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查看新版
4000-058-056
品牌全面升级,论文检测进入“PaperRight”时代!

论文检测要实际标本兼治


2012年11月16日 | 作者: paperrater | 分类: 行业动态 | 来源: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

论文打假 重在治本

近年来,高校为了加强学术规范,从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对学生毕业论文都有严格的规范,但效果却不理想。

早在今年四五月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就为学校的”论文打假:而忧心忡忡,学生们在学校的论坛上积极讨论论文检测一事,多名学生被检测出论文中存在抄袭行为,更有学生称其论文被检测出78%具有抄袭嫌疑。

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汪益告诉记者,“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也仅仅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如果不能够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比如论文观点原创性的问题,学生们见招拆招,二次修改后通过率还是很高。

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成为论文造假的制度性“土壤”。在中国,本科四年、硕士两年、博士三年几乎成为了惯例,由于教学资源的紧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到了期限,达到了学分就可以毕业,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只要进了大学就顺利毕业,基本上学生对于毕业论文不是很重视。

西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项锋告诉大家,一般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撰写,然而这段时间也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最佳时期,所以很多学生都忙于跑招聘会无暇顾及论文,有的忙于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毕业论文也很容易“被怠慢”。

而在国外,毕业论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毕业,论文不合格就不能毕业,直到论文合格为止,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在现实中,毕业生对论文不重视还有一个难以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某些高校“就业至上”的观念。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评判一个学校好坏或者说吸纳优秀生源的最好标准就是就业率。也就是说,只要毕业生能够找到好工作,学校不太可能去计较论文的真实与否,或者说学校不太可能因为论文造假而不给你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而影响学校的就业率。于是,许多学校对毕业生论文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导师之间“一团和气”,也是学生论文轻易通过的重要原因;如果导师要求严格一点,注水论文也不会如此轻易地蒙混过关。今年5月,武汉某重点高校传播学专业的几位老师“互掐”,一上午就有6个硕士毕业生的论文被评为“不合格”。

这样,学生自己不重视,从学校到导师一路绿灯,一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毕业论文严格规范的弦渐渐松了下来,注水毕业论文泛滥成灾也就是必然的结果。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的一名教授对此直言不讳:“如今有自己思想和论点的毕业论文凤毛麟角,学生乐于或者说只会做‘搬运工’、‘剪贴手’。”

重塑道德规范很重要现在毕业论文的“注水”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成了毕业生们心照不宣的“秘密”和“潜规则”。

某知名高校研究生袁浩的毕业论文是在临近答辩时才完成的,他说:“论文前后花了十几天,自己写的大概有一半,另一半是抄的。”

谈起论文造假之事,袁浩很是感慨,他说:“高等学府本应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现在居然变成了部分人疯狂寻找枪手弄虚作假的场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说到这,他自己也坦承“有些惭愧”,“那时候,我的导师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问是不能作假的。’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并不想糊弄别人、糊弄自己。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成了重头,毕业论文反而成了一种累赘,只要能通过答辩就行,是好是坏已经无暇顾及。”

毕业论文是否成了学生的绊脚石?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如何改良“注水”毕业论文泛滥成灾的状况,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又不影响学生找工作呢?

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黄凤显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道:“要想根治论文‘注水’问题,需要在道德自律、导师等方面下些功夫。”回忆起自己读书时淳朴的学术氛围,他毫不掩饰失望之情,“以前都有很好的师承,我们对老师都很敬重,会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不会糊弄老师,更不会糊弄自己。现在学术道德缺失,有部分传承者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自己也铤而走险,弄虚作假。师道尊严自然大不如前。所以,重塑道德规范是很重要的。”