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学以致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升入四年级的留学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对外国留学生而言,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并非易事。非母语写作一向被视作非母语学习中最具难度的学习,需要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广泛了解与深度思考,需要能够发现其间值得研究、能够研究的学术问题,需要将所学汉语知识化作写作毕业论文的表达能力。这其间,为帮助留学生顺利走过这一特殊学习阶段而设的高级写作(毕业论文写作)课,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以怎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起航,为学生保驾护航,是非常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以“诱”为本:指导式的教学理念定位一种成功的教学策略,往往基于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如果说“教学是科学”,那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可以为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如果说“教学是艺术”,具有美学价值的教学理念应该能够将教学引领到审美境界。笔者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课堂教学发现,指导式不失为毕业论文写作之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首先,指导式教学符合写作教学、尤其是高级写作的内在规律,可以强化教学功能和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指导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淡化“教师”意识,强化“导师”意识,将学生视作独立的写作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师的任务是为其指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将其领上畅通易走的道路,指导抑或引导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走路,走好路,而绝非在课堂上宣讲写作知识,搞“一言堂”,唱独角戏。此时的课堂,离开“导”,就无所谓“教”。二是有的放矢,讲求实效。教师以课堂教学形式完成的指导,其着眼点在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其教学设计,亦完全应跟着学生的疑惑、困难走,释疑解惑,为其克服困难献计献策。与其说“我完成教学任务了吗”,不如说“我的指导是否切实有效”。
譬如,学生在上课伊始,得知写毕业论文首先要开题,而什么是开题,怎样开题,不但令其困惑,还使其产生畏难心理。当其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完成每一环节的“规定动作”后,对下学期的论文开题写作才开始产生信心。其次,指导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一种操作上的“预习”。前者可以避免写作的盲目性,后者可以增强对高难度写作学习的适应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使留学生开始懂得,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部包含各个子系统。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写作的起始阶段实际上是读书,是思考,是撰写读书心得和读书报告。只有通过泛读、精读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有意愿研究的作家作品,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从而解决论文“写什么”的问题。至于开题报告、开题答辩,则检验毕业论文写作所进行的各项准备是否足够、得当。诸如,所选题目有无研究价值,前人在该问题上已有哪些前期工作,准备写的内容是否合适。而解决这些问题则为论文写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教师的指导性示范理念与学生适应毕业论文写作成正效应。在教学安排的环节上,指导式的教学理念体现为带领学生进行“下水前的热身”,“演出前的彩排”,帮助学生在画竹之前,做到胸有成竹。在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写作之先,可通过高级写作教学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预演一遍。让学生在“预演”的基础上进人毕业论文写作,所谓厚积薄发。具体的教学步骤为,从指导阅读开始,指导如何撰写读书报告,如何确定写作对象,如何确定选题,如何查询参考文献,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如何制定论文写作大纲,如何形成开题报告,如何把握毕业论文规则,如何按照写作规范要求行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一来,在第八学期真正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时,留学生就不再是一无所知的新手,之前“预演”中的经验积累可以使其临战不慌。
二、相辅相成:导入与介入、规范与开放的辩证统一“文化导入”是跨文化教育中一个影响广泛的概念,意谓不同国家民族或社会集团中的文化虽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传授。一般而言,教育者是文化导入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导人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往往被视作一种单向的、输出性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导入应该是互动的,即便是接受者也应该其有主观能动性。正如哈贝马斯所强调:“从相互理解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用来传播和更新文化知识的;从协调行为的角度看,交往行为起着社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动的功能;最后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成个人的独有的特征和本质。”这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并非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已远远超出简单的教授与学习的范畴。将教师输出性的文化导入与学生主动性的文化介入辩证地统一起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教学态度。导入与介入仅一字之差却有着行为主体上的明显差异。“文化介入”,出自美国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赛义德。赛氏在界定当代知识分子责任时指出,当代知识分子的职责之一是拥有“对抗性的批评意识”。
文化介入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意味着留学生获得话语权,拥有了自主性与独立性,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前提条件。霍华德·霍尔在《语境与意义》一文中指出:“文化的功能之一便是在人与外部之间竖起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因此,文化以其多种形式预定了我们要关注什么和忽略什么。”田一旦进入选题阶段,即便大多留学生都要经历一种从迷茫到困惑、从犹豫不定到明确选择的过程,教师也绝对不应去干扰,更不应去干涉学生的选择,而应鼓励学生独立选择,尤其要肯定基于独立见解的选题。留学生选择过程时间的长短、困难的程度有异。但就选择行为本身而言,无不源自写作主体个人的经验、好恶、判断,源自对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巨大兴趣。在选择过程中,文化导入转化为写作主体对文化的体认与介入,甚至是在创造性的意义上真正实现文化导人的根本目的。规范与开放的辩证统一,可以体现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态度,也可以体现为教师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的一种写作态度。学校下发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体现着教育管理方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活动的一种合理要求与制约,尤其是学校历来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著称,大到毕业论文的体例格局,小到参考文献的写法,皆有明文规定。由于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对伴随其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规范性要求,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开题、中检报告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报告中每一项内容与论文写作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功效。诸如,开题报告中要求写出的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综述工作帮你了解前人在你所研究的领域里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你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做什么工作,你的研究应该从哪里出发。这一工作还可以帮你发现、证实你的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开题报告中需要写出的主要研究内容,促使你在论文框架的构建上展开思考,寻找、选择、确定你的论述角度,写什么,怎样写。
