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academicmisconduct),即学术主体在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奖励、学术传播等活动中违背学术原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重复发表等表现形式。学术不端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转型时期,学术不端的行为与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扰乱了学术秩序,损害了学术声誉,破坏了学术公正,影响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也决定了它对防止学术不端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如保证稿件学术水平的义务、杜绝不端作品发表的义务、维护学术声誉的义务等。遏制学术不端之风,仅依靠编辑的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出版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制度建设
法律体系是一切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科技期刊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各项制度以保证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1.合同管理制度
著作权合同是对作者和期刊编辑部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约定。期刊编辑部要与作者签订著作权合同,合同中应明确指出“严禁抄袭剽窃”、“保证论文为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文责自负”等,同时要把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重复发表等作为重点一一列出,明确上述侵权责任。在编辑部,著作权合同应由专人负责管理。稿约中应明确规定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如引用他人观点、数据、图表、语句等要运用说明、注释、加引号等方式予以标示等;明确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共同责任作者的关系,真正保证作者的著作权与科研成果的享有权。
2.论文撤销制度
论文撤销制度包括期刊编辑部撤销论文和作者撤销论文。前者指当期刊编辑部发现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为了维护学术秩序和期刊声誉,宣布撤销已发表的论文并从数据库、年度检索等相关材料中删除,责令责任人公开道歉;后者指当作者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科学性、真实性等关键问题时,本着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宣布撤销自己已发表的论文。例如,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如果全体作者决定撤销,则《科学》等权威同行评议学术期刊将撤消该论文。因此当前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舍恩造假行为曝光后,舍恩及其合作者们决定,撤消其2000年~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的8篇论文。我国科技期刊应借鉴国外知名期刊的做法,完善论文撤销制度。
3.过错追究制度
建立过错追究制度,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与追究,是对作者著作权意识的强化。各科技期刊或期刊联盟可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人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时期内拒绝刊发其论文,责令责任人缴纳一定数额的稿件处理费,若拒缴则通知其单位协助催缴,以惩治不端行为的发生。《历史研究》等7家历史类期刊编辑部、《人民音乐》等16家音乐类期刊编辑部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发表了“关于加强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编辑部也可以效仿此类做法。目前,过错追究制度还只是局限于某个期刊内或期刊联盟内几个期刊之间,应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过错追究制度,在期刊界更广泛的范围内如期刊群或大型科技期刊数据库内实施。
二、工作体系的制度建设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科技期刊的工作体系包括编辑的工作、审稿专家的工作、主编及编委会的工作。工作中的权力应该是相互制约的,需要相应的制度以保障权力的正常行使。
1.编辑审稿制度
编辑初审是把住学术不端作品发表的第一道关口。编辑的学识、素养、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学术把关的质量。初审要进行形式审查和内容审查,最后形成初审的结论。编辑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放弃或放松初审把关的权力,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拉关系谋私利,为关系稿、职称稿等开绿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运用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万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美国的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CrossCheck),加拿大的论文抄袭剽窃检测系统(MyDropBox)等检测论文是否与同类文献雷同,是否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新发表,有无抄袭,是否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等,利用网络检索工具如Google、Baidu等进行辅助查找,已经成为科技期刊编辑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这些检测系统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局限于自身所拥有的全文数据库和公开存取(openaccess,简称OA)文献,数据库更新存在滞后、无法完全识别不端行为的不足,而且对于抄袭图书和外文文章的行为无法检测,因此还必须依靠编辑的业务能力、编辑部的规范管理加以把关。实际工作中发现,采用不同类型的文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时结果是有出入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类型文件中图表、外文等不可检测内容的多少不同;二是由于稿件刊发的滞后,个别作者可能在期刊编辑部审稿和刊发期间再次投稿,因此编辑在稿件加工前再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2.专家审稿制度
科技期刊专业性强,需要建立专家审稿制度,审稿专家对于期刊学术质量的把关、防范学术不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篇稿件一般由两名审稿专家进行“双向匿名审稿”。应尽量做到小同行对口送审[7],审稿专家凭借对科研动态的了解、对专业文献的掌握,有可能发现隐性的、检测系统无法发现的学术不端。各编辑部均有自己的审稿专家系统,需要建立专家系统定期更新制度,不断完善专家库,增补在学术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剔除不能很好行使把关权力的专家。实践表明,专家信息越新越细,审稿专家的选择越容易准确,越可能发现学术不端。一些期刊会建议作者推荐审稿专家,这些审稿专家应主要用于增补专家库,供以后审稿使用。建议慎重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以免造成专家审稿形同虚设,无法完成学术把关,造成学术不端。
3.期刊录用制度
论文最终的录用与否由主编或编委会结合专家意见终审决定。终审对初审和专家审稿有检查的权力,对稿件的录用具有决定的权力。不同的审稿专家有不同的工作作风、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终审时应结合上述情况全面分析审稿意见,准确给出终审意见。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就越易成为被重点打通的“关节”,因此终审者应强化主导意识、把关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坚持原则;同时也应受到相应机制的监督,杜绝权力的滥用。编辑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稿件的各项审稿工作,并尽快将终审意见通知作者;录用的稿件应尽快刊出,以免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因过时而失去新颖性,同时避免作者等不及再投他刊。
三、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
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各种举措的圆满完成都需要依靠相应的保障体系。科技期刊的保障体系包括编辑保障体系和期刊保障体系,要想使这两种体系正常运行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和评价制度。
1.编辑的职业培训制度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在出版行业开展岗位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每年要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这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职业培训是编辑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业务培训,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各个方面。编辑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培养编辑队伍、促进期刊发展的保障制度。编辑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学习,使自己具备高尚的人格、严谨的作风、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业务水平。目前,科技期刊编辑部越来越重视编辑的培训和学习,如《航空学报》等每年都会安排编辑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会议。通过学习,编辑凭借自己的学识,发现新成果的价值,将论文在第一时间发表;依靠自己的业务能力将每篇论文精雕细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佳作;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不为个人利益发表低水平的人情稿、职称稿,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遏制学术腐败。
2.期刊评价制度
期刊评价既包括权威机构对科技期刊做出的官方评价,也包括作者、读者和编辑部自己做出的非官方评价。建立完善的期刊评价制度,畅通各种评价渠道,有助于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每年或每几年均对各科技期刊做出评价报告,其中中国知网会给出期刊学术不端论文发表的比例和数量等,各科技期刊可从中分析学术不端论文发表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和《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国家将对科技期刊从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出版能力、经营能力4个板块、17个类别约60余个具体指标进行全面的综合质量评估。对于超范围发表论文、论文质量低下、只要交钱就给予发表、制造“论文垃圾”、靠收取版面费维持生存的期刊予以取缔。另外,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积极听取作者、读者特别是核心作者和读者对期刊的评价和建议,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杜绝学术不端论文的发表。
科技期刊在当前学术不端的治理中具有一定责任,应积极发挥作用,但是处于治理学术不端的末端和被动地位,只能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防范和阻止。要真正防止学术不端的发生,必须从源头抓起,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强化诚信、自律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完善论文评价、职称评审、人才评定、业绩评判机制,形成活跃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学术秩序,真正使学术事业和人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