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中国MBA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01月24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写作辅导,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中国于1991年开始试办MBA教育。相比于国外,我国MBA教育起步较晚。但在这二十年里,我国MBA教育从无到有,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其报考人数始终是所有专业学位中人数最多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材、案例、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积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MBA教育创办之初就十分强调其发展的国际化导向。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MBA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首先,MBA课程教学采用全英教学的比例不断扩大。采用全英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学到原汁原味的国外最新知识,同时提高了MBA学员的英文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如清华大学MBA国际项目中共有42门英文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BA教育中心以“全球视野、全英教学”为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英文教学。

第二,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断加强。这一点在独立商学院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2005“中国内地商学院师资国际化调查”发现,以中欧和长江为代表的独立商学院,其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比如中欧商学院的教师全部拥有海外学历, 比例高达100%。其他国内商学院中教师拥有海外学历背景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MBA国际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商学院越来越注重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派遣老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国外商学院进行交流,以及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互换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商学院的联系,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如华东理工大学MBA现已与欧、美、澳、拉美、亚洲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3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交流学习的欧美学生已达60多位,学校出国交流的学生达3O多位。

第四,MBA国际生源的比例不断增多。2009年清华大学国际MBA学生中,来自欧美留学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亚洲学员,占一半以上。55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芬兰、瑞典、意大利等16个国家。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留学生的比例高达30%、40%,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员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中国MBA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症结

MBA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和生源的国际化等等。相对于国际著名商学院而言,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程度不足,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面前,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MBA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导向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各著名商学院都加强了其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导向。哈佛大学商学院以政府与国际经济学课程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类课程体系就具有高度的全球化特点;哥伦比亚大学则重视MBA学员对全球竞争环境的动态把握,设置了金融与经济中的全球经济和国际商务等课程;欧洲工商学院开设了国际政策分析和全球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中国MBA教育在创立之初就借鉴了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地区的大量经验,因此在其课程设置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国际化导向。但相比于欧美的商学院,我国在课程国际化的发展中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第一、国内在国际化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一般设置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缺乏全球经济环境与政策方面等具体分析研究的课程。第二、国际经济类的课程在MBA课程中的比重较小,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多,可供学员选择的课程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相对有限。第三、注重经济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全球经济背景下极为主要的跨文化沟通等人文课程的设置。第四、英语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加强。外语能力是一个国际化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我国MBA教育还远远达不到使其大部分学员具有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的水平。

(二)MBA教学方式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中国在创办MBA教育之初,就强调要与国际接轨,引入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总是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老师通常处于中心地位,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追随老师的思路, 自我发挥的空间极小。我国很多高校在MBA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区分开来,过于学术化,没有根据MBA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而设计适合的教学方式,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方式虽已引入国内多年,但却总是“形似而神不似”,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一、中国MBA教育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大部分MBA老师都是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师队伍中抽调出来的,已经习惯了“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对案例教学不熟悉;第二、缺乏本土案例。我国案例教学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学校和老师照搬国外哈佛等商学院的案例, 以为这就是前沿,这就是国际化。没有根据中国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开发编写适合本土的案例,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第三、我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表现不活跃。

(三)MBA生源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对商学院而言,要想保持自身活力,就得保持较高的国际化水平,而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无疑有利于增加商学院的国际文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商学院都把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作为MBA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欧洲一些著名商学院MBA学员中有50%.80% 的国际学生。英国伦敦商学院一向以“高度国际化”而著称,其学生来自70多个国家,共有61种不同语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过去的5年中,国际学生数量不断的增长。中欧、长江、北大、清华每年招收的学员中,国际学生数量近年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9年清华大学国际MBA学生中,来自欧美留学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亚洲学员,占一半以上。55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芬兰、瑞典、意大利等16个国家。但这仅限于国内几所著名商学院,就国内大多数商学院而言,MBA国际生的数量明显不足。

(四)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温伟德教授提出MBA师资国际化的四个标准:第一,背景的国际化,比如是否拿到海外商学院的学位,是否掌握至少两种语言:第二,职业背景的国际化,包括是否使用海外案例、采用海外教材等;第三,研究的国际化,比如是否曾在海外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是否参与过国际学术会议;第四,是否有至少一年的海外居住经验,是否拥有海外护照等等。国际著名商学院都拥有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如:欧洲工商学校INSEAD有来自33个国家的143名教学人员。IESE全职老师96人,其中博士占99%,来自20个国家;兼职35人,访问学者35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有来自l9个国家的57名教师。相比而言,我国MBA师资的国际化程度远远不足。由于中国MBA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和中国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MBA教师非常匮乏。除了国内几所顶尖商学院外,大多数学校都非常缺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教师。

(五)MBA管理体制未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MBA是一种职业教育, 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它是市场的产物, 因而也一定要面向市场。对比国外的商学院MBA教育的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我们在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在管理方式上的差距,随处可见。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办学的规定过多,使得高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也不适应MBA应面向市场这一要求。虽然我国许多高校成立了MBA教育中心,对MBA教育进行专门管理,但其仍然受到高校内部许多管理体制的约束,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因而对市场反应迟缓,不能迅速地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些相应的调整。中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要求。

面向下一个20年,中国商学院必然要走向世界。随着哈佛等一流商学院进入中国,国内商学院在家门口与国际知名商学院竞争不可避免。在信息时代,MBA面临的是国际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教学管理体制,那么无异于作茧白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