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文的关键在于“新”新从何而来


2012年12月07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对论文质量的评价的取向,“新”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新”在何处?哪里去求得“新”?
   
     论文是科研的成果,而从写作构成的要素来看,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结论、材料、体系、方法、语言上,这些要素中,对象与结论是重点。因为对象是研究活动的起点,如不明白“研究什么”的问题,则研究无从进行,但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因而必须有结论,没有结论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因为所谓“新”,就要有“新”的对象“,新”的结论。但“新”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的,是要有心人和有水平的人去发现它的。
   
     从整个社会来看,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旧的事物也会有新的变化,因此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结论来说“,新”还是可以被发现的。一般说来“,新”在何处发现呢?一是“热点”问题,大众感兴趣的事物,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二是“难点”问题,因为它“难”,研究的人就少,对它的见解也少,因而这里可以求得“新结论”;三是冷门问题,冷门问题成因主要表现为牵涉面窄,关注者少,隐蔽性强,研究者认识不到位,这样就为有心者提供了一个机会,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四是误区问题,这里特指是意识和行为上的误区,意识、行为上的偏差,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误导性、扩散性,因而人们急需要解决它,因为“旧”的思维和方法已解决不了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去求“新”图“变”;最后是“禁区”问题,从科研上看是不存在禁区的,然而人们事实上由于当然“,新”还包括论据和论证上的新,使用新的论据和新的论证方法,至少可以在美学上形成新的“感觉”产生吸引力,然而更主要的是由于新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的采用,必然会对既定论点作出重大或些微修正,所以说“新”的最后落脚点还是在于论点之上。
   
     而所谓“理论深度”,则是指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的本质、特性及其规律所作出的理论说明的程度,其程度愈透彻,就越能对大众产生认同的吸引力,这就是理论的“深度”。而理论深度又包括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从形式上说就是要使所论述的问题的中心论点突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有主有从的合理的逻辑结构,以及在整个文章的架构上要严格按照论文特有的内在结构(即提出问题或观点;论证问题或观点;解决问题或结论论点)和外部结构(序言、正文、结论)来安排。之所以要重视这种形式的安排,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限定的篇幅和有限的文字能对所主张的主要理论见解作出简明的表述,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所以这是形式上的理论深度,而实质上的理论深度则才是最关键的,而这又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的“理论说明”。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所提出的主张和见解其本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实证性研究) 以及应当是这样或不是那样(规范性研究)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关键在于“为什么”,如果不对“为什么”
   
     作出阐释就必然是“理浅”或“理短”。其次就是对所论述的见解和主张所以发生的原因或条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所以发生的原因)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或可能出现的后果(或作用)及其影响(理论上或实践上的)作出论述。最后一个层次是和自己的主张相似(或相同)和对立的观点进行剖析比较,以衬托自己主张的特色。这三个层次的“深度”,不是按一、二、三的顺序来安排的,也可能第二层次的内容作为文章的序言或引言部分来写,其他部分则作为正文论述,但不论如何安排,第一层次的内容是绝对少不了的,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论文了,当然三个层次的深度也可以在文章中同一逻辑层次中一起论述。究竟怎样具体安排则要根据文章限定的篇幅及所论述的范围和具体要求而定,并非愈细愈多就是愈深,否则将变成“杀鸡用牛刀”了,使文章冗长、繁杂而说不清楚,结果违反了“形式”上理论深度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实质性理论说明的力度,则事与愿违了。
   
     通常,理论的创新性和其深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是“新”所以不作较深的理论说明就不能使受众信服您的主张和见解,否则简简单单地把自己的几个新观点一摆出来而不作多层次的论证,则是令人难以认同的,也就谈不上写论文的基本要求了,也更谈不上什么“质量”和“学术水平”了。如果论文能在“新”和“深”上下了功夫,那么这样的论文大都能够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