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写作辅导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论文修改,意义深重,方法繁多,限于篇幅,本文仅择要略作论述,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论文修改的意义
修改是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是提高论文质量的极有效环节。修改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使论文不断“升华”的过程。反复修改是写作的一般规律,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修改的真谛,正如梁章矩在《退庵论文》中所说“百工治器,必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那么,如何认识论文修改的重要意义呢?
(一)修改是对读者负责。论文是写给读者看的,是用来影响读者、教育读者的,从对读者负责的角度来讲,也应当不断加以修改,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应该是优质的精神产品专而绝非是粗糙的劣质产品。修改论文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要考虑论文从内容到形式是否对读者有用;是否易于被接受并受到他们的欢迎;是否明白晓畅以利于传播。如果我们具有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进行修改,写出比较好的论文还不是件难事,反之,绝拿不出令读者满意的精品来。清人李沂说:“昔人谓‘作诗如食胡桃、宣栗、剥三层皮方有佳味’。作而不改,是食有刺宣栗与青皮胡桃也。”李沂所论是写诗,写论文的道理也是一样。一个作者如果对自己的论文不加修改,就随便拿出来发表,那就等于让读著吃不能吃的“有刺宣栗与青皮胡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一中说得好,“我们须狠心地删,不厌烦地改!改了再改,毫不留情!对自己宽大便是对读者不负责。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
(二)修改可以出佳作。“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唐·皮日休语),好文章多是从千锤百炼中获得的。鲁迅先生的论文集《坟》的“题记”,只有1000多字,却改动了10多处;曹雪芹的《红楼梦》,据他自己所说,“报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吟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朱子语类大全》也讲过,“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五字,就是从“滁州四面有山”等数十字中提炼出来的。修改不仅仅产生文学佳作,优秀的科学论文同样出自反复修改。马克思写《资本论》,由计划到初稿完成,已几经修改,第一卷写完之后,又做了一次文字上的修改,然后送去出版。据保尔·拉法格说,马克思“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这种思想。要把他没有作最后校正的手稿拿给别人看,对他是最痛苦的事情”。(保尔·拉法格:《忆马克思》,《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78页)为了叙述的明白、简炼、通俗,马克思往往数次改写他的稿本;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明珠的著名论文《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也是经过反复修改,大加删减之后才发表的。唐彪《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苟子将写文章比作雕刻玉石,他说:“人之于文字也,犹玉之琢磨也。”精美的玉石离不开琢磨加工,好文章也是经过认真修改的,可见古人早已深谙此理。总之,修改可使论文的思想内容不断升华,修改也使论文的表达形式更趋完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好论文是改出来的。
(三)修改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修改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实际有效的写作锻炼,论文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又是写作经验的又一次总结,作者在修改论文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就能吸取教训,获得经验,领悟出写好论文的道理,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宋代吕本中《童蒙训》所说:“老杜云:‘新作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就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文章大家辉煌的创作业绩固然与他们杰出的创作才华和本领密不可分,但须知,这种杰出的本领和才华,又都是从“时加窜定”、“文字频改”中锻炼出来的。
此外,珍视和学习前人的修改经验,从中领悟精髓,感知要领,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写作水平也会日渐提高,宋代的文学大家黄庭坚最终能与苏轼并称,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此,据朱弃《曲淆旧闻》卷四记载:“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
应当承认,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语言表达能力等具体情况不同,故此,修改论文的程度与方法也各异。有人初稿写出后很少改动,有的人则改动很多;有人习惯于把所思所想统统写下来,然后再行修改,有的人则先在头脑中细细揣摩,打好腹稿,不到十分把握决不轻易动笔。尽管各人情况不同,修改有多有少,但修改这一道工序却是必不可少的。
二、论文修改的方法
(一)立足全篇,大处着眼。通常,人们在评论一篇论文时,总是先从大处着眼,我们在修改时,也不妨先从全局出发,从大的方面入手,通盘考虑各部分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对于大大小小的修改,都要从是否有利于更正确、更有力地表现论文的论点去衡量。具体修改时,应先考虑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已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有无模糊之处;材料是否充实、妥当,有无说服力;布局是否合理、严谨;然后再看细小之处,逐段、逐句、逐字推敲,使之“新而妥,奇而确”。因为,局部的这些材料都是从属于整体的,它们的存在与表现形式应该服从于整体的需要,如果只立足于修改这些局部的工作,难免会犯“拣了芝麻丢西瓜”因小失大的错误。老舍先生以切身的教训告诫我们,我进行修改的时候,多半注意细节的对与不对,而很少涉及思想根据,于是改来改去,并没有挑出那些琐碎事实,只是使作品的记录性更强一些,而无关宏旨。??这种零碎的修改,可能越改越坏。”
(二)严修细改,精益求精。众所周知,人的认识难于一次完成,所以反映人们思想认识的文章自然也难于一次达到完善的程度,既然“意不称物”(作者的思想与要反映的客观事物往往不相称)和“言不逮意气文字与所传达的思想两者之间往往存在距离)是写作中出现的普遍现象,那么对论文的严修细改自然就在所难免。因为,对论文内容上的严修,是为了使思想认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即“意”与“物”更相称;文字方面的细改,是为了使表现形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认识,即“言”与“物”无限贴近。“一字究岁月,十年成一斌”、“一诗千改始心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这些都是前人留传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唐彪《读书作文谱·文章全藉改窜》中引用武叔卿的话,具体论述了如何严修细改,“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自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尔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砧矣。”我们理当对自己的论文严修细改,精益求精,以达到“意”与“物”、“言”与“意”之间的相对平衡和无限接近。
(三)集中优势,集体修改。即多人合作,各以所长分别加以修改。这种做法古已有之,孔子在《论语·宪间》中就曾介绍过郑国四位大夫共同拟定一个外交辞令的过程,“为命,裨湛草创之,世叔讨论这,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孔子所述乃郑国的宝贵经验,裨i甚、世叔、行人子羽都是郑大夫,子产为郑相,四人各有所长,裨湛长于发现发明,世叔长推理,而子羽侧重说辞,子产则长于文彩,文件若经四位大员反复讨论、修饰、润色,便可各尽所长,周密完善,可见郑国拟订一个外交文件是何等慎重。孔子在此介绍的既是集体创作的意义,又是修改文章的一种方式。集体修改便于发挥各自的长处,集中集体的优势,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也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修改论文的方法有多种,孰优孰劣难以界定,每个论文作者也各有偏爱,具体修改时,还要根据作者的习惯及论文写作的具体情况而选定。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论文修改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