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2014年03月1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随着中国加快在国际科研领域发展的脚步,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腐败也随之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尽管相关部门及各大高校已出台一系列相应措施来规范学术道德,例如:复旦大学鼓励师生签署学术承诺书,我国科技部建成“科学家诚信数据库”,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制定了被业界评价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等。然而,笔者认为,维护学术规范必须从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开始。正如中国工程院周立伟院士所说:“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应当像青少年德育教育一样,从刚刚进入大学或学术领域就应该开始”。

1、大学生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及其发生原因

大学生学术不端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以及不恰当引用。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抄袭和剽窃变得更加简便和泛滥。很多学生在大篇幅引用他人著作中的观点后不标明出处,或整篇整段地照搬照抄,或者将国外作者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后当作自己的原创论文。很多大学生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其他学者的利益,更违背了学术道德准则。

前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校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抄袭剽窃行为成为一股风气,学术研究将停滞不前,这将会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

1.1分析大学生学术不端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小学阶段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人们的道德水准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教育和修养形成,并不断提高。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直至今日,中国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无论是对中小学校还是学生的家庭而言,升学就业是第一目标。很多家长和老师只希望看到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在采取填鸭式的方式灌输课本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道德层面的教育,造成不少孩子从小就在发生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没有得到正面的教育和及时的纠正。这为日后他们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播下了道德种子。另一方面,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理、性格还处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名利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易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在当今的学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日益增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学术不端的现象也给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术规范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当然,在大学生中发生抄袭、剽窃论文的现象,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其中部分原因也归结于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学术氛围不够浓厚[4]。由于大部分高校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在发生学术不端问题时,无处理条列可循,或未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这也是问题不断滋生的原因之一。

2、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

2.1借鉴欧美大学学术道德教育的经验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区别,但欧美等西方国家在防治学术不端问题上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仍然值得我国大学借鉴及研究。首先,欧美大学普遍重视入学新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美国各大学将学生学术诚信规范条列印在新生手册上,条例定义并解释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惩戒规则。哈佛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时每人会拿到印着“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学校还要求新生在荣誉守则上签名,以保证今后的学术诚信。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在新生入学注册时要求其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否则将不得正式入学。

其次,欧美大学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体系之中,学术道德已作为一门单独设立的大学课程进入他们的课堂。该课程的教师必须在课程描述中让学生明白学术不端的定义并告知该如何做到学术诚信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

第三,强化学术训练也是西方大学培养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之一。在西方国家有着严格的参考文献制度。以加注释这个最基本的学术训练来说,在国外是一个大学生的学术入门课程[7]。而中国大学普遍还未开设此类课程,许多学生本科毕业升入研究生阶段后,连什么是合理引用、什么是抄袭和剽窃还没有搞清楚[8]。在一些美国大学里,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前,都必须先通过“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s)”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老师将辅导学生选择相应的、与专业有关的研究课题;教授他们如何采集和归类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如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系统参阅文献和网络的相关链接,以及联同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向学生解释如何引用别人文章中的观点是合理利用而不算是剽窃,诸如此类。此类完善的课程设置不仅在技能上教会学生如何写出一篇科技含量高的论文,更避免让大学生由于无知而犯下学术不端的错误。

当然,西方一些科研领域成果颇丰的国家在防治学术不端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与其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其参与社会及学科实践,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也以增设科研项目参与机会为特色,一些学校或院系更会努力争取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机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优良的资源环境。这从一方面杜绝了高校学生因为没有实质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而引发学术不端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科研提供了优渥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此外,在欧美大学内,学生做科研论文时必须选择与研究相关的专业导师指导和监督完成,有些学校甚至要求由两到三名指导者(ResearchMentor)联合监督和辅导。严格的导师制度和论文评审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写论文中发生学术不端的情况。

美国、丹麦、芬兰、挪威及波兰等国家除以上所述的防范学术不端措施之外,还不断完善学术道德管理、监督、惩戒等实施条例,成立了官方的防治学术不端的管理机构。以西方各国为例,英国于2006年成立了由多个政府部门和各方机构共同支持组成的“科研诚信小组”;而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是由大的学术机构或基金会设立这方面的管理机构;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邦政府就在“廉洁与效益总统委员会”下设立了“科研不端行为工作组”,更于1992年成立了“科研道德建设办公室”,它是最重要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官方机构。西方主要国家还纷纷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和道德教育实验室。美国的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圣母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等,都先后成立了德育教育研究和实验机构,推动学校道德教育深入广泛开展。

2.2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防范学术不端需要我们要在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针对我国如今比较局限的学术道德教育模式,不仅要让学术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入大学的课堂,而且,应鼓励高校教育工作者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学术不当行为,加强校内外的宣传教育,寻求新颖有效的宣传手段,利用校园网络和图书馆系统让大学生尽早了解、及时掌握学术规范的各类信息。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如何避免非主观的学术不端行为上获得科学的指导,并能深刻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其次,还要改变我国教育模式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在保证严谨而深入的科研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应保证科技投入和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学生撰写论文或研究项目报告时必需实行导师制度。注重写作过程的同时,强调导师的监督与评审作用,使“严进宽出”的中国模式有所转变。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本科学生的学术素养,更为日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3加强监督管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良好的职业操守是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科研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逐步认识到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先后发布的《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也为制定高校学术研究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高校要设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并制定相关惩戒条例,防范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高校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待高校内的学术不端现象。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及早处理,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并且公开、透明地处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以身作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发挥其引导学生学术探索和学术规范的督导作用。

学术诚信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术不端是一个棘手的伦理和实践问题。拥有良好学术道德的科研工作者在各学科中起着支柱作用,科学发展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而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不仅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也是一个国家思想和新技术的诞生地,是国家增强竞争实力的主要希望。如果学术不端之风在大学内愈演愈烈,将会挫伤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学术创新也将成为空话。只有及早让大学生接受关于做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的熏陶,并从源头上做好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工作,才能形成一个公平透明的学术环境,才会促进良性竞争,不断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德育教育应该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贯穿中小学、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学校和社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能有正确的科学观。从根本上杜绝科学造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