是被学校逼出来的,而是研究生自己的事情。
(1)好的学风是一种精神。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时代,青年人进入大学的校门、包括成为一名研究生的机会增加了很多。但是,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仍然是十分难得的,是值得我们加倍珍惜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可能使我们彻底改变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有能力为施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为家人做出更多贡献。人应该有这样的追求,追求成为一个能够做大事的人!当你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这样的追求可能只是妄想。而我们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却把它放掉,岂不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抱怨目前社会上存在太多的不公平,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人不可能有好的前途。我以为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悲观。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普通家庭出来的人,通过自己顽强的拼搏,已经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岗位,获得了社会应有的尊重。我的同学、我的学生、还有我自己的奋斗历程就能够说明这一切!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不好的东西总是要改变的。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必将为我们每个有作为的人提供更加美好的前程。是金子总要发光!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去抱怨,不是去等待,不能得过且过。我们需要的是趁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想办法让自己成为金子。振奋精神,追求理想,拒绝平庸,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学子时刻内化于心的精神动力。
(2)好的学风是一种品德。到了大学这个教育层次,我们的学习内容不再停留在一般知识的阶段,而是具有研究性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层次更高的专业学习。不光是做毕业论文需要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即使是日常的学习也必须带有研究的意识,训练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学校培养的目标在于,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和科研训练,使研究生进入高层次人才的行列。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像前面所说,关键还在于同学自身具备真正追求学习成效的愿望,并把这种愿望变成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要想不出现质量低劣的学术论文,不出现学术论文造假的现象,重要的是要从平时的学习做起,踏踏实实,不尚空谈。要明白,学会科学知识不易,用好科学知识更难。我们要把那些书本里面、论文里面浩如烟海的学问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对科学具有敬畏的理念,严谨求实,细致入微。有人说,文科的知识其实不用怎么学,大概看看也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有害的观点。如果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国家的治理会这么难?
为什么还会发生那么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些显然都是要求借助于社会科学解决的问题,我们却因为拿不出有效对策而不得不经历着长期的煎熬。我特别想和同学们说,无论任何专业知识,你要真正弄懂都不可能唾手而得。我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只有认认真真地投入进去,而不是靠弄虚作假,偷奸取巧,才有成功的机会。
(3)好的学风是一种自觉。现在教育界有一种很受推崇的观点: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自觉学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和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改革。我想在这里和大家谈谈读书期间发表论文的事情。现在,几乎各个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中,都提出了要在毕业之前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的要求。这个要求近年来广受社会诟病。因为这个要求,不但催生了一批质量很低劣的期刊杂志,它们不问论文水平,只要给钱,就可以发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我们的学生也有不少人为应付毕业要求,制造了一大批应付性的文章。所谓的一篇论文,只有短短的千八百字,随便发表在哪一家期刊上,包括一些根本就是垃圾的期刊上。我不想评论学校提出这样的要求究竟是否合适,但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学校不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的同学就可以对发表论文的事情不闻不问了吗?我认为,作为研究生,写论文本应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证明学习成果的最佳表现形式。不应该把写论文作为自己的负担,而是需要考虑如何能够写出一篇甚至几篇真正有见地的论文。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同学中,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已经用他们的行动和成果证明了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课题的研究,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好的学风是一种修养。学习是一个对科学知识从不懂到懂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粗浅到深化的理解和消化吸收过程。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心无旁系,不为短期的利益诱惑而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很多学术大师、科学大师的一生,之所以能够著作等身,或者创造出惊天动地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他们对科学、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在今天,市场经济给了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活力,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的诱惑和压力。青年人需要考虑就业,也渴望财富,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过于把自己的目标和行为短期化,忘记自己的使命所在,就不可能让自己得到长远而富有的收获。我所在的河北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型大学,目前在办学实力和知名度上显然不能和诸多的“985工程”大学相比。但是,我们一直鼓励同学们要有自己的信念,只要肯于付出,就一定会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让我们教师感到非常高兴的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社会保障2005级研究生郭林同学,在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中,他的《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研究》一文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最终获得一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他能够获得该项殊荣,正是他从入学伊始踏踏实实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所结出的成果。此后,他顺利进入到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自己心爱的研究事业。郭林同学的成功为一批又一批的同学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也给了我们各位导师培养优秀学生的经验和启示。
2.要立足于教师严格的履职尽责
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由于特定的导师相对固定指导特定的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新型人际关系。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凭借这样的师生关系,完全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工作态度、知识和能力、乃至于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进而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效果和人生理想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严师出高徒”,是人们在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的历史经验。这一经验非常适用于研究生教育。现在很多人愿意把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看成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尤其在学生中习惯于把跟导师做研究说成是“为老板打工”,我觉得这过于世俗化了。实际上,这反映了市场化的理念对现代高等教育的错误引导。教师如果只把学生看成为雇员,学生只听命于教师的吩咐,听命于教师的教训,学习过程没有融洽的交流,那么,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梗阻,甚至让学生厌烦这样的学习生活。因此,这样的“严师”出“高徒”并不容易。在研究生教育中,如果能够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多一点融入教师对学生的亲情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生活是温暖的,从而就有可能激发他们愿意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信念,摆脱为完成老板交办的任务而了事的心态束缚。
