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体制为论文抄袭提供“动力”


2012年12月09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2009年7月28日《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这些年来,高等学校除去固有的教育培养功能外,也额外担负起“就业延时器”的社会政策功能。研究生培养要么充当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缓冲器,要么成为已踏入社会的部分人渴望改变境遇的跳板,这些都已和研究生的学术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不过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却相当顽固,比如课程的选择,以及毕业论文的标准,还是按照过去学术后备军的培养标准,这种制度与现实的“时间差”搞得师生双方剑拔弩张,导师怪罪学生不安心读书,学生埋怨导师不理解就业苦衷。这种对立情绪如今在各个高校里,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氛围。为了摆脱这种体制与现实的矛盾,学生们开始盘算,如何以最轻便,最节省成本的方式获得学位,于是给导师送礼、抄袭等手段自然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或许,我们在论文抄袭的问题上,不能再简单地移用过往所习惯的学术品格的批评逻辑,而是要看到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是如何被一个扭曲的体制所催生出来的,学生不是道德圣人,天之骄子的神话也早已幻灭,以道德话语与学术标准去要求那些迫切需要获得文凭证书的学生,或许只能满足批评者的道德想象而已。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强大且暧昧的体制内部产生的混乱与自相矛盾,我们越想以方便的方式去摆脱这种困境,却只能一再发现,我们将会越陷越深,最终成为强大体制力量的牺牲品而已。

从“标语时代”到“流行语时代”2009年8月4日《南方都市报》刊登评论文章分析,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标语更能透射反映中国世态的载体了。从“打倒×××”到“×××万岁”,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到“少生孩子多修路”———在既往标语风行的中国,标语的道德感召和榜样辐射效应是巨大甚至是无穷大的,可以看出,在“标语中国”的语境下,标语都带有自上而下的官方色彩,标语不仅是标语,还代表着政府和公权力的权威与价值导向,内容虽然空泛简短,但却百分百地受到公共社会的自发认同并群起奉行。与标语的落寞相比,如今正是一个“流行语”的时代。几乎每一个流行语,都让我们对一起起关乎公共诉求的公共事件记忆深刻。在对传统语言规则的颠覆背后,在搞笑的表象背后,其实蕴涵着或悲凉、或无奈、或乏力、或愤怒的形形色色且复杂的大众情感,寄予的是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所以,流行语的价值在于表达而非娱乐———在流行语“流行”的时代,公共监督和公共权利诉求的动能得到了激情的释放。从“标语中国”到“流行语时代”的转变,无形中反衬出,公权力高高在上、灌输式“教化”民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需要关注的是,面对民意的嬗变,公权力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和伦理准备。无论是创新工作方式取代老一套的“贴标语”,还是善于从“流行语”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吸取相应的“教训”、强化崇尚公平正义的权力伦理,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