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1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加强导师的指导、企业的重视和工程硕士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 加强技术创新课题的选择
工程硕士教育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尤其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工作、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因此,工程硕士的选题应该具有强烈的工程背景,既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本人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也要围绕企业生产和发展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革新、技术难题等方面进行选题,还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双导师和学员各方面的能力和积极性。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但不能套用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侧重于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主要评价其是否反映作者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重点在于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创新能力也反映在运用知识、实现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由于企业运转平稳,找不到合适的技术难题来解决,所以很多工程硕士遇到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有些专业的工程硕士已就读了4~5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为此,建议对企业的新技术以研究开发为主,通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作为企业的技术储备,或作为开拓企业新发展的思路。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从提升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提高设备的效率、控制污染等方面都有发展的空间。如果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培养工程硕士,相信会有大量的题目可做,经过学生和导师的共同努力,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个新的档次,同时也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工程硕士技术创新课题需要企业的支持。当前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企业缺乏应有的重视,企业没有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看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企业应该组织各部门技术人员对本企业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技术创新的问题进行统计,发布项目需求建议书。项目需求书要广泛征求各个方面技术人员的意见,汇总讨论确定,工程硕士和企业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岗位从中选取。企业要把工程硕士的培养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技术创新可以由多个或不同届工程硕士生来完成,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也给学员提供了合适的题目和完成学位论文的平台,一举两得。而选题中存在的另两个问题选题迷茫和不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也可以得到解决。
(二) 加强选题工作的辅导和管理
针对工程硕士选题迷茫的问题,需要学校加强对选题的辅导和管理。从某种意义讲,选题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学生对课题内容的的认识是否到位。因此要把开题动员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使学生正确认识开题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进入论文开题工作前,应举行有厂、校方导师,双方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工程硕士班学生参加的学位论文开题动员大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动员会,有助于统一认识,使学生的论文开题工作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得到厂方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有助于工程硕士班学生对论文开题工作的足够重视,使学生全面、详细地了解选题范围类型、论文形式、选题工作程序、开题报告写作形式等内容;有利于加强厂、校双方管理人员工作上的沟通和理解,以便共同解决论文开题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学校应请有经验的导师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题目可以作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三) 发挥双导师的指导作用
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行的是校内具有科研前瞻性的导师、企业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为导师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有别于其他类型硕士培养的又一特点。为了确保学位论文的顺利进行,考虑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于企业的研究课题、工程项目,并且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工程硕士的单位进行,因此,实行双导师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导师的确定一般放在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开始之前,这样有利于发挥导师在选题中的作用,保证选题工作进度和质量。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方面,企业导师起着校内导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行校内导师负责制,明确企业导师具体职责,是双导师制的核心内容,它可使校内导师的科研前瞻性和企业导师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互补,而且可确保学位论文选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
学校要选派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导师,不但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导师为学位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把关,往往有时用学术硕士的标准要求工程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而作为企业,它的主要标准是能用于实践、产生效益。校企双方就课题的选择、课题层次的认定会产生分歧,将会影响正常的论文研究。这需要学校导师加强与学生及企业导师的交流,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提出适合企业技术发展需要的课题来供学生选择,和学生一起分析论文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文献,提出科学的写作方法,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和思路。
学校教师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和研究,平时与企业和工程问题接触较少,需要导师多深入企业,多与企业的导师一起商量和讨论,多与学员接触和联系。对于企业来讲,最好选择已取得了专业学位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这样的导师对指导论文选题的内容以及和校内导师的交流上会更容易,也会使培养的工程硕士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实行双导师制,不但需要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把关。对于企业推荐的导师,要规定具体的遴选办法和条件,通过一定程序审批,并颁发聘书,以增强其责任心和荣誉感。研究生管理部门和企业人事教育部门要经常取得联系,促进双导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些工程硕士遇到企业的难题,但不知道是否可以作为论文,这需要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及学员进行多次交流,在多次讨论中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对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学位论文,大多数也要求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技术难题进行总结和凝练,对其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组织成一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但有的虽然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方法上可能比较简单,不能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所要求的篇幅和质量要求。为此,对此类论文需要进行思路转换。比如现在工程硕士论文需要一定的篇幅(和学术型硕士论文的篇幅基本相同),这对解决了企业难题但无法“发挥”的题目就不合适。另外,针对工程硕士解决企业的难题,也可以考虑不针对一个题目,例如:解决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不联系的难题,这样也可以组织学位论文,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在篇幅上也可以达到学位论文的要求。但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如果这个方法可行,相信会大大拓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当然这需要学校研究生院学位办的认可和协调。
工程硕士培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工程性培养模式与工学硕士不同,是一种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如何拓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和思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把工程硕士教育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局中统筹考虑,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