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3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因此,要分析研究生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动机,必须找到研究生群体的目标,进而分析其需要和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
1.研究生阶段的目标。
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群体的目标由低到高依次是:好成绩、评奖评优、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这几项目标间存在一定的承接关系:研究生评奖评优是以各科成绩优异为前提的,而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又是以是否取得双证、读研期间的评奖评优情况、成绩是否优良为基础的。
2.引起论文撰写“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
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笔者认为引起研究生撰写论文时作出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学生多,导师个性化指导少;缺少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创新氛围营造不够,缺少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与政策支持。
(2)研究生评价机制过于追求量化标准。
现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单调划一,一般以论文或著作所发表的刊物的数量和等级为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例如,很多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发表一篇省级以上的学术论文,否则不能参加答辩;又如,一些高校评选“校级优秀研究生”规定参选条件必须满足至少发表2篇省级论文等。
(3)就业单位招考政策导向。
研究生毕业多向往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而这些科研院所往往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及等级作为其科研能力的表征,动辄要求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几篇以上的论文,否则不予录用。
此外,科学道德教育的薄弱,学术监督体制的不健全,导师的不良示范都会成为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诱因。以上这些因素构成了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及校规章程,共同形成了高校整体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制度。良好和谐的环境与制度能够潜移默化的塑造研究生的学术德性和品格,是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术诚信养成的正诱因,反之,则会变成刺激研究生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驱力。
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但只有当它变成个体的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因此,解析研究生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心理驱动,是有效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关键。笔者认为,该心理驱动是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学术功利心”。
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富有竞争性的工作,要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发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绝非易事。而真正潜心钻研,追求原始创新的成果又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时间紧迫,论文数量、字数规定过多,而自己的创造力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旦撰写论文成为谋求成绩、名誉等利益的主渠道,绝大部分现实功利性很强的研究生就倾向于追求学术研究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在学制时间内“短、平、快”地完成甚至超过现行评价机制规定的条件。正是在这种需要下,研究生群体才认为“学术不端”是获得科研利益最大化的高收益行为。只要有这种利益和需要在,学术不端就无法避免。
研究生“学术不端”向整个社会表征了研究生这一特定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笔者从行为、态度、动机角度对其进行解析,这为德育部门了解研究生学术研究之心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理措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