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风是一所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近两年,高校学术造假案频频曝光,尤其是一些校长和院士的造假行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学术不端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现象。学术不端折射出高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到了非严肃治理不可的地步。
学术不端败坏了学风和社会风气,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
学术不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抄袭论文违反了《著作权法》,目前对这类违法事件的处理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学术不端的现象有很多,形式多种多样,抄袭程度也不相同。由于校长、院士是名人,比较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才被媒体曝光,而未被披露出来的还有很多。天津大学龚克校长说,“在学术领域,剽窃等同抢劫。”在我国高校中,学术权力行政化和官本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有的教授为了谋求官位、巴结领导,让根本不懂本专业知识的领导任学术专著的主编,或者任课题组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以便其可名正言顺地取酬,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打着学术的幌子用知识变相行贿。
学术不端败坏了学风和社会风气,降低了政府和高校的公信力。在老百姓心中,大学是神圣的殿堂,大学校长、院士更是人们敬仰的专家、科学家。我国的大学校长和院士、教授都是政府或学校任命、评选的,他们在学术上的造假行为,违反了起码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高校的社会公信力。由于他们是名人,其社会负面影响更大。教书育人的人却不讲信用,论文抄袭,学术造假,著作挂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崇尚学习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和怀疑,也降低了教师的社会信誉。
学术不端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科技成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真实性,科研人员的基本操守是学术规范,学术不端冲破了学术的底线。学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影响了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对外交往,限制和制约了学校与外面的学术交流,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国家形象。
学术不端对学生的学风造成了负面影响,违背了高校育人的核心使命。校长和院士在大学生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学术不端使广大师生对其失去信任,也失去了对学校的信任,伤害了师生们的感情。长时间以来,高校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大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找老师要分不是个别现象。据笔者了解,本科生毕业论文在两天内完成的不在少数,博士论文大段抄袭、硕士论文全文抄袭也不足为怪。大学的根本职能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术不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削弱,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风气。
学术不端不断出现的原因
各方面重视不够,处理不力。一方面是因为造假者是校长、院士,无人敢追究;另一方面,有些做法是学校行为,为了学校的利益,被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大都不了了之。对于迫于舆论压力回避不了的情况,多数学校往往把学生推出去做挡箭牌,“保护”老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有就是认为学术不端是家丑,不能外扬。此外,有的学校对举报人采取了冷处理、甚至打压排挤的做法,助长了造假行为。
个人私利影响。有的教授忙于创收和社会事务,在校外上课、讲学、兼职,自己的教学任务则是让博士生给硕士生讲课,让硕士生给本科生上课,科研项目无暇问津,草率结题,甚至借学生的名义给自己支取劳务费,至于用科研经费给自己家里买油盐酱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有的人为了提职、评奖、拿项目等,不惜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违纪的手段。
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学校把论文数量、科研经费作为对教师考核和评职称、评博导、评先进的硬性指标,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多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科研经费要回扣等现象层出不穷,至于是否认真备课、是否认真讲课则缺乏考核。法制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很多人没有把学术不端当成大事,没有认识到教师不是普通的职业,没有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他人的负面效应。为人师表者学术道德失守,不仅有辱学术尊严,还贻误学生、败坏学风。
高校学风建设要消除两个误区
学风是校风和学校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人认为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的事情。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大多数学校都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结果只能抓让学生上课不要迟到、晚上要到教室上自习这样一些应付性的表面工作,治标不治本。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风不好主要原因在教风,教风不好责任在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教风,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基础。在学风建设中,教师的学风好坏是前提。讲课不认真、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是常见现象。例如,某校学生对某老师讲课效果的评价是:“所学知识基本无用,听说过最好,忘干净也无所谓。”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首先从教师抓起。
高校学风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学风是社会风气在象牙塔里的反映,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
首先,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学风建设,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在学风问题上,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就提出,要打倒主观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1999年江泽民对全党提出要求,“通过全党的学习,带动广大青少年刻苦学习”,“进一步端正学风,努力把全党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如何加强学风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表率。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党中央的倡导和带动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社会,一个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热潮逐渐到来。学风建设决不只是教育部门和高校的事情,更不是高校内部某个部门、某些人和学生的事情,组织、宣传、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前进。
其次,明确学风建设的目标,加强制度建设。高校要从众多的学术不端案例中吸取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克服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抽象化还标榜所谓“科技含量高”、“学
术价值高”的风气,杜绝把别人成果改头换面的所谓“创新”,清除学术垃圾。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师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果奖励、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可以借鉴英国的导师制,制定教师手册,规范教师行为。
第三,倡导优良学风,加强学风教育。高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如果教师自身学风不正,那么在给学生传授学术道德时,学生也听不进去。因此,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建设,把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使优良的学风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要树立榜样,宣传典型,充分展现广大人民教师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在这方面,季羡林先生“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任继愈先生“不赴宴请”、“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的“三不”原则,“中国航天之父”、“科学泰斗”钱学森“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等先进事迹,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他们的为人、为学都无愧是中国学者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第四,净化学风建设环境,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在谈到学风中的顽疾时可谓痛心疾首,他说,“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教授们进行学术道德约束十分迫切和必要。只有对学术腐败行为刮骨疗伤、正本清源,才能彻底铲除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的土壤。”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清华大学才能自曝校内学术不端事件。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对我国出现的学术腐败要有一个查一个”。惩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靠社会监督、媒体曝光,更需要相关部门主动介入,提前警示,做好预防教育;对学术不端的行为要依法查处,要严格依法惩处违法者,对违法造假行为绝不姑息,使之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学术不端的怪圈,加强学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