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中学生初学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勉强去写,也往往是以叙代议,或空发议论,不符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学生作文训练中从记叙文过渡到议论文时经常且普遍出现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给他们一个入门向导,我在指导议论文训练时试用了以下四种方法,效果较好。现以命题作文为例,把四种方法的运用情况介绍如下,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宽大题目缩小做
所谓宽大题目,指文题从字面上看是要讲大道理的,论述范围很宽泛,初写议论文的人一时还难以驾驭它。对这样的文题,就需要“小做”,即把文题适当“缩小”,缩小到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范围内去论述。这样凝聚到一小点上,就会有话可说,道理容易讲得具体深刻,对读者的启示也会更大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从字面上看,是要抒发政治抱负,论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对于尚未步入社会,世界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如果把这个论题缩小,避开讲大道理,而根据题目的精神实质,从班级、学校、社会的现实活动范围,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角度下笔,具体论述青少年对集体、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或以雷锋为榜样去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就可能言之有物,有时还可能进发出闪光的心灵火花。
二、抽象题目具体做
有些议论文题目带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空泛笼统,而寓意却很深远,乍一看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不知所云”,似乎无从下手。对这类文题,切忌空对空的抽象议论,而要“具体做,做具体”,变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一般可按下述步骤构思:首先解释题目,认定寓意,以明确它的内涵,界定它的外延—— 内涵就是文章论点的落脚处,外延则是要论述的范围。接着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围绕题目释义,展开具体的分析论述。最后结论部分再归结到抽象的题旨上,一语破的。这个“抽象——具体一一抽象”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从特定角度具体分析、阐发而得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过程。
例如《说“小”》这个题目并没有限定具体对象,也没有标明涉及的范围,既宽泛又抽象。写作时首先需要把“小”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小”和“大”有辩证的联系,小事情中可能蕴含着大道理,“小”与“大”是相对的,有些事物表面看似乎很小,实际上其意义却很大;“大”都是由“小”发展而来的。这样,以“小”的这些释义立论,再用生活中的事例分析验证看来“小”其实“大”的道理,就把一个抽象的文题写得具体、充实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比喻题目联想做
这类题目和前一类情况有些相反。它本身是一种比喻或象征,是喻体,是一种实在的具体事物。写这类议论文要防止就事论事,做看图写话式的表面文章。因为这些事物本身人们大都熟知,再就事论事就显得平庸,意义不大。因而在写作时要充分联想,由此及彼,剖析出喻体所蕴含的深意和道理,象征和比喻的普遍意义,再运用类比等手法,把它与日常生活事例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阐发其现实意义。
例如《树木·森林·气候》一题,以树喻人,用气候比喻社会环境和社会形势。树木、森林和气候的关系,正形象地表明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风气的关系。由此,我们应该联想到一个人应该为社会尽义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社会风气就会为之一新。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再结合实际,用雷锋精神、希望工程或青年志愿者的事迹作论据加以论证,文章就会写得充实、深刻。
四、行文按照模式做
1.结构模式。常按三部分写:第一部分提出论点,最好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和浅显的道理分层分析论证论点,每层都要有首括句和小结句(即分论点)来点明和强化该层的大意;第三部分是结论,要注意照应、深化和突出第一部分提出的论点。《纪念白求恩》就是这种结构形式的典范。
2.方法模式。初学者首先应掌握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这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具体范文,深入领会并有意识地在写作中模仿运用。
3.表达模式。议论文以议论为主,有时也需要记叙,但决不能喧宾夺主,以叙代议。应该知道,记叙只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议论;要简洁概括,而不能像记叙文那样把人物和事件都交代得委曲尽致,工夫要下在对人物或事件的分析议论上。例如《青年人应该自立》,标题本身已提示出论点,明白如话,论证时就要在“为什么”方面下工夫。构思时可考虑正反两方面:国家、社会、家庭对新一代的期望是正面论述;而一些“抱大的孩子”还缺乏生活的磨炼,亟待自我完善,则需从反面论及。正反论述中糅人青少年的一些活思想和典型事例,文章可能就容易被青少年读者接受。以上几点,只是议论文写作起步阶段的一个向导,要真正入门,写好议论文,还需要多读多练。而一旦人了门,则应该突破樊篱,天马行空,匠心独运,写出文质兼美、富有特色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