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2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一、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为了避免研究生论文写作抄袭现象、提高研究生专业论文写作水平,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早已开始思考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很有新意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
开放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法。如,顾红、孙光民提出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使教与学有机统一,从而达到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的目的”。这里也只是教与学关系,没有涉及论文写作的问题。本人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合作过两年,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师生一直采用另外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语言学沙龙的形式,不限专业不限学校只要对所涉及的主题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都可以参加,每次围绕一个主题,主题可以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来,然后以这位教师或学生为主讲,其他人对其观点、提出来的语言现象等进行讨论,为了更好地把这一主题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分析到位,参加者或提供用例、或对某些用例提供语感,或提供文献,或是提供理论参考等。其实就是对某一个论文题目,全体师生集思广义,最后由主讲人即主题提出人整理成篇,效果非常突出。这样的教学实践模式,确实做到了论文写作不抄袭,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往往投稿中标率也非常高。
专题式教学模式。孙力指出:“研究生教育转型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专题式教学成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专题设置的关联性和教学协同、突出专题论辩研讨,是扬专题教学之长、避其之短的有效方法。” 如果能把不同专题设置得关联性强,则不同教师专题教学也能做到协同完成,并能实现本专业的师生对某专题进步研究式讨论,确实能够扬专题教学之长。但是,如果是同一个教师也许能够实现不同专题的相关性思考,也能做到
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式讨论,但是不同教师就很难实现专题的真正关联。也就是说,不同教师所设置的专题往往是标题有可能相关联,但实际讲授过程中会缺乏系统性,无法把几个专题很好地关联起来,难免重复或不衔接,缺乏连贯性,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系统等情况。
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也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近年来,教师不再是一本教案,一支笔,变成了电脑与投影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变化为学生接收新信息、新知识等,提供了多种感观冲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时间一长,也就像有人所说的,只不过把“黑板”变成现成的“电子版”而已。当然“电子版”明显略胜一筹。无论是哪种“版”,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教学的模式。更多的研究生教学方法、模式,往往会因“导师”而异。
总之,现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囿于教材,将听、读、写、观等多种手段充分运用到语言学教学中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教学改革主要是在“授业”阶段;而且一般的教学改革模式,又不能完全解决学生最关键的、最核心的问题一毕业论文及专业小论文的写作,如何做到既不抄袭,又能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为此,笔者提出把教学过程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论文写作不抄袭,又能达到一定理论高度的目的。
二、改革策略:立足事实、理论先行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几经改革,不断探索。在教学方法上,以什么形式讲授什么的理论,如何做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即如何讲授的问题;对于某些语言现象,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解释,即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研究实践。也就是如何实现“立足事实,理论先行,指导研究”这一改革策略。
首先,让学生的论文有“理”可依,导师首先要有“理”。
为了让研究生的论文有“理”可依,教师必须有“理”在前,并把“理”讲清楚,这里的“理”就是语言学相关理论知识。
备课阶段:以陆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束定芳(2000/2008)《认知语言学概论》、萧国政(2oo9)《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科姆里(2010)《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等理论著作·,作为理论参考教材进行备课。把其中的主要语言学流派及主要理论观点、原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条分理析。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把语言学理论与具体语言或多种语言分析相结合,对每一个理论观点我们都尽可能地在实际语言中找到其可能的解释实例,即尽量做到“探求理论”与“立足语言事实”相结合。从而解决学生论文写作中无“理”可依这一难题。
其次,让学生懂“理”,导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教学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对具体语言如汉语或汉语某方言的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描写上,而是让理论先行,把理论与具体语言实际相结合。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母语(某方言)比较熟悉,更何况大学本科四年还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字学》等专业课程。对中文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可以实现理论先行。至于跨专业过来的学生,可在第一个学期让他们从上面四门课中选修两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本科生课程。在具体教学模式上,可以理论专题讲座和沙龙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对主要的语言学理流派及主要观点、原则等需要精讲的部分,以专题讲座为主,并辅以学生自主理论学习,让学生在联系语言实际的基础
上,对教师布置的相关理论/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整理出自己的观点,或让学生自己阅读部分语言学相关论著,然后发现问题,在沙龙中集中讨论。这样不但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把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解决。教师只是从中进行点拨、引导,以达到学生自主进行理论学习的目的。换言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学生不只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也让他们成为传授者之一,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陛。这样,使所有主讲的人都对其主讲的理论内容理解非常深刻,同时对感兴趣的部分理论也能做到十分了解。如此方法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一定的理论修养,为以后语言研究提供理论保障。当然最显著、最直接的成绩就是专业论文的写作有理论保障。
第三,对汉语语言学经典论著进行精读,让学生知“理”。
要求学生对汉语语言学领域中大家公认的经典论著进行精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发现的问题)。其中包括王力的《汉语语法史》、朱德熙的《语法讲义》《语法答问》、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陆险明的《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邢福义的《汉语语法学》、陆丙甫的《语言类型学与功能解释》、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刘丹青的《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张敏的《认知语言学和汉语名词短语》、陈保亚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等,也包括语言学大家们的相关论文的精读。不但习得他们论文著中的语言知识、理论方法,还要学习他们在论著中的“巧安排”(论文写作布局),并且对某些问题或观点要敢于质疑,提出质疑的理据及解决办法等等。如有的学生认为“V下去”格式中的插入宾语“0”的位置不同,与人们的认知路径有关;有的学生觉得汉语中的称物词命名符合人们的共同的认识模式;有的学生发现“领主属宾句”在三个平面上存在不对称现象;有的学生发现汉语中“动词宾语与动词之间存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对称现象”等,或是课堂教师讲解、或通过阅读文献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从而构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四,让学生对汉语语言学(史)相关论著及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进行比较,实现学生的用“理”。
写作训练:目前的情况是,一所高校一般只使用一种《现代汉语》教材,这就造成一所学校的学生对相关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单一化。因为在不同时期的汉语语言学(史)著作中,包括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其编著者所用的语言学理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指导学生学习汉语语言学(史)相关著作,比较不同《现代汉语》教材,不但可以加深了解汉语的基本知识,还可以了解编著者所运用的理论,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哪些理论在汉语不同时期或汉语某一时期主要受哪些理论的影响。为研究生如何把语言理论同现实的语言实际相关联提供写作思路。同时,还可以发现同一语言事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解释理论。如一学生就是对不同版本的黄廖本《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完成了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每门专业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本学期相关理论知识的专业小论文,或者是综述陛质的或者是感兴趣的实际语言方面的选题。其具体做法是:一般先让学生之间互相阅读、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沙龙或学期末最后2个~3个课时对学生的小论文及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如果时间不够,还可以利用周末集中讨论。几门专业课学习下来,学生既学会了发现问题,又会查阅文献并能综述,总结不足,然后对查找出来的语料进步分析归纳,并能试用理论进行解释整理成文,同时做到论文格式相对规范。
上述每一步训练都能很好参与并完成的学生,他们的学位毕业论文在论文盲审中是优多良少,绝对不会不合格,更不会出现因为抄袭而被退回的现象。总之,本文是在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在调查分析多种语言学理论后,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实际语言理论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训练,从而实现“立足事实、理论先行”教学策略,达到指导论文写作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