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一个学术造假事件的采访与思考


2014年03月19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李连生,在2010年3月21日前是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日这天,他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由《中国青年报》首发并持续追踪近一年的新闻事件告一段落。

无实质进展的漫漫举报路李连生事件肇始于2007年底,当时,一个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让在校园散步时偶然看到的杨绍侃备感惊讶。73岁的杨绍侃是我国首届压缩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曾担任西安交大动力二系主任,后来又曾担任过陕西省科委(现为科技厅)副主任。

这个获奖项目是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学院“长江学者”李连生申报的“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但杨绍侃很清楚,李连生从没有涉足过往复式压缩机,不可能突然获得这么一个大奖。他到学校科研处找到申报材料一看,发现造假问题严重。

于是他找到5位曾经的老同事共同举报此事。6位举报者中,最年轻的56岁,最年长的已81岁,6位老教授都是李连生的师长。在《中国青年报》介入前,6位老教授已先后7次给学校党委、纪委、学术委员会提交证明材料,3次向教育部反映,3次向科技部写信,然而,均无实质性进展。

基于义愤,6人中最年长的陈老先生在科学网上申请了一个实名博客,在老伴的帮助下,围绕这些举报问题一字一句敲出了数篇博文,虽然围观者众,却并没有让学校更重视这一问题。反讽的是,这些举报者还因为博文被李连生告上法庭。

第一次曝光2009年7月初,他们向《中国青年报》打电话反映情况,报社将任务交给了我们。当时我们正在郑州采访,6人中反映情况心切的冯教授连夜踏上了西安到郑州的列车,清晨6点就拨通了我们的电话,见面后,他摆出厚厚一沓材料,详细向我们解说问题所在。然而,因为所涉及的问题实在太专业,我们也无从做出辨别。冯教授自己也说,全国搞压缩机的就那么些人,外行要明白其中的道道,确实很难。不过他告诉我们,李连生起诉举报者的案件即将开庭,我们可以先去听庭审。

这次庭审让我们发现,通过司法解决学术问题,尤其是艰深的专业学术问题存在巨大障碍。主审法官也坦承确实无从明断。

我们决定从非学术问题入手。科技进步类的奖项,获奖的重要支撑材料来自企业经济效益证明,而6位举报者发现了李连生报奖书中的虚假证明,这一企业事实上连年亏损。我们也认为这一证据非常扎实,不存在问题。

此后,我们又在老教授们苦口婆心的讲解下,基本弄懂了李连生是怎么捏造成果和捆绑报奖的,并核实了他专著的抄袭情况。接下来,该向学校求证了。然而,有关领导无一例外拒绝了采访。李连生神色紧张,表示不愿回应。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刊登长达8000多字的整版报道《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一经披露,当天全国就有几百家网站转载,第二天又有许多报纸予以转载,电视台、广播电台也纷纷跟进,一起学术大案由此进入全国视野。

然而, 当事人及学校均无声无息,似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而在社会舆论关注的视野之外,学校在断续地、不声不响地做出处理,但另一方面,李连生诉举报人的官司仍在继续。

学术打假的无奈与悲哀报道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绝大多数师生表示支持6位老教授的举报,认为学校应该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彻底解决此事,掩饰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3月21日,西安交大校园网主页上挂出《学校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的消息,事件终于解决。曾调查报道过多起学术腐败事件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如果学术共同体内已无法做到自我净化,又对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熟视无睹的时候,造假者只会更加没有底线。媒体的介入虽然推进了事件解决,但一方面,靠媒体来监督学术界本身就不合理,另一方面,谁又能想到,媒体没有关注到的那些学术角落,还会有怎样的罪恶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