一般情况下,主要研究内容以论文大纲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作者在画竹之前,已胸有成竹。通过开题报告的写作学生发现,原来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分析思考,并未受到写作规范的限制,规范好像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路标,指示其阶段性应该完成的任务。对于其研究的内容,规范其实是毫不相扰的,论文写作的思想表达是完全开放而自由的。按规范的路径去走,只能走得更顺畅,更利于以开放的精神去写。这样的教学态度或学习态度,将看起来矛盾的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规范与开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循序渐进:认知、研究、行文的层级式教学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一种教育技术,是将教学理念、教学态度转化为教学过程中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因此。要带领留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学习任务,在教学目标明确之后,一个重要的考量51万方数据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是为其设计合理的学习路径。首先,层级式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性质及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即切入点。留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的起点应是一种基于自主学习的认知。留学生的学习本身具有一种跨文化的属性,毕业论文写作活动对其而言,更需要培养一种跨越文化疆域、文化视阈的能力。譬如说,如果其研究对象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那么仅仅认知这一范畴中的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本身是远远不够的。不了解作家所处的、作品所产生特定时期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就无法真正了解作家的作品,文学研究也无法真正开展,勉强为之也等于沙上建塔。因此,教师教学设计所选择的教学起点是以认知为目的的阅读与写作,围绕作品进行立体化、多元化的阅读。譬如,《爱尔克的灯光》中“家”、“灯光”的寓意,它们与作者人生、思想、情感的关系;《爱尔克的灯光》与“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青年处境及出路等问题的关系;延伸阅读则拓展到作者生平经历、作者代表作《家》。留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其写成读书心得。毕业论文写作从认知起航,为后来的研究写作奠定了思路上、方法上、能力上的基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帮助学生认知,使其形成对毕业论文的整体印象。也是一种颇具实效的教学切入点。留学生即将进入“作者”角色之际,教师向其介绍上届毕业生已经写成、写好的毕业论文,为其增长“见识”,这有着立竿见影的示范效应,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从宏观到微观认知毕业论文各个方面的构造,论文里应该写什么、怎样写才能终获成功,为了成功应该作好哪些准备。
其次,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优化地安排教学诸要素,帮助留学生走上一条科学、合理、通顺的学习路径。认知、研究、行文的层级式实践教学设计,从毕业论文写作全过程看,应体现在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及后部阶段,层级的上升意味着难度的逐步增加,而学生的能力也由于实践的锻炼而由弱到强。不断更上层楼。这其间每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值得注意,处理不当,不仅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还往往会使其陷入写作的瓶颈。譬如,从认知阶段到研究阶段。层级的上升无形中提高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要求。能不能在认知阶段从写作对象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提出这一问题,是研究阶段能否开始的前提。在这一过渡阶段。教师设计方法论意义上的训练就显得十分必要。譬如,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即时时要求自己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为发现问题而读,为发52现问题而想,其认识论意义上的读和想,即为辩证地、深入地、多方面地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是,锁定那些引发兴趣的、引发困惑的、引发怀疑的现象、事件、人物等,多方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其间,在多元思考中。角度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经过解释,学生们理解了苏轼关于角度的十分形象的解释,并试图在自己的选题中多选择一些角度提出问题,最终从最适合自己的、最合理的角度确定其所要研究的问题。从对作者作品研究、文献研究到实际行文写作,也同样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其间的要领,即研究过程其实是形成具体观点、见解、看法的过程,同时还应为这些观点、见解、看法提供理论支持和事实支持。这过程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及综合,每一步骤须伴随着文字的叙述、解释、说明及阐释。在这一意义上,研究与行文阶段其实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关系。即便是就某一阶段而言,譬如认知阶段,有些情况下这三个层级的实践也往往是在一个训练中完成的。
其次,认知、研究、行文层级式实践教学设计的实施,一个重要的保证是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其互动的形式通常有两种:
其一,作为全班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师应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各种形式的反馈。譬如,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留学生对鲁迅先生小说《药》的深层阅读中,关于刽子手“黑衣人”是否为康大叔学生的观点不同,各执一词。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建议学生在作出判断时将小说社会、文化背景考虑进去,在更深广的视野中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其二,因为毕业论文课堂写作教学中的教师兼具讲课教师与论文指导教师双重身份,写作又是一种个体性实践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式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大的困难还是小的问题,都能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及时解决,使教学实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