要做到严师出高徒,需要我们每个一生以教师为职业的人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职业,视职业如生命,视学生为子女、为兄弟姐妹。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学生们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一个愿意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我于1994年有幸考取了厦门大学财政学专业邓子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邓老是我国财政学界的泰斗,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虽年近90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一直带着学生从事研究工作。导师一丝不苟的学风,令学生们赞叹不已。我曾在一篇回忆在厦门大学学习生活的文章里,感慨导师带给我的影响,将文章的题目拟做《永远的榜样》。
我自知距离导师的学识相差很远,但是,我非常感恩,正是导师的榜样力量让我能够逐渐养成了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有的严谨学风和人生价值观,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并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学生而不懈地追求,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3.要立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
学风体现在学生身上,但它同时也折射出一系列学生培养中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贯彻《教育法》,做好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
(1)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监督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采取严格的评审准入制度。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必须首先获得培养资格才可招生培养。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培养单位在争取培养资格上不遗余力,但在培养过程中漫不经心。
对学生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看到照章办事的管理行为。在这里,需要注意到,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招生种类、培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因此,教育部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事实上,就目前所出现的研究生学风不良现象观察,办学层次越低的学校,学生来源也越差,学风管理问题也越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监督管理,应避免层层信息上报的思维方式。如果采取不定期的专家抽查方式,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对于检查的结果要公开,对弄虚作假、不具备培养条件导致研究生不良学风严重的单位,坚决不能迁就照顾,应及时予以停止招生,并追究培养单位相关领导的责任。
(2)加大对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监督管理。
教师应该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为此,有必要在制度上做出一些明确约束。对于研究生导师要限制上课工作量,要求他们每周有固定时间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指导过程要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内容。以便通过师生彼此的制约关系,给教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起到客观的督促作用,防止指导过程徒有虚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要有限制,不能过于宽松。在教师数量不足的学校,应设置招生规模的自动调整机制。超过一定的人均数量,招生指标予以削减。此外,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尤其对于放纵学生自行随意的滥发论文现象,教师必须受到应有的处理,包括停招研究生资格,计入职务考核档案等。
至于对研究生的监督管理,各个培养单位实际上都遵照《教育法》和教育部的有关法规,制定了包括学习规范在内的学籍、考试、考核、评价、处分等一系列具体办法。目前的问题不是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制度,而是要找到能够切实贯彻实施的相关措施。我个人的看法,应该强调规范化,强调严肃性。过去的时间里,我们所听到的很多案例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诟病,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这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根本的一点恐怕就是处理的结果不疼不痒。对少数人不良学风的容忍,实际上是在鼓励更多的人去博取侥幸的不当利益。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学习国际上的管理经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都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学生在继续学习和参加工作时的重要依据。还有的国家结合经济手段予以处罚,如德国法律规定,对剽窃论文的学生,不仅要撤销学位,而且最高课以5万欧元的罚款。近年来,曾发生两起与我国公民相关的国际学术造假事件,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国际社会对待论文造假的真实态度。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公布了以我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该刊物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销的决定。另一个案例是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王志国,因两篇在国际著名生物期刊《生物化学期刊》发表的论文造假,该校专家委员会经认真调查认定,王志国违背研究所的科研伦理标准及其自身作为研究者的职责,于是被蒙特利尔大学关闭了实验室。由此看来,我们的大学教育需要有一个痛定思痛的治理措施了。
(3)建立健全学风建设评价的科学体系。在浩如烟海的研究信息中评判一个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富有新的意义和价值,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还不能等同于对专职科技工作者和大学教师的要求,他们属于学生,是处在学习阶段的研究。
试图要求所有学生的论文都要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实践中非常难以做到。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想收到研究生学风教育的良好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明确,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学风,实现他们可以实现的学术水平提升目标。要求过高,目标难以达到,造假现象就不可避免。目前,许多学生为达到毕业要求而不得不支付版面费,到一些低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试想,不要说让那么多的研究生去公开发表论文,就是让所有的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都要每年发表一篇论文,现在有水平的期刊能够满足得了吗?所以,这里的评价尺度设计具有很高的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此,笔者仍然鲜明地呼吁,需要针对研究生培养的层次和性质,提出有一定差别的评价标准。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和社会科学研究生以及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都需要分出层次。
应该指出,我们重点剖析当前研究生不良学风的问题,并不否认我们的学生中有一大批诚实守信、为科学献身的优秀同学,我们的指导教师中同样有一大批任劳任怨、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的优秀教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使得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能够为国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骄人的业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研究生学风的管理制度,理应包括对这样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所给予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